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德斌
经过约半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方圆只有十多平方公里的中院古村落。虽地域不大,但山水秀美,历史底蕴厚重,古建筑群奇特,是一颗镶嵌在赣西的璀璨明珠。中院古村落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属于丹霞地貌。水秀,一条小河在村中流淌,看不到水的源头,从山涧石崖中流出,不见出水口,依地形变化缓慢流入湘江水系;山美,村中四面环山,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东面是凤形山,西面是龟形山,伴有蚌壳、螺头形的小石山,北面是牛形山,南面是马脑寨,俨然是江南山峦界的“动物王国”。
这里是贾谊八十代世孙洪昌公后裔的聚居地。据历修《萍乡贾氏族谱》旧谱序记载:“长沙之有贾自谊公始也,谊公之家于长沙者,历两汉六朝以及隋唐五代凡八十传,逮南宋洪昌公父子由长沙涉袁州萍乡,见萍之山环水绕,意钟于斯,因改藉家中于城中西隅。”到了明代,洪昌公十七代世孙击鸣公徏居于此。从此,贾姓后裔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追根溯源,谊公始于中原大地洛阳,“中原”谐音“中院”,中院由此而得名。
十七世纪中叶,古村进入鼎盛时期。整个村落被原生态森林环抱,村庄四周全是参天大树。村中是青色石板路,交通便捷,车马繁忙,灯火昼夜通明。村民花费巨资,经营十余年,建成上花屋与下花屋两大建筑群落。其中上花屋建筑群略胜一筹,是民宅建筑史的奇葩。建筑群落组合形式独树一帜:上花屋建筑群是庙宇、宗祠与民宅合一,中间是庙宇宗祠中庵公祠,东西两侧是民宅。中轴建筑有三排大殿,高大宽敞,气宇轩昂。“进”是指建筑的深度。每一排大殿为一“进”,故称“三进”。“一进”传经堂是传经拜佛的地方,祈求菩萨保佑,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二进”是用于祭祀祖先之处,勉励后代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业绩,以昌盛贾家大业;“三进”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和宗亲们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
中庵公祠两扇黑漆大门板上彩绘有4米高的门神像,色彩丰富,气魄昂扬,反映了祠堂的肃穆和庄严景象。槽门上镌刻“太傅第”三个大字,透露出此地为贾谊后裔聚居群落的信息。群落前并列四口水塘,寓意四平八稳、四时皆春。从宗祠建筑发展史上看,宗祠呈现形式一般是“I”形,门向呈直线型,即家神、大厅门、槽门是同一方位;而中庵公祠是“L”形,主体建筑是坐南朝北,家神朝北,大门与槽门是朝东,呈迂回形。其意境是拒邪纳正,天人合一,敬宗与收族,三元不败。整个建筑采用石、砖、木、瓦等材质,天井采光通风,巷道连接组合,这种布局手法是典型的南方山地梳式民宅布局。
东西两侧民宅建筑的外围用青砖砌墙,内部则采用檐廊,厅堂采用可装可卸的格扇,厅堂、天井、廊道三位一体,相连相通,形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敞的大空间,汲取了岭南建筑平面与空格处理的传统手法。民宅墙基、门框全部釆用当地开釆的红石,既美观坚牢又防腐防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陶瓷管道从地下连接天心与群落前四口水塘,科学解决污水处理和内涝问题。在建筑装饰上,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等多种手法,图式以自然山水、鸟兽花卉为主题,较多采用松、竹、荷、梅、苹果、大枣、菠萝、荔枝等,是南北自然元素的融合。在品墙上的装饰中,采用传统的象征、寓意、祈望,以及民间喜爱的比喻、谐音等手法,如蝠(福)、鹿(禄)、桃(寿)、雀(爵)等意象,反映人们祝愿吉祥如意或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建筑群落外围建有一道由西向东的品墙,并通过槽门与主体建筑群相连接。这样的槽门是群落总出入口,貌似岭南围屋又有别于岭南围屋。历史原因,美丽的建筑群被一步一步蚕食,取而代之的是星罗棋布的独体民居,现在只见品墙的残垣断壁,依稀可辨古建筑群落的轮廓遗址。
在二十一世纪的曙光中,这片一度沉寂、被遗忘的土地终于迎来新生。曾经光秃秃的山丘,如今已被生机盎然的绿色植被所覆盖。昔日的泥巴土路已被宽敞平坦的水泥马路所取代,两旁种植了各种树木,四季皆有不同景色可赏。夜幕降临时,太阳能路灯会准时亮起,把整个村庄照得如白昼一般明亮,使得夜晚的村庄也充满活力。
舞龙舞狮队活跃在萍、礼、攸三地的边陲。每当节日来临,他们会穿着鲜艳的服装,敲着震天的锣鼓,为村民们献上精彩的表演。此地更是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已经有10余人担任县以上职称的领导职务,20余人成为副教授以上的教育科技人员,更有50余人取得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优秀的人才不仅是这片土地的骄傲,也是推动这里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春天来临时,一垄接一垄的油菜花田如金黄色的画卷般铺展,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吸引蜜蜂在花丛间忙碌。夏季,荷花盛开在水面上,粉色、白色的花瓣如绸缎般柔软,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恍若仙境。秋季,满垄满山的红叶如火焰般燃烧,将整个山野染成一片斑斓,吸引各地摄影师前来捕捉美丽的瞬间。而当冬季降临,银装素裹,雪花飘落,宛如童话世界。四季交替,中院古村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韵味,见证着大自然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