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 诚 向水英
刘鸿洲的文人画创作,内容上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古典诗词人物典故为背景的创作;二是以古典诗词名句为题的创作;三是以自己所作诗词为题进行的创作;四是以湘西山野背景元素进行的创作。他的文人画作品,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的特点,以扎实的造型能力,独特的笔墨语汇,融合自己的美学思想,进行的一种不疲的探索。
刘鸿洲是个创作门类比较齐全的画家,他年轻的时候搞版画、中年以后作中国画,对线描、水墨、淡彩、重彩、书法、金石,都能驾驭得很好。他的中国画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画作中,有很多属于文人画,像《易安行吟图》《宋人词意》《春日读词》《冬日诗韵》等,均以古典诗词文人典故等为背景,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画出时代的新意,表达自己的创作主题和审美情趣。欣赏他的这类作品,似有一股浓烈的书卷气,荡漾在笔墨间,凝聚在宣纸上,不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予人美好的文化享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记。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有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中国的文人画始于唐代王维,兴盛于宋元,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它们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的表达。
中国文人画一直延续至今,中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近代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陈师曾先生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对其做了初步总结,并确定文人画的概念:“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纵观刘鸿洲的文人画创作,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以古典诗词人物典故为背景的创作
作品《宋人词意》是借用宋朝著名词人蒋捷的词句而作的一幅花鸟画。用词尾的点睛之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再现古词中的丰富意境。题跋耐人寻味:“竹山有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妙用色彩状时光之流逝,看似俗语,竟成千古佳句。诗经古体至近体之律绝,至宋词,至元曲格律用韵,愈趋宽泛,辞藻由崇雅就俗。俗者,非品质一定低下也。”
这段题跋,从诗到词曲古今的发展变化,格律用韵由窄到宽,辞藻由雅到俗,阐明一个道理:俗,不一定就是品质低下;俗,也有它自身的审美价值。从而传递出作者明确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追求。如果没有对古诗词发展脉络的深刻研究,绝不可能有这种层次的认识。该画不仅笔墨清新雅致,题款也意蕴深厚,加上书法超凡脱俗,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文人画。
《词论》是以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题材的画作。芭蕉丛中,红叶满枝,下面缀满菊花,旁边的石头上,坐着女词人李清照,凄清而睿智,手持书卷,正凝神独思的情景。
这是根据李清照写《词论》为主题而作的大幅画作。题跋很长,现摘要前半部分:
“中国古代多有奇女子,宋朝的李清照,一篇《词论》,以为诗词有别,创词学理论中的‘别是一家说’。直至近代王国维君出,方始有‘境界’一说,再开词学生面。其间,李说竟涵盖了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时空,至为词学之翘楚。而易安词卓然一家,历代评家以为不在秦七黄九之下,更有空前绝后之誉。她的词学理论当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深切体验感悟后所得,个中真谛,是为词人中年后的创言。而易安居士中年后命运多舛,艰难坎坷,正应了天地忌才的箴言……”
整段题款近400字,将李清照的生平、创作成就及其词学理论,做了充分的诠释。一般画家把李清照视为一个杰出词人,而把她作为词学家看待的少之又少。刘鸿洲在画中,是把她由词人提升为词学家来表现的,正是抓住李清照词学理论的建树这一闪光点,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描绘出李清照的仕女加才女形象,而绝非一般肤浅的古代仕女美人画。
跋文遣词造句,准确生动;人物评价,十分到位;起承转合,婉转灵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是写不出这种题款的。没有对宋词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是很难把握这种高层面的主题取向的。没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画技,怎能画出这种有时代烙印的文人画?这也是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历史题材的一种尝试。勇于探索,这也是刘鸿洲不同于一般文人画家之处。
二、以古典诗词名句为题的创作
刘鸿洲的许多写意作品,多以古典诗词名句为题目进行创作。这类作品,画面优美,题目就是点睛之笔,题与画珠联璧合,从而大幅度提升画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淡彩山水《风景旧曾黯》在一片茂密森林下安排了一溜古老的吊脚楼。满山的森林之中,云雾飘渺,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部分;下部的吊脚楼旁,小河流淌,有小舟停泊。正应了一座青山抱古城的意境,十分优美,是一幅很精美的山水之作。作者题款“借得唐人句写家乡风景”,传递出对故乡的无比爱恋之情。结合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让人跳出画面,展开无限的想像,融入到词与画的意境中,从而获得美好的享受。
花鸟画《昨夜一江风雨》表现的是风雨过后荷塘的景象。满目残枝断叶,一片狼藉。一只小白鹭,畏缩在荷叶中,做无绪状。唯有几朵荷花,依然开在枝头。题目借用宋代朱敦儒《好事近·渔父长身来》中的词句,原词为“昨夜一江风雨,都不曾听见”,题目只撷取前一句,把“都不曾听见”隐去,更加含蓄。似乎说的是小鸟的感受,实际上传达出一种壑达淡然的人生理念。这正是一种强烈的文人画的情怀。
他的很多作品像《三月春光浓似酒》《梦入江南烟水路》《忽有好诗生眼底》《出门一笑大江横》《一树梅花一放翁》《数点雨声池上听》《芰荷香里散秋风》《十里荷花香满路》等,这些听起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句子,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意境优美、赏心悦目的画作。笔有尽而意无穷,传递出无穷的诗意,这就是他文人画的精妙之处。
三、以自己所作诗词为题进行的创作
刘鸿洲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词,不仅痴迷、热爱,也经常写诗填词进行创作体验。他把这种对诗词的体会和感悟运用到绘画中,不仅提升了绘画的层次,增添画作的神韵,也从绘画的体验中收获许多好的诗词作品。
《春消息》是一幅大幅画作,斗雪争春的红梅下面,是几株含苞正放的水仙。精美的水墨传递着暖暖的春的消息。题款最有趣味:“疏懒冬日正上墙,无诗无酒自彷徨。大寒未雪梅开迟,几时东风临小窗。闲把笔,任张狂,梅栽纸上欲争香。漳州远借知春客,共报春信住凤凰。乙丑冬日作梅花水仙图兼得鹧鸪天词,刘鸿洲记于一勺居”。
《红梅图》是以红梅报春为主题的画作,古拙遒劲的枝干上,红梅绽放。下面雪地的石头上,立着一对小鸟,似乎在呼唤着春天。题款为“老杆横斜劲瘦,万朵嫣红春后。醉煞点梅人,倒把颓毫挥就。香透,香透,顽石灵羽知否?辛卯作红梅兼得小令,刘鸿洲记于一勺居”。
一幅内涵丰富的画作,配上即兴得来的一首小令,可以说相得益彰,令画作增色不少。创作中的其乐融融,恐怕只有吟诗作画之人才能够品尝出个中滋味。
这些作品题写自己撰写的诗词,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和文化情趣。不仅丰富了画作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强烈地情绪感染,也给读者留下多元的欣赏空间。这是刘鸿洲文人画的独到之处。
四、以湘西山野背景元素进行的创作
刘鸿洲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自幼生活在凤凰。青少年时代,生活艰难,上山砍柴,下河捕鱼捞虾,与大自然广泛接触。年轻时,到凤凰的“西伯利亚”腊尔山农村插队10年,那里属于生苗区,不仅山高路远,地势险峻,山野气息与民族风情也十分浓郁。
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他踏遍了附近的山山岭岭,接触了山野的各种植物动物,对它们的习性了如指掌。加上他自幼学习美术,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美术功底。他能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从山野各种物象中发现美、挖掘美,最后,通过画笔将它们很好地表现出来。
《山野华章》是在空旷山野的背景下,以铺地的红叶做渲染,概括了葳蕤的气氛。山中一种叫土茯苓的藤本植物,叶子一串一串,像深秋的果实一样,缀满枝头,十分耀眼。一只白色的野山鸡,作回头鸣叫状,似乎在招呼着同伴,又似乎在肆意放歌,简直是山间的圣洁生灵。这完全是一幅山间野趣图,引人入胜,又让人回味无穷。
《蝉噪时节》是一幅背景纷繁复杂的画作,山石,野草,荆棘,芭蕉叶,黄菊花,两只小鸟,就像自然界的景物一样,看似无序地拼凑在一起,原汁原味,天然生成。从画面看,画面中没有一只蝉,但我们分明可以听到满山的蝉鸣,“蝉噪林逾静”“居高声自远”。漫山遍野的蝉鸣此起彼伏,经久不绝,大地一片喧闹,于是,画面也就乱了、野了……闻其声,不见其形。这是必须有深切的生活体验的人,才能画出这么充满生气的画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齐白石先生曾给弟子刻印“大道纵横,任我行去”,刘鸿洲正是从大师的悟道中得到启迪。生活给予他无尽的素材,他把自己对山野那种情结,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将它们完美呈现出来,这是他文人画的一大特点。
在题材上,主要以花鸟、山水、人物为对象。一方面,从他所熟悉的自然界的景物或花鸟入手,显得生动而富有野趣;另一方面,从他熟知的古代人物着笔,显得文雅而厚重。古今的一些文人画,一般以小品为主,刘鸿洲却能通过其笔下的文人画,表现比较大的主题。像上面提到的《词论》《宋人词意》,以及《易安行吟图》《秋日絮语》《秋颂》《蝉噪时节》《秋色赋》等,实际上,表现的是一个个宏大的主题,是一种大创作。
在色彩上,时而淡写轻描,水墨氤氲,时而浓墨重彩,凝重雅致;在线条上,肆意挥洒,落拓不拘;在笔墨上,重写意,强调意境;在表现性质上,求意象外的趣味,而不以写实为专务。因此,总体表现出诗情画意、超凡脱俗的艺术效果。
从古至今,中国的画家中,不是任何人都能画文人画的。陈师曾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因此,文人画家必须是能诗善词的文人,任性率真的画家,也是重品德、积学问、知情达理的书法家。
刘鸿洲本来是学理工的,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热爱,自幼时起,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尤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词歌赋有一种酷爱。在长期不懈的学习中,打下深厚的国学功底。
他的诗词写得很好,有些甚至在全国获奖,像前面例举的词作。
他的散文也写得很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纪念沈从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一片笙歌醉里归——万荷堂写生长卷跋》、《丙戌万荷堂写生画跋》等都在国内大报副刊发表,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2018年,他在湖南省博物馆《芥舟楫痕——刘鸿洲画展》写的“前言”,短短800多字,将自己的从艺经历和艺术追求完整地阐释出来,字字珠玑,文笔潇洒,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为所有前来参观的名家所叹服。
他的书法和金石也很好,在几次大型的展出中,他的书法作品和画中题款,得到很多画家书法家的赞誉。黄永玉老先生回到凤凰,有时要他刻印章以供急需,可见他的印也相当不错。
总之,刘鸿洲是一个有着文人情怀的当代文人画家。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诸领域,好学求真,造诣精深。深厚的文学功底,打开他的创作源泉,拓宽了他的创作视野,把他的文人画推上一种新高度、新境界。他的文人画作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的特点,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笔墨语汇,融合自己的美学思想,进行的一种不疲的探索。
刘鸿洲在《芥舟楫痕——刘鸿洲画展前言》的结尾发问,“我带着这淡淡的楫痕的小舟,在浩渺的艺海中还将游荡至何处呢?”愿他的艺术之舟,挂上文人画这块风帆,在浩瀚的海洋里不断进取,驰骋出一片更广阔的境界来。
【作者简介】范诚,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向水英,湘西州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