文/李 科
王跃文写官场小说精彩而独到,《国画》已能证明。《大清相国》又添新彩:语言平实,思想深邃,人物形象厚重,是一部精品佳作。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然而阴晴隐于其中,自然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展现出巨大的表现力,缓缓地将读者引入灵魂深处。作品另一大特色是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演绎,塑造出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挖掘了人性之恶和人性之美,极有思辨深度。
一、一部奇特的“内功心法”演绎“江湖”
清代的张潮说:“真书生必不迂腐”。不同于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本作主人公陈廷敬在名师指点下,修炼一套奇特的内功心法——“等、稳、忍、狠、隐”五字要诀,练就一身武艺,叱咤康熙一朝。
陈廷敬的人生轨迹就是“等、稳、忍、狠、隐”五字要诀的修炼史。为人处世之道,说时容易做时难。从古至今,诸多智商高有学问的人,沉溺于小利上争厚薄,最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等、稳、忍、
狠、隐”五字要诀尤其是“忍”字难为。从本质上讲,“忍”首先是一种个人品德修养的克己功夫。《论语》中有两条言论说明了不“忍”的危害:一条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另一条是孔子告诫子路之言,“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大度、忠恕的处世智慧。陈廷敬也是练“忍”功最受伤。
本作就是以陈廷敬修炼“等、稳、忍、狠、隐”五字要诀过程为主线叙述故事。陈廷敬出世条件优越,少年英才,顺风顺水,信心满满,但在参加会试、殿试时两次被卷入科场贿赂案,成绩第一未点状元仅列二甲,还差点被杀头,大受挫折,卫向书大人也受累归田,两人辞别时,卫向书告诫陈廷敬要谋势而后动,谨记一个“等”字。
与此同时,岳父李祖望老先生静观国情、世情、社情,寄语陈廷敬要任劳任怨,仅做到任劳是不够的,最要紧的是能够任怨,即须“忍”。三年大学毕业分配,陈廷敬任翰林院内秘书院检讨,后任帝师,转眼一“等”一“忍”十几年,陈廷敬已提拔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礼部侍郎。这十多年来,明珠培植明党,索额图做大索党,双方激烈倾轧争权,陈廷敬坚守“等”“忍”各不站队,自己又慢慢悟出了一个“稳”字——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官场里最难测的是风向,万不可稍闻风声就更换门庭。做到“等”“忍”“稳”,陈廷敬在朝堂之中就固住了阵脚。君王如虎,同僚似狼,江湖浪高。此后的二三十年,陈廷敬尽管始终恪守忠君、爱民、洁身之道,但仍被逼得降了一次官、归了两次田,中了无数道阴招,当然此中还有“忍”功修炼不够火候的主观原因。至此,陈廷敬明白仅防守不反击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所以他抓住时机对明珠一击中的,更神的是揪准康熙南巡在杭州各路矛盾集中爆发时,使出组合拳,祭出“狠”诀,一次性将索额图、徐乾学、阿山、高士奇参倒,陈廷敬练就“狠”功凌绝顶,朝廷也形成了河清海晏的明朗格局。康熙之前看明珠不顺,曾说过大清没有相国这个官,而时不过数年,皇上又金口称陈廷敬为当朝老相国。成为相国福倚祸伏,陈廷敬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清冷,陈家也感觉到了暗涌的危机,通过月媛的极力劝解和点醒,陈廷敬更加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大清国没有相国”,于是他略施小计,实现了归“隐”,终成正果。
陈廷敬为君、为民,恪守大道,潜心修炼“等、稳、忍、狠、隐”五字要诀,成就了自己。而明珠、索额图之流终因无法无天,身陷囹圄。君子当有大畏,在敬畏中成长,香远益清。陈廷敬修心立行,张驰有度,是为政者永可研习的经典案例。
二、一副凌寒傲立的品性使其“鹤立鸡群”
生动的人物形象必然具有人的真实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本作人物刻画即如此,极为鲜活。皇上与陈廷敬,陈廷敬与明珠,陈廷敬与高士奇等君臣、同僚关系,是权术与谋略的作战图。陈廷敬与淑贤、月媛、珍儿,陈廷敬与陈廷统,陈廷敬与张汧,这些爱情、亲情与友情的交织,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作者通过书写陈廷敬的求知、修养、处事、为人等精彩历程,解读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映衬出陈廷敬一生修为高洁,在浑浊的封建朝廷中,独具君子之风。
求知之路如“竹”,清直而不轻佻。陈廷敬生于百年大户,家道殷实,父亲时时告诫要读圣贤书,因此从小志存高远。太原乡试结束,考生如野马脱缰,唯独陈廷敬一如往昔,终日读书抚琴。京都春闱,各地举人早早进京,走门子的、送银子的、想歪点子的,各耍手段,而陈廷敬慢腾腾地上路,到了京都,除拜会几个乡贤,仍旧辍笔耕耘。即便经历会试、殿试两次大难,心性受惊,而学习劲头不改,这种求知若渴的态度,体现的是陈廷敬如竹般的心性笃定,历练磨难,经风犹屹立。童子试得第一,中解元、会元,擦肩状元,而后成为帝师,作大臣还常奉旨进讲,一生学识恰如竹笋破土节节高,使读者认识到了一个孜孜不倦的陈廷敬。
行事之法如“菊”,泰而不骄。陈廷敬一生行事坚毅、公正,泰然自若,不骄不纵。背负冤案未解的状况下,从容地进入会试考场,展现了陈廷敬的定力,而第一次直面皇上仍镇定自若,进退有序,则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自此,陈廷敬名气大噪、震惊朝野,深得顺治、康熙的赏识,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四岁授内秘书院检讨,后任帝师,官越做越大,但比较起来,升官速度比明珠、索额图慢了不少,也没有高士奇在皇帝面前红火,甚至比后学晚辈徐乾学还晚些时日当尚书大臣,可谓“起早头、收晚工”,而陈廷敬毫不气馁,仍旧兢兢业业、怡然自得。陈廷敬不骄不纵、张弛有度,也体现在霸蛮当中有巧劲,在查处山东、云南官员胡作非为时,上奏折并未治富伦、王继文的罪,也会揣摸圣意。督理钱法,不急于铸造新钱币,首先盘清存料,能揪住问题要害,迎刃而解。可见,陈廷敬办事很有思想,不人云亦云,关键时候还能祭出致命一招,把“坏人”一锅端,如菊花虽不艳,也会傲霜怒放。
修养之气如“兰”,幽而不病。陈廷敬一世修为高雅。从小琴棋书画兼修,一把仲尼琴不离身,公务之余常与岳父品茶论道,无不良嗜好,良好的生活习惯修炼出高尚的节操。学成入仕后,不染歪风邪气,坚守自身的价值观不动摇。明珠、高士奇阿谀奉承皇上,陈廷敬不比不看、不卑不亢。同朝为官,陈廷敬遭高士奇多次阴损也不回招,明知高士奇送假字画欺君,认为不至于误君误国不予点破。为摆平陈廷统被人下套而向人行贿和向钱庄借钱涉罪之事,陈廷敬在皇帝和权臣间周旋,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举贤避亲,坚定地举荐三个不曾相识的清廉县令,却从未在皇上和其他权臣面前为儿女、兄弟、亲家升迁说情。成为“相国”权倾朝野时,却能激流勇退,不谄媚、不争妍,不恋权、不贪权,不唯亲、不唯情,这是一种沉甸于心的内在修为。每个时代都有君子和小人,陈廷敬,真君子也。
为人之姿如“梅”,傲而不俗。陈廷敬一生为人刚正不阿。太原闹府学被捕入狱,经卫向书求情,皇帝恩准具结悔罪可免,陈廷敬不但不写悔过书,还坚持为学子鸣冤,执意共进退,传为美谈。面对鳌拜、明珠以“引荐之情和救命之恩”来拉拢自己时,陈廷敬坚持保持距离,不为虎作伥。官府中人看见反清复明志士傅山就躲,陈廷敬胸有大义不避嫌,与其吟诗作画,彻夜倾谈,以拳拳之心多次仗义相劝,还冒险推举傅山入博学鸿词。甘冒大不韪做逆行者,反对皇帝修造避暑行宫,查处山东自愿捐粮案,反对山西阳曲县建龙亭,既打自己嘴巴又打皇帝脸否定“大户统筹”之法,巡察云南官员沽名钓誉借机敛财案等,常泼冷水扫皇上的兴,置皇上震怒于不顾,即便遭降级、解甲归田仍忠义谏言。陈廷敬的忠君爱民之心、大义凛然之气,如梅傲立,令皇上爱恨交加。
陈廷敬五十年苦行,做人中君子,一生坎坷,何其艰辛!那么做小人容易吗?潇洒吗?本书精心塑造的群相告诉人们:做小人也不容易,更不可取!
三、一幅奇正相倚、形态各异的众生“相”
除了陈廷敬的形象丰满、生动,本作中其余各色人物也刻画得精彩而传神。明珠性圆滑,一副奸相嘴脸,是陈廷敬的对照物。索额图趋狼亢,作为满人,鲁莽武将的形象入木三分。祖泽深号称京城铁算,怎么就算不出自家起火,最后做官做得连性命也丢了呢?特别是高士奇,善于钻营、投机取巧、胆大心黑,能善始、难善终。令读者深思!
从仕曲线图。在封建社会,仕子的出路就一条: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进入仕途的通道也不多,如陈廷敬、张汧中进士入仕,高士奇由高官推荐入仕,戴孟雄捐官入仕,祖泽深通过暗箱操作入仕,再就是各级官府的幕僚。同时“官场如沧海,无风三尺浪”、书中多处论到:朝中做官,没谁不希望皇上宠信的,可越得皇上宠信,处境也就越危险。此乃封建制度的弊病和局限性,所以封建朝廷的官员为人处事方式各异。本作中也有几个代表性人物。在思考问题上,明珠暗忖皇上心思,高士奇怀揣个人心思,陈廷敬远虑百姓心思。从处世格局而论,高士奇认命——格局太小,明珠谋人——格局太圆,陈廷敬谋事——格局阔大。书中还有一众如花中君子的正能量人物,如“竹”的卫向书、如“兰”的张英、如“菊”的张鹏翮、如“梅”的刘相年,各具所长,清名远播,但他们的性格稍偏狭。而像宝泉局钱法监督科尔昆、云南巡抚王继文、两江总督阿山之辈,监守自盗、欺上瞒下、好大喜功者,这等奸恶之徒,迟早都要被查的!
“明”“暗”两条线。本作埋伏了一明一暗两条发展线,明线沿着陈廷敬五字诀修炼进度生发,暗线则是围绕高士奇与陈廷敬的缠斗而演变。两条线引出两个不同的人生结局,暗线的波动更引人入胜。从入得朝堂开始,高士奇对陈廷敬就带着“妒嫉、恨”,虽姓“高”却是地地道道的“矮子”,作茧自缚。高士奇也可看作为封建士大夫中的奇葩:奇字混江湖,一手好字人人夸;奇遇祖泽深、索额图,不费吹灰之力成为京官宠臣;奇缘红运,钻“圈子”、爬“山头”,在皇帝、明珠、索额图处左右逢缘;奇“黑”无比,从民到官乃至帝王,大小通“欺”;奇惨境遇,虽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让百官艳羡,却时时被索额图按在地上摩擦。陈廷敬受过卫向书拯救,被鳌拜、明珠、索额图极力拉拢过,但陈廷敬自始至终是内修功力、外树形象,公正办事、真诚待人,尊重知识、爱民惜才,坚持不与人争高下、但与事辨真伪,掌控了自己命运的主导权。高士奇与陈廷敬最大的区别是未掌握自己的“命”。陈廷敬、高士奇的人生轨迹说明,不钻“圈子”、不爬“山头”,才是做官为人的康庄大道,尽管会吃点小亏,但不会倒大霉,“暗香”幽远。
自信多疑的帝王。本书把一个自信而多疑的帝王演绎得漓淋尽致。康熙皇帝太极功夫厉害,善于推拉挤撞、掣肘权衡,把一个满汉融合朝廷玩得飞转,内阁大臣虽性格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围着康熙跳芭蕾。康熙八岁继位,十岁即主动探听“王莽篡汉”的故事,十四岁亲政,怀柔安民、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修身治国平天下,有“明君”之称。他在用人上有段名言:“用人如器,扬长避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求全责备,则无人可用。用人宜宽,宽则得众。”陈廷敬也是看得明白:皇上兴许把身边大臣都看得很清楚,宠之辱之留之去之,只是因时因势而已。从铲鳌拜、压明珠和索额图、制陈廷敬、放徐乾学和高士奇,借力打力,亦亲亦疏,避免产生朝廷权贵,树立绝对皇威,可看出皇上精于权谋。陈廷敬一世忠良,却屡屡被皇上责怪、处罚,根本缘由是皇上容不下他的不识时务。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康熙皇帝爱慕虚荣,精于算计,不管被奉为圣君或明君,还是跳不出他的历史局限性。正因如此,更衬托出臣子陈廷敬的可贵、可敬。
四、一个清正廉明、从善如流的经典形象
本作的现实观照在于道德秩序的建设与传承。在王跃文笔下,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是能官,却从善如流;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康熙赞誉陈廷敬“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说陈廷敬是个好官,读者应该都是认同的,但怎么个“好”法,却不是简单的画像,作者通过建构性格的二重性,实现了陈廷敬性格上纯一性与复杂性的集合。忠义、仁爱、清廉是其性格的纯一性,这种高尚的精神品格贯穿始终;复杂性则充分地体现在了前述的求知、行事、修养、为人之法中。中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多走极端,本作不落此等窠臼。区别于诸葛多智近妖、刘备之仁近伪,作者在崇高的主基调下,也勾勒出陈廷敬人性复杂的一面。如自傲,陈廷敬卷入太原闹府学案,细致分析可见,既有对科场弊端现实的不满,也有骄傲膨胀心态在作祟;交易,为解除陈廷统被人下套而行贿和借钱此等涉罪之事,陈廷敬也昧着良心与权臣做幕后交易;自保,查山东假捐粮、云南藏金库案,陈廷敬顾及到当事人的背景与门庭,作出了不参罪富伦、王继文的妥协,他估摸着如果参了他们于大局不利,自己也脱不了身;狡诡,策划实施杭州连环参奏案,借刀杀人,“刀打豆腐两面光”。这些情境设计既激化了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增强了典型人物的生活真实性,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搏斗,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富有感染力。从美学角度分析,是否有一双发现“丑”的眼睛,是典型塑造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正因为写出了人物性格上的丑,才有平面人物与立体人物的区别,才有“神”与“人”的划分。本书塑造的陈廷敬是“美丑并举”“善恶并存”的,是一种“缺陷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很亲切、很成功。
古希腊人谈艺,举“一贯寓于万殊”为第一义谛。清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对人物性格的基本美学观点,就是主张“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刘再复《性格组合论》进一步说明,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性格,不是单一的无序平衡态,而是“一”包含在其中的有序的非平衡态,实现从“一”到“多”,再从“多”到“一”的进化过程,塑造出复杂、矛盾而丰富的一个整体形象。本作的情节是虚构的,陈廷敬的文化精神是历史存在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基于历史认知和情感体验,加入了当今人民美好愿望之后的一种民族智慧,这些加入了理想和浪漫之后的思想感情却又很真实,让读者享受了一番精神洗礼。本作不仅写出了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分裂性,又提炼了典型形象的纯一性。具有高级美学意义的典型,正寓于这种“多”与“一”的最好组合状态中,使性格成为复杂与单纯的统一物,展现了“一元二重组合方式”下典型形象塑造的艺术魅力。
对照现实思考,文学的社会批判性就要采取超越的态度,否则,就仅有指责的意义而没有唤起良知的社会价值。康熙时期重典治贪,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腕反腐,诸多历史事件对当下均有参照价值,尤其是书中反映出来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基层吏治等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值得时时警醒。从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阿山等人的悲惨结局,本作强烈批判了恶劣的贪腐行径和腐朽的“圈子”文化。从历史长河看,无论时空如何变换,营造海晏河清的社会生态才是永恒的。
【名家简介】王跃文,男,汉族,湖南溆浦人,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当代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副书记,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06年度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多次获《当代》《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文学奖。曾被授予“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被推为湖南省2010年度十大文化人物。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爱历元年》《西州月》《大清相国》《亡魂鸟》《苍黄》;中篇小说《漫水》《无雪之冬》;散文随笔集《幽默的代价》;访谈录作品《王跃文文学回忆录》《无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