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敏仪
与詹秀蓉的采访,先从赏其作品开始。
约访地址的会议室,除了记者,还有几位慕名而来的詹氏乡亲。近几年,詹秀蓉频繁地从台湾来大陆参加各种詹氏宗亲交流活动,为詹氏慈善事业奔走。她的故事和书法作品也开始在大陆的詹氏宗亲圈里流传,有詹氏宗亲还特地写了一首《歌颂书法家詹秀蓉》的小诗,颂扬这位詹氏才女的事迹。这次约访,刚好是詹秀蓉结束一场宗亲活动途径广州回台湾的空档。联络人詹新星先生取出詹秀蓉的一幅书法作品挂起,远看,约半米宽一米多长的黑色书法纸上是一尊站立式的观音像,暗淡灯光下显着内敛的金黄色,只有落款处才依稀觅见字的踪影,俨然是一幅画。约访前,记者做过功课,詹秀蓉善写细字,以镂空书法勾勒佛像,但还是被眼前的作品惊讶到。
詹秀蓉曾经也请其恩师——著名书法家刘炳南先生指点她的书法作品,同样一幅站立式的观音像。近90 岁高龄的刘炳南先生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才隐约看出观音像是用字勾勒出来的。“谁晓得这都是字啊!都是金刚经的字啊!你就是到西藏、到敦煌,去看,这种笔画出来的也不过如此。你用一个字一个字组合出来,这个背、肌肉,观音的手、皮肤,是不是和腴一样圆润啊,这个胸脯是不是自然的突出啊。所以这真是无法想象!”刘炳南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记者的裸眼视力极佳,也得凑近去看,才辨认出眼前的确确实实是书法作品,画像中井然有序地布满用金粉书写的楷书细字经文。
如斯细字书法,就连欣赏都得凑近凝神注视,甚至于需借助放大镜,詹秀蓉是怎么写的?一身简约装束,白衬衫、西装套装,齐耳微卷的短发,记者从进来的众人中一眼认出她来,因其形象与各媒体不同时期报道上照片无大差异。与她的书法一样,她塑造了自己的辨识度。只是没有想到,年逾六十的她,干练、稳健,有精气神。带着疑问,大家听詹秀蓉谈起其书法路上的沉沉浮浮。
书法的种子
詹秀蓉的人生开始于1956 年,台湾新竹县关西镇的一个民风淳朴的客家农村。没有家学渊源,不是显赫望族,詹秀蓉出生在清寒的农家,却从小喜欢“舞文弄墨”。据詹秀蓉回忆,她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写毛笔字,一个“永”字可以写上千遍,稍有进步则乐不释手。一手工整秀丽的毛笔字,也为詹秀蓉的童年带来了特殊待遇。当堂兄妹们需要参与协助农活和家务事时,詹秀蓉可以理直气壮地安心写字,这是祖父给予她的“特权”——“因为我的字写得好,祖父不用我做家务事,还常拿我的作业笔记给堂兄妹们作习字范本临摹。”事隔数十载,詹秀蓉每每忆起祖父对她的这点“偏心”由衷地感激。因为,祖父的肯定与赞赏,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书法的种子。
十数年如一日,詹秀蓉每日坚持苦练书法,滋养着这颗种子。直到18 岁那年,正在堂兄办的幼儿园当幼儿园老师的詹秀蓉,遇见了一贫如洗的同乡江庆顺,她的书法种子有了冒尖的冲动。出身贫寒的江庆顺,靠苦学自修考上辅仁大学国际贸易系,但因缴不起昂贵学费,后改读海洋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他在生活上坚韧不拔的毅力让我折服。”詹秀蓉说。江庆顺俘获詹秀蓉芳心的还有一样才华:善画。江庆顺自幼喜欢涂鸦画漫画,小有才气,两人婚后,一书一画,还合作出版了书画专辑《唐诗三百首》,这是后话。
力排众议,詹秀蓉24 岁时与江庆顺共结连理。“当时没有多少人能理解我们的结合,认为我放弃有钱人的追求,嫁给一个穷光蛋,实在是自讨苦吃。可是共同的理想和拼搏精神,是我们结合的纽带,这是金钱无法代替的。”婚后,小俩口幸福美满,育有一儿一女,在台北县板桥市经营着一间西药房。营生之余,詹秀蓉和丈夫坚持着各自的爱好,在晨昏相依共研丹书。丈夫更是时刻鼓励詹秀蓉多参加各种书法交流和比赛,在书法造诣上不断精进。
“我能成为书法家,完全是因深爱丈夫。”詹秀蓉心中的书法种子,在丈夫的浇灌下,开始发芽。
成名的渴望
上世纪90 年代,詹秀蓉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锋芒,频繁地参与各种比赛与展览,并收获各种奖项和荣誉:1990 年,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博览会铜奖;1991 年日本翠泉道展准大赏及爱媛书道大赏;1993 年,全日展书法会国际艺术准大赏;1994 年,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总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名家成就奖;1995 年,参与北京宋庆龄故居书画联展;1996 年,先后获得日本国际艺术准大赏及曾东书道会知事奖、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金鹅奖书画大赛金奖、世界华人书画国际大赛金杯奖、韩国观世音菩萨奖;1997 年,韩国亚细亚国际美术展;1998 年,第十四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杰出人才奖;参与菲律宾中华逸吟神墨诗书画国际展览会……
因为,她必须尽快成名。
民国才女张爱玲曾说过一句疯传至今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有人因此评价张爱玲爱慕名利,也有人认为她需要名气的光环抚慰内心的脆弱与彷徨。詹秀蓉的渴望成名是后者,她背负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1989 年例行健康检查,江庆顺被发现罹患鼻咽癌,医生预估“最多只能活半年”。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詹秀蓉一度陷入无助的惊慌,悲观颓丧。四处求医问药,家中积蓄已花光,债台高筑,丈夫的病痛依旧没有好转,且癌细胞逐渐扩散遂致半身瘫痪。一双待哺的儿女,恶疾缠身的丈夫,詹秀蓉没有半句怨言,默默地挑起这千斤重担。
台湾的佛教氛围很浓厚,信奉佛教的人几乎占台湾总人口的半数。心力交瘁的詹秀蓉彷徨时,就到寺庙诵经祈福,寻求心灵慰藉。然家庭无人照料,詹秀蓉无法常去庙里,于是她选择抄经书来平静内心,祈求减轻丈夫的病痛。深受病痛折磨的江庆顺反而淡看生死,宽慰詹秀蓉:“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它的长度,而是在于它的深度。”他还鼓励詹秀蓉多参加书法比赛和交流活动:“你多得一个奖,我可以多活五年。”
从此,病榻前,詹秀蓉点灯抄写经书,从几百字到数万字的佛经,一字一字写到天亮。终不负夫望,詹秀蓉揽获了一个个书法比赛奖项,成长为书法家。
虽然江庆顺最后都没能战胜病魔,但却奇迹般地比医生判断的多活了五年六个月。“让病人活得有希望、让病人不失尊严,是罹病后最感谢妻子的地方。”丈夫往生半年后,詹秀蓉才发现先生留下了《秀蓉吾妻》的遗书表白,并鼓励她坚持深耕于书法道路上。
1996 年,詹秀蓉带着年幼的儿女到美国投靠兄长,随身的还有纸笔砚墨,因为她要用书法,活出与丈夫的约定。
三绝的墨艺
江庆顺对詹秀蓉书道的影响,不仅是鼓励,同时也是严师。詹秀蓉记得,有几次,丈夫生前曾撕碎她的作品,让她重写。小小年纪的儿女不明白,哭着替妈妈打抱不平。但詹秀蓉理解,丈夫希望她不要固步自封,要精进,写出自己的特色。
自己的特色在哪?詹秀蓉开始思考。
“名师大家的碑帖,我都临摹过。”詹秀蓉认为,在大字书法方面,已有很多名师大家,她不想固步于前人的成就,于是另辟独径,决定潜心钻研细字书法。
詹秀蓉的细字书法可以毫米为单位,甚至更小。记者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副站立式观音作品里的书法字体已不算细小了。“随着年纪增长,写不了那么小的字了。”詹秀蓉说眼睛不像年轻时好使了。詹秀蓉曾书写过一件超细字的得意之作:以毛笔在一粒米上书写了一首20 字唐诗,此为一绝也。
“有人猜我是用一根毛的毛笔写的。”詹秀蓉解释,一根毛蘸不了墨,她所使用的只是普通的小楷毛笔,一般人在市面上都能买得到。“也有人猜我是拿着放大镜写的。”其实也不是,詹秀蓉写书法时,仅一副眼镜、一支毛笔、一砚墨而已。据詹秀蓉说,台湾某电视台曾慕名专门拍过她书写细字的过程。“他们专门等到凌晨,因为那时候我眼神最好。”詹秀蓉说。其实除了眼睛的因素,关键在运笔。詹秀蓉在运笔的时候,全神贯注,呼吸节奏均匀,手腕非常之稳,运气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字,一气呵成。这要归功于詹秀蓉每天10多个小时,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
在细字书法的基础上,詹秀蓉向不同书法、材料挑战,如鸡蛋、贝壳、陶瓷、竹片、牙签、米粒及纯金等,是一绝。对于在陶瓷上创作,詹秀蓉也曾挑战失败过。“最初上不了色。作品在窑烧时,容易龟裂功亏一篑,风险很高。”但她没有气馁,一次次尝试,终得要领,成功地在瓷器上书写了莲花观音像、鲤鱼观音像等高难度作品。
挑战金粉书法,源于詹秀蓉对佛法的敬重。一幅7 万多字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是她其中的代表作,写在长达40 公尺的丝绢上。金粉是金属,调成墨汁来书写,往往拉不开。台湾国民党前任党主席吴伯雄的夫人戴美玉亲自体验了一下金粉书写的难度,“有时候写了一半,一笔错了,又不能够改,整个作品要重来。”然詹秀蓉整篇写下来,7 万多个字,每个字虽小,笔法却不乱,没有写断,没有写岔。“她的细心、耐心,专注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戴美玉赞美说。
2008 年11 月初海峡两岸江陈会,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赠送给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的纯金镂空书法作品《和平协商共创双赢》,也是出自詹秀蓉之手。镂空的8 个字四周,写满了6 千多个小金字,内容是第一次“陈江会”签署的“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两项协议。“每个字都是力道,又要兼顾艺术与比例平均。”为了献礼两岸交流,詹秀蓉花了七天七夜。2013 年海基会再次委托她创作纯金镂空书法作品《功在两岸》,感谢陈云林在任内对两岸的贡献。
这一精算镂空书写各种作品及佛像景物等,正是詹秀蓉书法的第三绝。詹秀蓉第一次尝试精算镂空书法,是丈夫江庆顺启发的。有一回,江庆顺勾勒出观音像,问她能否在佛像边缘写上《观世音谱门品》。詹秀蓉觉得这个点子很有意思,沿着画
像线条书写细字。
镂空书法的字数与图案,需要精心构思。
丈夫往生后,儿女江有为、江美美成为詹秀蓉的“画笔”。潜心于人物研究的江有为负责布局神佛塑像,在美国当会计师的江美美也常回来协助。“金刚经有多少字,在这个镂空里,要抄几遍金刚经,总共多少字,镂空部分是多少,要精准计算,还要设计,让镂空的地方看起来漂亮。”纸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格子,江有为和江美美先进行布图、计算,最后才交到詹秀蓉手里去书写,从点画、线条、空间、墨
色之间端庄典雅地展现出其独创一格的“詹体”书法。
喜舍的慈悲
经历过人生的无常,詹秀蓉更珍惜当下,坚守着与丈夫的约定,醉心于公益事业。
詹秀蓉发愿:其书法作品,只为社会公益而用,不公开出售。
1994 年,詹秀蓉在板桥成立“慈航艺术中心”,除了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外,并将所得款项捐给慈善机构,回馈社会;1999 年台湾921大地震,詹秀蓉捐出10 幅佛经墨宝赈灾,其中一幅是她那7 万多字的代表作——《妙法莲华经》,目前被收藏于台湾中台禅寺;2005 年两岸三地“送爱心到南亚募款会”,詹秀蓉再捐佛经作品义卖;2009 年江西婺源中华詹氏大宗祠落成庆典,詹秀蓉捐出4 幅作品,义卖所得全数捐赠予詹氏大宗祠作为兴建基金;2009年第三节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上,詹秀蓉捐赠一幅3600 字的《百福图》,以书法艺术为两岸和平奉献心力;2012 年美国“桑迪”飓风袭城,詹秀蓉义卖金刚经作品,募得3 万元美金赈灾;2013 年,詹秀蓉成立银行文化公益信托,期望透过更多作品义卖造福社会……
甚至于身边有人生病了,詹秀蓉都慷慨送出佛经作品,祈愿他人尽快痊愈。“她写了一大堆《金刚经》《心经》,某某阿姨生病了,送给她,妈妈说,可能会让她的病好一些。”儿子江有为说,《心经》最后都送出去了,母亲都没有留一个。
江有为担心母亲终有一天不能写下去,因为“生命有限度”。但詹秀蓉常跟他说:“你只要活着的一天,只要能呼吸的一刻,你就要好好为这个社会想,好好想想这一刻你还能再做些什么。”
也许正因为这坚定的慈悲喜舍,詹秀蓉反而收获更多。
曾有人不忍,偷偷放了一叠钱在詹秀蓉家里的鞋柜旁;台湾大仁技术学院董事长黄道宜则固定把自己每个月的津贴汇给詹秀蓉;台湾霹雳国际多媒体公司董事长黄强华、刘丽惠夫妇惺惺相惜下定期资助詹秀蓉……
佛家有云:“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在书写经文的墨艺浸淫中,詹秀蓉不止书法精进,更是悟彻人生。
詹秀蓉的书法(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