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智群
我见过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并且,见过很多次了。
那是在古城邵阳,开初因念书长住在那儿,后来是出差、开会、学习、访友时不时逗留在那儿。邵阳古称白公城、昭陵、昭阳、邵州、敏州、宝庆等,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邵水与资江交汇穿城而过,筑城历史已逾两千五百年。邵阳,是一座爱莲之城,养育的子孙亦极具莲之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怀揣着这样的理想,魏源、蔡锷、袁国平、贺绿汀等一代代清廉之士从家乡铿锵出发,如今邵阳《爱莲说》传人更是层出不穷,声名远播。
据《宝庆府志》以及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载,治平四年(1067),年已半百的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即以永州通判职务主持邵州政务。当时的邵阳经济凋敝、人文孤寂,实打实的蛮荒之地。这无疑是一份棘手的差事。周敦颐却欣然赴任,到任后殚精竭虑,恪尽职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影响巨大,其人其事传颂至今。
下车伊始,周敦颐便埋头改建学宫,兴教化民。北宋初年只有京师设国子监,地方上尚无学校。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诏告天下州郡立学,邵州方着手兴建州学。山高皇帝远,邵州地方官对这道兴学的诏令并不上心,随随便便在牙城中监狱旁修了一所简陋不堪的学校交差了事。“左狱右庾,卑陋弗称”,周敦颐巡视至此为之“惕汗流背”。于是,他遍访士农工商,在城东南平坦开阔处新建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学校。熙宁元年(1068)正月初三,周敦颐亲自主持州学祭告先圣和先师大典,并作《邵州新迁学 释菜祝文》以告万世师表孔子,作《告先师文》以告颜子。周敦颐还在州学前亲手栽下两株丹桂,寓意“蟾宫折桂,造士育人”,后来又在树旁建起了一座双桂轩。清代宝庆知府黄宅中曾感慨赋诗:“客如双桂此亭留,夜卷湘廉月一钩。堂有景濂存两字,名缘附骥亦千秋。当年道学为循吏,此日心香视郡侯。更须多栽君子竹,清风常护十贤楼。”周敦颐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学为圣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改恶归善,达成“仁义中正”。他尤其注重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强调“君子进德修业”乃学习之本,知识只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而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以学子学思践悟为内因,以师友教诲辅导为外因。一言一行令人耳目一新,极具感召力,尊师重教崇学在邵阳大地一时蔚然成风。
行走邵州,周敦颐不遗余力播撒君子思想,大行以德治州。据《宝庆府志》记载:“周子在邵州衙东北隅辟池种莲,放广数十丈,与江水通盈涸,砌石为墙,环植垂柳。”周敦颐酷爱清雅俊丽的莲花,“俎豆诗书以实其内,清池修梁以环其外”,千方百计让莘莘学子在饱读诗书之余,也可尽享莲荷美景,潜移默化君子气度。最初的“爱莲池”建在资江与府衙之间,占地约十余亩,莲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形制“君子亭”,两侧有“之”字桥。据传,盛夏之夜,池内莲花竞相绽放,香气馥郁袭人,胜似阆苑仙葩。这便是著名的“莲池古香”景观,一举跻身“宝庆八景”之列。南宋初年,邵州知州傅伯崧曾在《希濂说》中写道:“一日,造郡圃东一隅,见败屋数椽,废沼一区,人指以为先生爱莲之地。”印证了“爱莲池”与《爱莲说》彼时真实存在于此。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将宇宙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无极与太极、太极与人极均统一为一个整体。他在宇宙生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至诚”和“主静”的道德论,强调核心在于一个“诚”字。周敦颐如此看重“诚”,源自坚信人的本性真诚善良。周敦颐政治主张的中心要义是“顺化”,指出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务必“慎刑”,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刑罚。周敦颐的爱莲精神与君子思想浸润人心,邵阳从此走上了人文开化的“快车道”,以至于洞开了后来居上的春天图景。
记得第一次来到建于邵州衙旧址的邵阳市政府驻地,面对着应运重生的爱莲池、爱莲亭,友人告诉我,这里是周敦颐挥写《爱莲说》的圣地,一阵阵激动不已。凝眸处,果见一峨冠博带、羽扇纶巾的中年男子,气宇轩昂、奋笔疾书。我的心底波浪翻滚,随着那龙蛇般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穿越到了遥远的北宋。后来,每来一次总会如此这般地见到周敦颐。也怪,四十年时光过去,眼前见到的周敦颐不仅容颜未改,而且始终精神抖擞,有如时刻准备登上讲台的和蔼师者。
“人同心,心同理,数语遂成定说;美斯爱,爱斯传,千年犹见高风。”这是清代书法家钱沣题写在“爱莲亭”亭柱上的楹联。周敦颐气沉丹田,凝神静思,一再感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不禁让今天的人们久久沉浸于怀想——是《爱莲说》,让邵阳人由清廉之心生发勇毅之志,由“出淤泥而不染”走向“睁眼看世界”“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生生不息;是《海国图志》《游击队歌》,让邵阳人将千年清廉、百年勇毅集于一身,在“出淤泥而不染”中“拼到底”,在“睁眼看世界”“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之际“出淤泥而不染”,薪火相传。
默念着《爱莲说》,我前往古城长沙,迎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门联快步走进了岳麓书院。穿过大门,第一进横梁上悬挂着“静中气象”巨幅牌匾,静、中、气、象是朱子理学四大主题或理念。而周敦颐学术思想的核心叫至诚主静,显而易见为朱子理学的源泉。任职邵阳,周敦颐忙于政务之余便是潜心著述,并经常在州学登坛开讲自己的新领悟新成果。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于邵州衙门里以改定的《同人说》寄给时任嘉州知州傅耆,傅耆曾回信说:“蒙寄贶《同人说》,徐展熟读,较以旧本,改易数字,皆意所不到处,宜乎使人宗师仰慕之不暇也。”同人为《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三卦,《同人说》则是对该卦的解读。周敦颐另著有《说姤》,也是对《周易》中姤卦的解说。遗憾的是《同人说》与《说姤》均已失传,今仅存目录。据傅耆《傅氏家集》记载:“濂溪在吾州尝以《说姤》示之,其后……又以所改《同人说》寄之,二说即所谓《易通》者,今不载于通书。”种种记载表明周敦颐在北宋著就了《易通》,而到了南宋的朱熹笔下为何改名《通书》,众说纷纭,真相成了千古之谜,唯有一点可以肯定:《易通》是《通书》的主体内容。在邵期间,周敦颐展开了对《周易》和《太极图》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使得邵阳成了《易通》和《太极图说》成书之所、周敦颐学术思想成熟之地。周敦颐作为儒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他撰写的《太极图说》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五行说,拓开了儒学发展的崭新境界。究其实质,五行就是理学核心“理”的渊源。这种复古形式的五行说博采春秋战国时阴阳家学问之长,进而开辟了两宋理学体系臻于完善的新纪元。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是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撰写的对联,悬挂在庭院深处向我们讲述着岳麓书院古来的辉煌。无可否定,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湖湘理学派的形成,是岳麓书院创立的文化基础。早在宋代,岳麓书院便已铸就了理学为本、经世结合的学术传统与特色。岳麓书院创建后,周敦颐高足“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曾在此两度传道授业,于是乎书院里充盈了理学思想的光辉。而在这光辉的背后,我分明看见了周敦颐手不释卷的身影。作为拥有悠久传统文化和丰富精神遗产的国度,我们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方面不尽如人意,导致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如何应对?我觉得,重视学习周敦颐不失为一条补救方案。周敦颐以《太极图说》的启示、《通书》的深达以及《爱莲说》的意蕴,直抵人性的本质,成功贯通了儒、释、道三家,让整个中华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爱莲说》仅一百一十九个字,《太极图说》两百四十九个字,最长的《通书》也才两千八百多字,周敦颐传世文本总共不过六千来字,却影响后世一千多年。精简之美之力,彰显在天地之间。
穿行岳麓书院,人流如潮涌。在百泉轩旁,有一口用四根八角石柱和雕花石栏围起来的泉井,那是文泉。导游笑说,作家们如果才思枯竭了,便可以喝点井里的水,保你立马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眼望映着蓝天白云的井眼,邵阳爱莲池畔的周敦颐形象又闪现在雕栏边。眨眨眼,仍在。我的思绪随之飞回了千里之遥的雪峰山乡,“邵阳市西大门”江口镇。
井,遍布雪峰山乡,家乡江口自不例外。雪峰老井与邵洲莲花好有一比。莲花以其不染污泥与不蔓不枝的具象警示人们保有君子之风,老井亦以清澈明亮的具象时时警醒着乡亲们呵护好来之不易的安定村居、和谐光景,家乡号称“雪峰天险、江口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当地民风虽彪悍却实诚。现实作证,恢复高考后考出去的一个个子弟,无论从事哪样工作,无不踏实肯干、清正廉洁,一如滋养他们的雪峰老井,温润、澄净、安恬,进入新时代无人曝出贪腐丑闻,让我骄傲自豪。
井旁长大的一个本家教授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被誉为“一辈子与儿科结缘的好医生”。他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恢复高考后,一边在大队园艺场劳动、看管生产队仓库,一边复习迎考,凭着井水养成的宁静脾性,如愿考上了湘雅医学院。毕业时,又因成绩优异进京工作。医院分配科室,他出人意料主动去了待遇较低的“冷门”儿科,而且这一干就没挪过窝。回眸来时路,教授不胜唏嘘,但说得最多的是清廉:“我觉得从医德来讲,是高度。通俗一点来讲,是良心。”“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他多吃一口别的东西,家长都不会愿意。那这个药更不能多吃一点。如果它是不必要的,是多余的,吃完之后,不仅对身体没好处,可能还有副作用。那你为什么要用它呢?因此,在开药的时候,能用一个药解决问题,我就不开两个药;能用普通药解决问题,我就不开贵重药。搞儿科的人,必须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诊室里整天孩子哇啦哇啦叫,还要耐得住喧哗。”……“一分辛勤,一分收获。”这些年他荣获了“首都优秀名中医”“北京市妇幼名医”“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医生”诸多称号,还有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等。现代医学与北宋理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想起他,我总会想起《爱莲说》,想起周敦颐。
论起从政者,被誉为“藏族老妈妈的好儿子”的那位同乡后生堪当代表。21世纪初,在长沙任职的他主动申请援藏,获任县委书记。到达该县的第二天,他便马不停蹄带着一道援藏的干部扎进基层调研。爬上海拔最高的乡,去往经济最贫困的村,两年多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全县旮旮旯旯,行程上万里。“用思想感染人、用行动感化人、用真情去爱民”,则是他援藏工作不变的方向。他时刻感应着高原人跳动的脉搏,操心着农牧民的喜怒与冷暖。老共产党员扎桑曾任村支部书记、村妇女主任,也曾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可是,种种变故使得老人一度陷入窘境。他语重心长地对同志们说:“扎桑老妈妈年轻时,为党和国家贡献了一切,现在年老了,生活困难了,我们不能忘记,要把她老人家当作自己的亲妈妈一样照顾好。”每遇节日或临回长沙前,他都要专程前往老妈妈家里,送上生活必需品以及慰问金。他的用情用心,他的以身作则,在全县传为佳话,乡亲们都夸赞扎桑好福气,老来有了一个当县委书记的好儿子。我曾撞见风尘仆仆的他,回到雪峰老井旁,久久地向水沉思。那一刻,峨冠博带的周敦颐带着他手书的《爱莲说》蓦地跃动在眼前,跃动在群山之巅。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山乡江口到古城邵阳、再到岳麓书院,这一路上,我明白了什么叫君子,见识了什么是君子之行。我真的见到了濂溪先生周敦颐,并且很多很多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