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青近照
我与骨架彩塑的情缘
文/冰山
提起雕塑,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城市空间中巍峨壮丽的公共艺术,抑或是庙宇之内庄严肃穆的彩塑佛像, 它们蕴含着极致的能工巧思,“高高在上”的固有印象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在道滘济川中学,雕塑却是学生心之所向、兴之所至的艺术课程,这得益于该校美术教师赵树青。他在传统彩塑艺术上大胆创新,结合当代雕塑艺术,摸索发明了“骨架彩塑”创作工艺,以简单便捷的制作工序和生动活泼的结构造型独树一帜,让雕塑艺术俯身走向校园与美术教育热情相拥。
妙手偶得的发明
于赵树青而言,与雕塑结缘,走上美术道路,源自个人不懈的追求和长久的坚持。他自幼接触绘画,后来随着年龄渐长,狂热而难以自拔地迷恋上雕塑艺术,用他自己的话说,“相比平面绘画, 立体的东西更让我兴奋”。彼时,他的梦想便是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深入系统学习雕塑。但由于英语限分的原因,他一次次与梦想中的高校失之交臂,从18 岁到24岁,他连续复读六年仍然未能如愿。赵树青无奈之下高减“投降”,选择进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就读。
2008 年, 从广州美院毕业的赵树青来到东莞, 成为道滘济川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 从事美术高考素描、速写教学工作。课堂上, 每天面对着一群按照教科书描描画画、为紧张的高考升学进行应试训练的学生, 赵树青的困惑和思考随之而来。“高中美术课过分强调技术训练, 重在练笔练手, 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锻炼有所不足。”在他看来, 艺术教育之根本在于美化心灵, 提高美学素养, 它不仅服务于考试内容和高校选才, 更应在学校广泛推进。
于是, 教学之余, 赵树青带着一帮感兴趣的学生做起了传统雕塑。师生一起动手, 先后创作了数件树脂仿铜人物雕塑品, 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以锻炼, 但繁复的步骤和高昂的成本也令赵树青头痛不已。恰在此时,一位学生拿着自己幼儿园的作品, 向赵树青推荐了超轻纸黏土这一捏塑素材, 受此启发, 赵树青如福至心灵一般, 尝试将这种材料用于雕塑皮肤的制作和完善。2015 年初,“骨架彩塑”新工艺应运而生。
独辟蹊径的创新
“骨架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 其创新之处在于使用现代材料, 大大简化了雕塑的创作流程和工序。制作时, 用铁丝和木块根据人体比例造型搭建骨架, 随后在表面覆盖超轻纸黏土塑造人体肌肉, 待表面硬固之后, 利用各色纸黏土美化外表完善皮肤和装饰。相比传统雕塑和陶艺而言,“骨架彩塑”避免了翻模、灌浆等耗时的流程, 也省去了烧制、上色等环节, 制作相对简捷且节约成本, 易于推广, 成为陶艺和雕塑领域新生长出的一朵灿烂奇葩。
“传统彩塑作为宗教艺术, 讲究‘三分塑七分彩’,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有所改进,刻画小人物形象, 让彩塑走向民间。我的‘骨架彩塑’从材料上创新, 而且无需上色, 虽然名为彩塑, 实际与传统的彩塑艺术完全不一样。传统彩塑侧重表现绘画的部分, 而“骨架彩塑’更偏重于西方艺术的结构造型。”赵树青解释说, 以前完成一件彩塑作品, 动辄十天半个月,“泥人张”的人物彩塑也需要数天时间, 而“骨架彩塑”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捏制出来。
此前, 传统雕塑受材料、场所以及工艺操作难度所限, 难以在美术教育领域推广落地,但“骨架彩塑”的出现让这一格局发生了改变。借助简单易得的工具材料, 只要老师从旁稍作引导, 具备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皆可地立创作彩塑作品。广州术学教授陈卫和表示“骨架彩塑”为高中雕理提供了一个模版, 美术教育专家伊少淳评价“它填充了中国中小学雕界的空白”, 将“骨架彩塑”的教育意义推向另一个高度。目前, 济川中学已开设“骨架彩塑”校本课程, 厚街竹溪小学和东城朝天实验小学也力邀赵树青开发课程案例。
回归生活的创作
学校澄明楼三楼一隅, 是赵树青的“骨架彩塑”工作坊, 其内摆放着许多他和学生创作的彩塑作品。授课之外, 总能在这里看划赵树青忙碌的身影。道滘是著名的“中国曲艺之乡”,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粤剧曲艺文化更是历史悠久,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赵树青从中汲取灵感, 用现代雕塑语言对传统粤剧人物进行艺术再创造, 创作的“骨架彩塑”人物作品生动传神, 活灵活现, 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 也让“骨架彩塑”插上传统曲艺的翅膀迎风飞翔。
工作坊一侧, 命名为“劳动者”的超写实硅胶雕塑颇为引人注口。一个面貌朴实的工人坐在地面咧嘴大笑, 脸上布满汗珠, 工作帽随意放在腿间……无论远观或是凑近细看, 人物毫发毕现, 与真人几无二数, 以假乱真的写实效果令人惊叹。赵树青运用独创的内上色技术,仿照真人大小翻模雕刻而成, 尽显精湛的雕塑技艺。“人物的腿部没有做好, 我的内上色水平也还不行, 血管不够真实……”赵树青细数着作品的不足之处, 以严苛的艺术标准要求自己。
近期, 赵树青专注于《回家的路》系列人物作品的创作, 为广大普通老百姓画像。在他的巧手下, 有肩挑重物的工人, 有背负行囊的青年, 还有怀抱婴儿的妇女……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劳动人民, 真实勾勒出世相百态。“我认为艺术不能无病呻吟, 必须为人民服务, 走进生活, 贴近群众。《回家的路》代表着情感的回归, 我突出血水、汗水和泪水, 表现家庭的相聚分离, 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亲情。”赵树青直言, 这是自己所坚持的艺术之路。
作为“骨架彩塑”的创始人, 赵树青受到了来自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这位美术数师教学与创作并行的简单生活一如既往持续着, 他秉持着惯有的朴实与恭谦, 扎根于教育热土, 期待“骨架彩塑”未来在教育界广泛推广, 在中小学校园内遍地开花, 让更多孩子接触到雕塑艺术, 爱上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