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民的运河》编委会
站在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上凝神远眺,宛如巨条玉带的东莞运河,沿着古老护城河的历史坐标,带着千年莞邑的文明基因,穿越老莞城汩汩不息流淌,在无尽的时空之中,见证着莞邑这座城的岁月流转与历史沧桑。
巍巍矗立的西城楼,倘若将其视为父亲的化身,他赐予千年莞邑最伟硕的雄性徽章;那俯身大地的运河,则以母亲温文尔雅的仁爱慈怀抚育莞邑大地,滋润子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无声无息融溶于血脉之中,形成一股东莞特有的澎湃之力,护佑东莞不断发展前进。
运河始凿于1957年,初延于1966年,全通于1970年,是东莞人工开凿的最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贯穿大半个东莞,打通全域主要水系。其波澜壮阔的建设发展历程,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彰显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担当。
驻足回望,数十载时光的磨砺,那些人、那些事在时空的帷幔下隐去了轮廓,模糊了面容。庆幸的是,见证者的讲述犹如一双历史的慧眼,带领我们看穿层层迷雾烟尘,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运河的时代价值,振奋激扬来自历史深处、澎湃于莞邑人民血脉之中的运河力量。
透过这双慧眼,我们看到了融入运河身躯的古城护城河的历史变迁。
“城之有池也,所以设险守固也”,这是一条和城墙相伴而生的防御屏障,拒刀兵、防灾害,日夜守护着古城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功莫大焉。千百年后,护城河又化身运河的一部分,绵延功德福绩。
透过这双慧眼,我们看到了运河开凿前后的苦难与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水患频仍,内涝连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有效地防洪疏涝,东莞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兴水利。东莞县委在1957年冬动员全县社员开启运河修建工程。工程浩大,历时半年,每日都有数万社员在工地上奋战,于次年五一节顺利通水。
自此,以莞城段为中心,北起东城峡口,西穿莞城,至南城石鼓水闸,全长约20公里的东莞运河诞生,使困扰东莞寒溪涝区的水患变得可防可控。“运河水,长又长,运河两岸稻米香;芭蕉甘蔗甜又大,荔枝菠萝满山岗……”这首《运河颂》尽数表明了人民对运河的深厚感情。
通过这双慧眼,我们看到了东莞水利人在特殊时期的坚守与奋斗。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水利事业一度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而停滞不前。东莞水利人没有消沉,继续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兴修水利。彼时的全县水利建设遵循“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为主”的方针,于困顿中艰难前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70年东江引水工程启动,以东莞运河与沙田引淡渠为基础,通过人工开挖河道,将上游的仁和水、寒溪河,以及下游的银河等天然河道上伸下延,连接成河。在那个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物资的年代,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可用,东莞人就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全靠人工锹挖肩挑,高潮时投入劳动力达30余万人,连续奋战10个月,贯通从桥头到长安全长102公里的东引运河,沿线受益农田18万亩,对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引淡拒咸、航运及城镇供水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透过这双慧眼,我们看到了运河往日的高光时刻。
行走在水利路上,但有进兮不有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越来越大,运河持续开展扩建,完善工程配套,进行绿化美化改造,提升能引、能排、能灌及交通能力。运河一度河水清澈、鱼虾肥美,迎来了它颜值的高峰。两岸流光溢彩,成为东莞的城市中心,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的精粹,而且汇集了商贸的繁荣,形成兴旺一时的运河商圈,成为东莞的一张靓丽“名片”。
透过这双慧眼,我们看到了运河整治的决心和魄力。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沿岸各镇街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之东江水位下切而无法引水,运河成了接纳沿线废水、污水以及排洪的主要河道,饱受污染之痛。历届东莞市委、市政府都将运河治理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系统地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先后进行初步治污、面上治污、综合治理、流域治理,运河水利功能作用更加巩固,一河两岸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改换新颜,绿波荡漾、榕阴环绕、鱼鸟嬉戏美景重现,运河焕发新生,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
从开凿到延拓,从建设到管理,从受污到变清,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东莞人民对于运河的建设和治理从未止步。为解决人民水患之苦而开凿,为增长人民财富而受污,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而重生,运河服务造福于民的初心和使命坚如磐石。全程见证和代表东莞城市改革发展巨变和城市品质跃升的不凡历程,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无私奉献的运河精神璀璨永恒。
借以此书了解东莞运河史、读懂东莞水利人,激励当代和后来人秉承运河力量,弘扬运河精神,呵护和继续这场人与水的双向奔赴,奔赴更美好、更绚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