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方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花信之年,忽焉已过。
妈妈从事教育行业的年头,比我年纪尚长。得知妈妈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成果即将付梓,感慨之情,溢于言表。今天幸而有机会执笔为母代序,实想借此记录这一路来我视野里妈妈的点滴故事。
妈妈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外公外婆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善良淳朴,育儿有方,我的妈妈和几个姨妈舅舅皆是聪慧大方之人。翻看家里的旧相册,青年时期的妈妈绰约多姿,能歌善舞。她是家中长女,性格亦是独立自主,敢想敢闯。我想她走上教育道路,是父辈的长远建议,是自己的心之所向,更是其才能的“光荣使命”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妈妈随爸爸一同南下,扎根东莞,与在老家一样,妈妈在新的环境里还是选择了成为一名光荣而普通的人民教师。妈妈从不迟到早退,这个严谨的工作作风,三十年如一日。童年时期,最深的印象就是我们家出门和回家都是天黑。妈妈六点不到就起床忙活,我为了跟着妈妈上班的时间上学,也是天没亮就被叫起。妈妈总是心疼我,叫我闭着眼睛休息,她帮我梳头,妈妈梳的小辫子伶俐又好看,只可惜这么多年了我怎么也学不会。晚上六点多下班,妈妈用小摩托载我去市场买菜,回家做好上桌,我吃饭时总是夜幕低垂,而那一桌家常的味道也在我记忆深处。以至于后来妈妈越来越忙,每当她问我周末想去哪放松,我总会撒娇请求她下厨做一次饭。
我的小学和妈妈所在的幼儿园只有一街之隔,下了课我不常在外嬉闹,总喜欢去妈妈班上看她忙活。妈妈心灵手巧,又善于观察。在她手上,环境布置总是那么环保美观,作品总是那么独树一帜,帮妈妈在纸巾筒上贴小花的时光转瞬即逝,总是不小心帮倒忙的我也是那么令人怀念。
那时候摩托车前座的妈妈,头发乌黑油亮,她是别人的老师,是我的超人。
我读中学以后,妈妈逐步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那时候家里还用着厚厚的旧式电脑,妈妈常常打开一个文档一坐就是数个小时,甚至有时候我下了晚自习回来妈妈还没吃饭,借着给我热宵夜的契机再随便吃点。后来,我们搬家了,新房子的书房里伏案疾书的除了我,还有妈妈,甚至主要是她。妈妈的房间里也没有专门化妆的梳妆台,反而有个像微型书柜一样的床头柜,上面永远放着一堆幼教书目。我们搬过三次家,唯一不变摆设的就是妈妈床头柜上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我想妈妈是真的很热爱她的幼教事业,也正是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才汇聚了现在这本书中的累累硕果。
我逐渐长大后,妈妈也开始和我分享她的教育理念,把小朋友当小朋友一样爱护,但要当成年人一样对待。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试错的权利,进步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很快,妈妈的理念走进了现实。
2014年东莞市莞城第一幼儿园正式成立,妈妈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担任园长一职。这之后她带领幼儿园屡获殊荣,广受好评,但依然扎根一线、笔耕不辍,不断与时俱进总结教育方式方法。一转眼,妈妈已经蝉联十二届东莞市莞城区教科研“紫钻奖”,教育逐渐专业化;妈妈的幼儿园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育美理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路走来,从普通的一线教师,到区里的幼教骨干,再到一园之长,从第一篇《幼儿“轻声”歌唱方法初探》到创立胡成艳名园长工作室,妈妈以身作则为莞城幼教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守护了成千名小朋友的童年,但她依然是我的妈妈,依然是那个要求严格,温柔慈爱的妈妈。
去年,由妈妈亲手筹办的莞一幼建园六周年,举办了小型而隆重的周年暨2019毕业典礼。典礼开始当天,看着台上深情发言的妈妈,台下鼓掌的老师、幼儿和家长,我倍受感动。妈妈的两鬓已悄然长出了银丝,但她眼里光彩比过往更璀璨夺目,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妈妈而感到自豪!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今天,妈妈教育热情仍在燃烧,幼教故事仍在继续。我见证着妈妈的过往,感动着她为教育事业的献身,更期待着她用爱与责任书写的新华章!感谢翻开本书一同分享的各位读者,我们一同祝福成长在“育美教育”里的孩子们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