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中华
老杨是大家的老杨,老友是我的老友。此人名曰杨居军,我们相识已久。记得初见时,大家就喊他“老杨”。我纳闷:这三十出头的小伙子,怎担得起一个“老”字?相聊片刻,便已释然。他虽年纪不大,却是一位老校长,二十几岁便开始管理学校。他长相老成,说话不急不躁,言有珠玑,每听总有收获。一来一往,便已结缘。寒来暑往,便成老友。
庚子初春,疫情来袭,全国延迟开工,学校推迟开学。老杨在网上跟我说,他在家闭门读书,正酝酿写本书。来年暮春,书稿便已摆到了我的案头。我极少为人作序,倒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少有共鸣。老杨这本书却是个例外,或许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时常探讨教育,有情感基础。再就是我总是鼓励他写,把他数十年的一线教育经验,结合自己对教育的新思考写出来。他果然付诸行动,写的还是我们多年来探讨已久的话题。托我为之作序,我亦觉义不容辞。
打开书稿,一气读完,感觉就是两个字——畅快。合书沉思,两个意外和三个惊喜萦绕心头。
第一个意外是,他写的是教师发展。我原先以为,他的第一本书应该写学校管理,毕竟他一直在做校长,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把一所极为普通的民办学校带上了内涵发展和品牌创建之路,他本人也成立了市名校长工作室(在当地教育圈鲜有)。他定有不少经验和感悟。而他却写教师专业发展,让我颇感意外。然仔细想想,便也是情理之中。教育的命门在教师,校长的底牌也是教师,他写教师的专业发展,算是点到了学校管理的穴位上了。
第二个意外因为第一个意外也变成了情理之中,那就是他的着眼点是普通民办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他的起点是普通民办学校,中间一段时间去往高端民办学校,算是进修和取经去了,然后又回到了普通民办学校,而且还是原来那所学校。套用目前时尚的说法,就是“不忘初心”,他最知道普通民办学校教师的困惑和困境,最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和需要提升什么。国内少有专著论述普通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老杨此举可以说填补了空白。
意外之后是惊喜,吾喜有三。
第一个惊喜是此书的理论性与逻辑性。坦率地说,老杨在教育学术界算是半路出家。他写专著,最令我担心的是其理论涵养。在教育圈数十年,我见多了那些拼凑和虚浮之作。特别是做校长的,把自己的某些论文、随笔,甚至是会议上的发言稿或讲话打个包,就说是自己的学术专著。而老杨的书不是,你看他给此书搭建的架构便知。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述观点皆有理论依据和独特思考,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在逻辑上形成了递进关系。为学者须经历四重境界,一是知识积累,二是实践运用,三是知识再建构,四是知识传授。他显然是达到了第三重,实属不易且难得。
第二个惊喜是可读性。书是写来给人读的,不是用来难为读者或是给人催眠的。有些专家教授便是犯了这个毛病,偏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书写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这样便可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教育智慧与方法说到底,早在2500年前的夫子时代,就已经把该讲的都讲清楚了。东方智慧不够用?也是在那个时代,西方的苏格拉底也在讲着类似的话。不论是夫子,还是苏格拉底,这些宗师是怎样当老师的?绝不是板起脸来玩高深,而是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在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路子上徐徐走来。如今,我辈从教者有什么理由拒绝可读性?读老杨的书,这份担忧是没有的。他不装腔作势,不囿于专业术语,凡讲理论必有案例佐证,讲得深入浅出,就像是白居易的诗,一读便能懂,细读有深意,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新老咸宜。反正我读起来是手不释卷,诸位不妨一试。
最后一个惊喜是此书的可操作性。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一个词——按图索骥。这是一本学术论著,也是一本专业地图。我始终认为,身为一名教师,每天在传道受业解惑,更是时刻在教育这座深山老林里苦苦寻觅。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个无头苍蝇可不行,没有地图在手可不行,得有仙人指路,得有高手点拨。老杨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靠谱的寻宝图,年轻教师凭此书少可以走些弯路,骨干教师凭此书可以曲径通幽,即便是如我等这般教育战线上的老兵也可参考一二。总之一句话,若是你问我如何多快好省地走专业发展之路,我的推荐便是老杨这本书。
辛丑暮春,缘来是君。吾心甚喜,为友提笔。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