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福近照
整理/罗建云
国际上始终不肯承认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既然有夏朝存在,那甲骨文里为什么没有“夏”字?这一问,问得许多中国的学者瞠目结舌。
甲骨文里果真没有“夏”字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甲骨文里有春、秋、冬,怎么可能单单没有夏字呢?
带着这一疑问,本刊主编罗建云走近了原临湘市副市长、现湖南民族学院院长助理姜宗福,他正忙活自己的中国汉字研究所,也从汉字的演变中找到“夏朝”存在的证据。
远古时期,人们用来表示季节的符号,一定是最能够代表那个季节的事物或现象。如春, 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树木萌芽,故写作“ ”, 会意“日( )光明媚,树木( )长出新芽( )”。金文会意“风和日( )暖,种子萌芽( )为草( ),写作“ ”。篆文为“ ”。楷书为“春”。其演变的脉络非常清晰。
如秋,最常见的昆虫莫过于蟋蟀,于是画了一只蟋蟀“ ”表示这个季节。籀文加“禾”(庄稼)、加“火”,写作“ ”,会意“蟋蟀( )唧唧,禾( )经过秋老虎似火骄阳( ,亦写作“灬”)的炙烤完全成熟”,楷书为“ ”。篆文省去蟋蟀写作“ ”,楷书为“秋”。
再看冬,冰天雪地,最常见的是冰凌封冻残果的冰挂“ ”,金文怕人们不明其义,在加粗的树挂两边各加一点( )表示树挂上结了厚厚的冰。篆文更生动,为了体现热胀冷缩之“缩”的特征,特意将树枝画成相向内缩( ), 将金文的两点延长成线(—),会意树枝因结冰( )冻在了一起,写作“ ”,楷书为“冬”。
显然,描绘夏天的文字一定与这个季节最显著的特征息息相关。夏天最活跃的虫子无意是苍蝇( )和蚊子( ),甲骨文里绝对少不了这两种令人讨厌的昆虫,一查,果真就有。令人费解的是,这两个代表夏字的符号与楷书的“夏”字差别咋那么大呢?
只有一种可能,即被其他新造的文字给取代了。取代的原因与一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便是夏朝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娰禹。
娰禹,姓娰,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即伟大的禹。禹因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其在位时,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与尧、舜齐名。在甲骨文里,禹的形象非常写实:手握长柄泥铲,屹立在水边为“ ”。头部特别夸张, 以突出其首( )领的地位。楷书保留了“首” ( )、双手( ,jǔ)和一只脚“夊”( ), 省去长柄泥铲( ),加“八”,写作“ ”。其底部的“ ”实际上是“浚”字的简写,会“疏浚河道之意”。显然,“ ”的造字本义为“双手持铲疏浚河道治水的原始部落的首领”。简化为“夏”。《山海经》《史记》《尚书》等典籍里均记载了这段历史。因为洪水发生在夏季,大禹治水的事迹必然发生在这个季节,为了记录这段历史,人们便用最能够代表大禹英雄事迹的“夏”字替代了令人讨厌的苍蝇、蚊子, 会意“高温酷暑、蚊虫肆虐、洪水泛滥的季节”。
奇怪的是,金文里的夏字( )却不见了大禹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两把刀( ) 剁得只剩一只手( )、一条大腿( )和剁了两刀才剁去脚( )的血淋淋的部落首( )领形象。
这人是谁呢?
我们从金文和《六书通》里的其他“夏” 字里去寻找答案。
金文“ ”会意“一个自比太阳( ), 贪图女( )色,荒淫无度的部落首( ) 领”。远古时期,中国历史上为红颜亡国的最有名的帝王有三个,一个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夏桀,一个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纣王,还有一个是周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幽王。亡了他们国的三个女性分别是嬉(俗称妹喜)、妲己和褒姒。这“ ”字中的女人显然指的是嬉,因为这三个帝王中,唯有宠幸她的那个夏桀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比“太阳”的人。
据《尚书大传》记载,夏桀荒淫无度,暴虐生灵,民怨沸腾。大臣伊尹劝谏,夏桀却说, 人民跟我的关系,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会灭亡吗(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耳)?伊尹将这句话告诉了商部落的首领成汤,成汤将这句话告诉夏朝的老百姓,以试探他们对桀的态度。没想到他们竟指着太阳恶毒地咒骂桀:“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意思是说,若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跟你同归于尽!这便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表达了一种愿意与憎者去死的仇恨心理。
仔细地研究嬉的故事,不难发现,她的遭遇竟然是西施的翻版。夏桀攻打有施氏部落, 有施氏献出女儿嬉媾和。因嬉貌美,夏桀十分宠幸。后夏桀又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 献出两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夏桀用苕玉刻上“琬”字,华玉刻上“琰”字,以示珍爱。嬉因此受到冷落,被安置在洛水一带。亦由此心生怨恨,遂与辅助商汤的谋士伊尹里应外合,就此灭了夏朝。
夏朝虽然灭了,但夏桀并没有落得象“ ” 字里描绘的那样被千刀万剐,而是被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湖),老死于亭山。这是为何?
我们对比商汤灭夏、周王灭商、幽王灭国的故事,发现情节基本一致,都是末帝沉迷女色,忠言逆耳,发明酷刑,诛杀忠良,民怨沸腾。反对者发表檄文,痛斥昏君,揭竿而起,改朝换代。至于夏桀究竟是不是真的象传说中的那么昏庸?至今仍无考古实据佐证。但从已经挖掘的考古资料来看,商纣王并非史书上所记载的昏君已成定论。当年周武王为了团结各路诸侯,笼络人心,发动广大群众反对纣王,发表了著名的讨伐纣王的战斗檄文《泰誓》,历数了商纣王执政以来的种种“劣迹”和“罪恶”。胜王败寇,纣王从此一无是处,成了十足的昏君。回头再看夏桀,发现武王的这一套居然是跟夏朝方国商的君主成汤学的。成汤起兵灭夏的时候即发表了令夏桀身败名裂的《汤誓》, 老百姓对成汤深信不疑,恨不得砍了夏桀的手、足和头颅,为了发泄心中愤怒的情绪,便造了个“ ”字,取代了大禹的光辉形象。紧接着, 各种各样诅咒夏桀的夏字被层出不穷地造了出来。如《六书通》里的篆文“ ”即为“胃”( )“夏”( )“桀”(省“木”并被脱掉一个脚趾,写作“ ”)三字的组合,会意“夏桀是一个胃口很大,贪得无厌的残暴的首领”。又如《六书通》里的篆文“ ”,即把夏( )桀描绘成了一个“把自己比作太阳( ), 认为太阳所指的方向永远正( )确,所有的人必须跟他走,不得背叛”的独裁者形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昰”( ,是)也是古夏字的原因。
那么,真实的夏桀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夏桀其实并不姓夏,也不叫桀。他姓娰, 名癸,又名履癸。癸的甲骨文“ ”会意“人手持裁掉了树根和枝叶的树干,以手为圆心, 以树干为直径,连续滚动丈量土地的长度和宽度”。金文“ ”甚至保留了树木( )的根和枝叶。籀文“ ”改为不停交换挪动的两只脚( ,癶,bō),并加“矢”( ,箭) 会意“用脚丈量以矢强占来的土地”,楷书为“ ”。篆文承接金文写作“ ”。因篆文难于书写,隶书变为“ ”,会意“双脚( ) 趴开( )丈量土( )地”,楷书简化为“癸”。显然,夏桀之所以名“癸”,表明他是一个爱土地如命,喜欢侵略扩张的帝王。后来写史之人在“癸”之前又给他加了个“履” 字,命名“履癸”。“履”的金文“ ”会意“脚( ,足)来回走动,脑( ,页)子思考着问题”。为表义更直观,篆文统一改作“ ”,会意“屈着身子( ,尸)在岔路( )上来回行走,反复( )思考着正确的路线”。在古人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古代帝王想得到的地方, 只要踏上一只脚,就成了自己的疆域,故“履” 由此引申为“疆域”。夏桀之所以名“履癸”, 说明他是一个喜欢领土扩张、穷兵黩武的帝王。这和商纣王有的一比。当年,纣王致力于领土扩张,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将国土扩大到了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由于战事频繁, 人员伤亡重大,加之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因此亡国。
然而,纣王与夏桀相比似乎要幸运得多。因为商朝有了甲骨文的存在,给后人为纣王“平反”留下了许多依据。夏桀就没有那么幸运, 因为缺了文字的记载,始终没有给他上诉的机会。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尽管已经成为历史, 但还是会留下蛛丝马迹。从夏桀死后,人们给他取的谥号“桀”字的矛盾会意,暴露出了人们对夏桀的评价褒贬不一。
桀的金文“ ”会意“人凭借双脚( ) 攀爬至树( )梢”,说明其善于攀爬,高瞻远瞩, 是一个能赤手把铁钩拉直,能空拳把老虎打死的文武双全,颇有远见的帝王,所以“桀”有“杰出”的意思。如《礼记·月令》曰:“选士厉兵, 简练桀俊。”这也是正史里给予其年轻时代唯一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桀的武力扩张严重威胁到了商部落的安全,成汤奋起反击,将桀定性为暴君,在他的强大宣传攻势下,许多人深信夏桀非常残暴,所以“桀”又会意“凶暴”, 如桀骜不驯。对于残暴之人,只能以暴制暴, 老百姓恨不得用石头将其砸成八块,故造“磔” 以会意“用石头将桀砸成肉酱”,“磔”由此成了古代一种用石砸之使肢体分裂的酷刑,即“磔刑”。由于桀成了残暴的象征,人们不愿意再以“桀”会意“杰出”,故另加“人”(亻) 旁造“傑”特指“才能出众的人”。后因难于书写,又以会意“容易燃烧的树木”之“杰” 予以替代。
有意思的是,商朝灭亡后,本被周朝视为“戎”“夷”等外族的秦,为了获得周之各诸侯的拥戴,将大禹搬了出来,表明其建立的政权继承的是夏之正统,于是篆文承接甲骨文( ),恢复了大禹的光辉形象,统一为“ ”, 楷书为“ ”,简化作“夏”。以至于后来那些割据的或起义的群雄得到了启发,为了表明自己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政权为华夏正统,纷纷取国号为夏,如:东晋末(公元407 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 建都统万城( 今陕西横山西北);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 年建立夏国, 都乐寿( 今河北献县);北宋仁宗时, 赵元昊于1032 年建立夏国, 史称西夏, 都兴州(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 年建立夏国, 都重庆。特别是汉武帝,忍辱负重, 打败匈奴,结束了汉民族长期被北方戎、夷蹂躏的历史,将汉朝的疆域不断西扩,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求边境长治久安之计。张骞到访了由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移民在今兴都库什山北麓及阿姆河上游一带建立的Tochari 国, 汉朝皇帝希望其诚服归顺大汉,取其音汉译作大夏。大夏由此成为了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
著名汉字学家姜宗福认为,通过上述的文字演变及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夏朝不是生活在传说里,而是生活在历史记载里。只是因为当时的文字较少,而且记载历史的途径有限,在没有弄清文字演变过程及表达意思的前提下,国际上一些人认为夏朝是虚构的, 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