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运河志》编委会
一
东江引水运河(以下简称“东引运河”或“运河”)是截至2021年底东莞水利建设史上人工开凿的规模最大、最宏伟的骨干水利工程,是东莞人民自力更生开创的水利壮举。运河始凿于1957年,初延于1966年,全通于1970年,随后30年又陆续扩河,形成现今规模。运河全通后,其主干河道上临东江,起自东江左岸东莞市桥头镇建塘口,下至茅洲河,终于茅洲河右岸东莞市长安镇独墩水闸,自东北向西南呈“C”字形环抱半个东莞市,沿河流经桥头、企石、石排、横沥、东坑、寮步、茶山、东城、莞城、万江、南城、厚街、沙田、虎门、长安15个镇街,沟通东江、石马河、仁和水、寒溪水、黄沙河、石鼓河、银河、广济河、大陂河、大沙河等河流水系,全长102千米,与东江、石马河一同构成东莞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运河流域位于东经113°33′57″~114°06′29″、北纬22°43′06″~23°07′07″,流域面积1210.3平方千米,涉及4个街道、15个镇和1个园区,涵盖中心城区、松山湖园区、滨海湾新区三大核心片区(东莞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产业大本营,全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二
追溯运河历史,源远流长。有零星资料记载显示,运河古即有之,时名护城河,窄而浅。据民国16年(1927年)《东莞县志》记载:“城之有池也,所以设险守固也。”古时,东莞先辈曾经凝聚智慧,用砖砌城墙,挖深壕引东江水在城外筑起一条护城河,以达到保卫城池的效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筑新城,“城濠一千三百五十丈,阔三丈,深三丈五尺”,形成了一道防御外敌的人工屏障。因护城河部分河段与运河走向重合,有的成为运河主河道或支流的一部分,人们普遍认可护城河是东莞运河最早的雏形。
东莞先辈也在此基础上兴修各项水利工程,宋代起开始筑陂开渠、修堤建闸,时任邑令李岩带领修筑东江堤。到晚清时,不仅建有东江防洪堤、沿海防潮堤,共长3.8万余丈,还有牛过蓢堤、龙湖堤、西湖堤等相关水利工程。民国时期又兴建寒溪水闸、南畬塱水闸等惠及民生福祉的工程,大多位于运河流域内。
东莞历来是广东水患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莞每年遭受水患灾害,造成严重经济财产损失。其中数寒溪河流域受害最深,水中做饭、马路行船、粮食浸水、房屋倒塌,皆是常有之事。据《东莞水利志》记载,1953年东江大水,全县淹浸田地1.4万公顷,倒塌房屋3704间,受灾人口12.4万人,死亡12人。
为预防洪涝灾害,保卫莞邑人民的正常生活,帮助农业稻谷增收,东莞开始大力兴修水利,通过6次水利普查,制订出全面、系统、综合治理的水利规划,因地制宜进行水利建设。1957年10月,县委第一书记林若在东莞中学礼堂向水利干部作报告,动员大兴水利建设,随后掀起兴修水利的高潮。
为解决寒溪河排涝问题,东莞动员逾万社员,在1957年冬开始开凿东莞运河并修筑东莞大围工程。奋战约半年时间后,在1958年5月1日,东莞运河通水。东莞运河以莞城段为中心,起于东城峡口,西穿莞城,至南城石鼓水闸连接东江南支流厚街水道,全长19.5千米,底宽20米,成为寒溪河流域重要的排涝通道,发挥排涝功能。为解决沙田咸田灌溉问题,同时兴建沙田联围工程防咸引淡,修筑沙田引淡渠,从石鼓连接东莞运河引水至鳌台入沙田围。
1970年1月,东江引水工程动工,以东莞运河及沙田引淡渠为基础,通过人工开挖河道,将上游小海河、仁和水、寒溪河,下游银河等天然河道,上伸下延,连接而成东引运河。东江引水工程出动民工最多时达30万人,合计完成土方394万立方米,砂石方12万立方米。沿河新建涵闸21座,改建水闸8座,共有桥梁19座。主体工程于当年10月建成通水,每年可引淡6亿立方米,解决沙田、虎门和长安公社的引淡压咸问题,沿河灌溉受益面积1.13万公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东莞运河又经历四次较大规模的扩建。1975年,运河进行第一次较大规模局部扩建,将峡口水闸至石鼓水闸段21千米河道底从20米扩宽至35米。1991年,运河进行第二次较大规模局部扩建,将石鼓水闸至双岗银河口段13.2千米河道底从20米扩宽至30米。1998年,运河进行第三次较大规模局部扩建,将黄沙河口至峡口水闸段3.5千米河道扩宽为75 ~ 120米。2009年实施的东引运河(或寒溪水)堤路结合达标工程B段(东城峡口至神山桥)工程,对17.78千米河道拓宽至120~150米,部分河段最宽处达200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陆续进行护坡、岸线绿化等工程建设。
东引运河修建初期,对保证下游的灌溉、排涝、引淡压咸及城镇供水发挥巨大效益,工程沿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幅缓解,水乡咸田地区水稻由单季改为双季,亩产量大幅增加。同时,运河畅通,兼得航运之利,对沿河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时的东引运河,河水清澈,鱼虾肥美,迎来它靓丽的高光时刻。运河两岸逐渐成为东莞昔日的城市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不仅承载历史文化的精粹,而且汇集商贸的繁荣,形成兴旺一时的运河商圈。十里长河流光溢彩,有着“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丽图景。
三
“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歌谣是半个世纪以来东莞市河道变更的真实写照,也是运河功能发展变化的境况缩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运河曾在引淡、压咸、灌溉、防洪、排涝、通航、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沿岸各镇街工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加上东江水位下切,运河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无法引水,成了吸收沿线废水、污水的主要河道,各种有害物质严重超标,饱受污染之痛。运河原有的农田灌溉、引淡压咸、供水等功能逐步丧失。1991年,运河水质由Ⅲ类水降为Ⅳ类水;1993年,恶化为Ⅴ类、劣Ⅴ类水,严重影响沿河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景观。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运河治理开始成为东莞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难题和重视的民生工程。从历史沿革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起截至2021年底,运河整治先后经历初步治污、面上治污、综合治理以及流域治理四个阶段。
1990—2003年是运河初步治污阶段。2000年8月成立东引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采取扩河建闸、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厂、樟村水质净化厂、市区污水处理厂等系列工程措施整治运河污染。
2003—2007年是运河面上治污阶段。为确保东江水质及供水安全,2004年东莞实施石马河调污工程,将石马河污(雨)水调入东引运河,运河污染及排洪压力进一步加大。东莞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尽力消除舍运河而保东江的不利影响,改善运河水质。
2007—2018年是运河综合治理阶段。市政府连续出台多项重要决策,印发实施运河综合整治方案,确立“截污、清淤、活源、治堤”总体思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实施河道整治、堤路结合、水体修复、水景观建设,以及截污和污水处理等工程措施,努力实现“安全河、清水河、景观河”目标。2012年8月,东莞市撤并原东江引水工程管理处、石马河流域管理处、挂影洲围管理所三大流域管理单位,组建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进一步强化运河综合治理职能、加大统筹协调力度。2016年起,东莞市委、市政府多次高规格、大规模召开全市性治水工作会议,围绕水污染治理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运河列入重点治理对象,水质加速向好改善。
2018年开始进入运河流域治理阶段。东莞市成立东引运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围绕樟村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展开攻坚行动。2021年樟村国考断面水质从2019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1年的Ⅲ类(氨氮浓度下降78%、总磷浓度下降47%),2021年底实现东引运河流域8条重点一级支流、70%内河涌全面消劣目标,运河恢复绿波荡漾、榕荫环绕、鱼鸟嬉戏的美景,在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中获得新生,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