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敦近照
文/徐卫平
最近,东莞有一个名叫廖敦的普通中医对老子的这一深奥的哲学著作进行了重新注释, 并且还创造性地对它的章节重新排序,试图向我们展开《道德经》的全貌!廖先生把他的研究成果编写成了《揭开〈道德经〉的神秘面纱》一书,并即将公开出版发行。这真是一个大胆的、也是有价值的尝试、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正确理解才能弘扬
一个春风和煦的周末,笔者见到了廖敦先生。
“我是从事中医临床治疗的,”廖敦介绍道,“中医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东西,从事中医的人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信心、有亲近感。” 廖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
他进一步解释:因为在中医行医生涯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中医的作用,实实在在看到它的疗效,看到它确实能解决问题、治好了千千万万的患者,所以对中医的价值体会很深, 进而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伟大,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廖先生1996 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 在东莞市人民医院从事中医治疗至今已有二十来年,因为工作和专业的原因,凡事爱追根究底的他就想把中医的道理搞清楚,想知道我们的祖先当时的思路是什么。
流传至今的中医药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中医古文献有《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两本中医典籍成书于汉代,遗憾的是其原版均已遗失,现存内容的都是根据唐代、宋代的版本演化而来,文字、篇章不是很完整,让人很能准确理解。历代都有人去注解这两本书,但注解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该相信谁呢?廖敦困惑不已。
有一次与大学同学聚会,廖敦谈起这些困惑,大家也有同感。大家还谈到老子《道德经》等处于中华文化源头的典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人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注解版本,让人无所适从。
中医是与中国古代哲学密切相关的,中医的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的基本哲学思想来源就是《道德经》《周易》等先秦哲学典籍。要理解中医的真正奥妙,往往必须上升到中华传统文化、哲学的高度,从诸子百家的深刻思想里找答案。
就在这次聚会上,廖敦产生了一个想法: 为何不从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入手,先把《道德经》这本对中华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典籍解读准确、弄清它们的真正内容含义并重新注解,尽量根据老子的本意去解读?
他说做就做,立即开始大量收集资料、查找图书、记录整理。
“中华文化真的很了不起,我们不去发扬光大它就太对不起我们的祖先了”廖敦反复这样说。他话锋又一转:“发扬光大不能讲空话, 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典籍的含义,才能真正地去弘扬中华文化,否则,你连意思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弘扬?而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重新注解《道德经》,搞清楚其正确含义,首先是为了解决我自己在行医过程中的困惑,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在廖敦看来,老子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这或许也是中国人民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天然文化基础。根植于《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药奥秘无穷。“现在有人攻击中医不科学,而我如果能通过准确解读经典,帮助人们消除对中医的误解和困惑,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
与先哲对话,重排《道德经》
中国当代哲学家,大都接触过西方哲学, 他们解读《道德经》时,就不免会带上西方哲学的烙印。与此类似,古代学者解读《道德经》, 也会夹杂其它学说流派(如儒家)的观点,从而偏离老子思想的本意。而历代学问家往往是直接沿用前朝人对《道德经》的注释来解说老子,这是不太恰当的。
廖敦决定抛开其它任何学派的影响,直接与老子对话,还原老子的本意。他把自己摆低,作为一个完全客观的观察者来看待老子;也不把《道德经》放得太高,不神话它,就把它作为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看待,没有任何先入之见。
首先是典籍中文字的字义问题,只有正确读懂字义才可能进一步去解读典籍的内涵。现存老子《道德经》最早版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文字字义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廖先生大量查阅各个时期的权威词典, 逐字确认。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研究考证,每一个字都不放过,哪怕是像“曰”这样简单的字都不放过。这还不够,他还大量阅读与老子时代相近的时期的典籍文献,如《汉书》《淮南子》等,互相佐证,反复对比,以期弄懂当时汉字的原本含义。
辛苦的努力终于有了第一个回报。
《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一开始就提出了“道”“无”“有”等重要概念,故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章有一个“玄”字, 通常都被人解释为“玄妙”的意思。廖敦总觉得这样理解有不顺畅的地方。经多方查阅考证, 廖敦发现“玄”在当时其实是“绳”, 意思就是用草编成绳。
玄就是草绳?那么普通,一点都不玄妙啊!廖敦百思不解。直到一日,廖敦突然豁然开朗:用两股草编成草绳,不就是将对立的东西结合起来,合成新的现实的东西吗?老子在这里用了多么形象的、通俗易懂的比喻啊!一下子,整个第一章就很好理解了。
成功地破解了“玄”字,廖敦信心倍增, 他继续朝前走下去,陆续攻克多个疑难点。他又发现,《道德经》各章节的顺序有问题,按现有的章节顺序阅读,有时给人陷入迷宫的感觉。是典籍在两千年抄写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搞颠倒了?还是有人故意打乱,不让老子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被人们知晓?很难说出原委。
廖敦决定给《道德经》重新排序。这时,从决定重注《道德经》两三年已过去,廖敦已对各章的内容烂熟于心,只用了两个星期,他就一气呵成将《道德经》重新排好序。
经廖敦重新排序后的《道德经》各章顺序有很大的改动。“重新排序后的《道德经》读起来更连贯、更顺畅,更容易理解著作中的内容,而且会让人有新的认识。”廖敦对笔者说。
这,应当是千百年来解读老子思想的一个大胆尝试,其价值显然易见。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对《道德经》的理解,但廖敦先生这种独立思考的举动难道不是提倡万众创新的当下所值得鼓励和赞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