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 玲
人物简介
李翠薇,1970年生于东莞莞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创研基地副主任、中国古村落3D影像档案工程专家委员、中国民协会员、广东省非遗项目“茶山绸衣灯公”东莞市代表性传承人,曾获评第七届金鸥奖“2021年非遗文化影响力人物”,致力于挖掘东莞本土文化,出版东莞本土小说散文集《东莞印象》、游记体文史散文集《东莞城迹》、学术作品《中国古村落3D影像档案手册》《南社印记·楹联》《南社印记·小楼深巷》等9部著作。
她学的是食品化工专业,却做了8年土建工作;把工地都摸熟了,却转身赴香港做设计师;眼看前途一片大好,可她又回到东莞走街串巷,还“玩”起了泥巴。
她就是李翠薇,东莞古村落研究专家,也是广东非遗传承代表人。
保护古村落,不遗余力
提到李翠薇,大家都会想起“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呼。很少有人记起,在传承非遗手艺之前,李翠薇是专门做古村落研究的,曾在东莞阳光网发布多篇研究文章的大咖版主“醉红颜”,就是她的网名。
2006年,李翠薇从香港回莞城老家时,听到有人说东莞是“文化沙漠”。作为从小在骑楼老街长大的东莞人,她不服:我们东莞怎么就没文化了?
她带着怀有偏见的一位朋友去西城楼,去振华路,看东莞的传统建筑。朋友被那些古建筑所震撼,从此颠覆了对东莞的印象,后来主动邀请李翠薇一起寻幽探古,把发掘与研究东莞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东莞古村落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
从2006年到2012年,李翠薇和搭档李培军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给了东莞各个镇街。莞城的每一条街巷,他们的脚步都丈量了几十次。期间,“傻瓜机”用坏了3部,电脑换了3台,1T的移动硬盘换了一个又一个,如今,11个硬盘被塞得满满的,超过15万张的照片以及大量的采访录音都归档整理。她和李培军长期采访、记录,写下了超过百万字的研究文章,并在东莞阳光网上发布。他们长期专注于东莞本土文化的推广,引起诸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011年,李翠薇毅然辞去香港首席设计师的工作,和李培军创办“麒麟合创工作室”,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发展东莞文化的事业中。他们以“刮鱼塘”的田野调查方式打捞历史,所著的《东莞城迹》一书荣获广东省第六届民间艺术著作奖、首届东莞市文化精品奖。这些年,他们一共出版了《东莞印象》《东莞城迹》《南社印记·楹联》等著作9部,在网络上发表关于东莞传统文化的文章200多万字。
他们的努力勾起了太多人对旧时光的回忆,并受到中国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关注。2014年,李翠薇和李培军作为古村落研究专家应东北大学邀请,参与“中国古村落3D影像档案工程”,并负责制作《中国古村落3D影像档案调查手册》。
守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东莞文化的根,用文化为东莞正名,李翠薇一直在身体力行。为了写好《南社印记》系列著作,李翠薇和李培军先后8次行走在南社村采访当地村民,稿件经过不断打磨,同时还结合民国版的《南社谢氏族谱》《茶山乡志》等文献,力求还原古村落当年的原貌。
她深挖南社村史民俗的同时,也致力于南社村的保护与发展。为促进南社明清古村落成功转型、带动乡村振兴,在2015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她向来自全国67个景观村落的村落管理者推广与李培军共同总结的“南社模式”。
时光蹁跹,李翠薇从未停下探访的脚步。保护古村落是没有报酬的工作,她却乐在其中:“能把兴趣当作事业来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抢救与传承,倾心“非遗”
时光倒回2012年,李翠薇和搭档李培军走街串巷,脚印遍及东莞各个村镇。当脚步落在茶山镇时,他们从《茶山乡志》中赫然发现有“茶山绸衣灯公”的记载。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勾起了李翠薇对年少时的回忆。当年她曾在一位老先生家见过茶山绸衣灯公,同时也听到过老先生讲的关于茶山绸衣灯公的故事。在寻觅茶山绸衣灯公的传承技艺时,有人告诉她茶山公仔就是茶山绸衣灯公,李翠薇觉得茶山公仔与她曾经见过的茶山绸衣灯公相差太远了。于是她苦心寻访,直到2015年才打听到一位会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手艺人林炯恩。82岁的林炯恩先生是当时东莞唯一一位会做茶山绸衣灯公全套工序的老人,但令人揪心和遗憾的是,找到他时,他已步入癌症晚期。
眼看着传统手艺濒临失传,茶山的一位干部老谢极力推介她拜师学艺。开始李翠薇并不想学,最终,深爱传统文化的她还是被老谢说服了,因为她不想眼睁睁地看着绸衣灯公这项“非遗”彻底失传。茶山绸衣灯公传承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在不断打磨手艺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推广这项“非遗”。
李翠薇不遗余力地播撒种子,期盼有更多人来学习这门技艺,让茶山绸衣灯公流传下去。她别出心裁地把整套流程化繁为简,分解成多个步骤,并把历史渊源、人文内涵揉进其中,先后进入茶山中心小学、东莞誉华学校、茶山中心幼儿园、广东科技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校园传授技艺。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员,用心制作不同的课件,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让每个学员每节课都有收获,能出作品。
为了宣传绸衣灯公,李翠薇不吝藏私,先后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非遗进校园”、研学活动等创意活动,并积极参加文化活动,还在各个网络平台开展科普和传习培训,绸衣灯公因此走出东莞,走出广东,走向全国。
多年来,李翠薇制作的工艺品屡屡获奖,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展览和课堂展示绸衣灯公,让这门传承800年的老手艺再现非凡荣光。
2020年,李翠薇被公布为“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在第七届金鸥奖颁奖典礼上,荣获“2021年非遗文化影响力人物”称号。
行走的方志,步履不停
做绸衣灯公也好,保护古村落也好,李翠薇似乎都是“自讨苦吃”。
身为东莞人,见不得老城建筑渐渐消失,受不了东莞传统文化蒙尘,不忍心几百年的手艺失传,她过不了心里那道槛。追根溯源,源于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李翠薇出生在莞城一个富裕家庭,是家中幺女,自小受宠。母亲很喜欢古诗词,希望她能成为懂诗词的才女。恰好,小姨是古诗词创作者,特地带她拜到名家温雄先生门下学习。
在温雄家中,有一尊“嫦娥奔月”茶山绸衣灯公。嫦娥的衣服色彩艳丽、刺绣精美,在当时颇为少见,她看一眼就牢记在心。回到家中,她问外婆能不能绣出那样栩栩如生的花朵。出身大家闺秀的外婆告诉她那是平绣,并顺势教她这种绣花技艺。如今绸衣灯公身上极有创意的精美服饰,都来自李翠薇家传的刺绣手艺。
得益于幼年受古诗词熏陶和得到刺绣技艺传承,李翠薇对古典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多年的土建和设计生涯,让她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丰富的阅历和对学习的热爱,更是促使她持续钻研、不断创新的动力。
十几年来,李翠薇步履不停、佳品频出。疼爱她的老父亲总是给予她别样的鼓励。因她做的事无工资、无上下班时间、无节假日,便戏称她为“三无人员”,还经常戏谑她经营的是“虚荣事业”:钱包空虚,精神光荣。
在南社古村落的顶楼,李翠薇的办公室门口展示着许多绸衣灯公作品和南社书籍,屋内整面墙的大书柜挤满了东莞所有镇街的方志诗词。流水汩汩、书香氤氲、莞香袅袅,来到这里,都会感受到主人的精神富有。她是行走的方志,东莞古老的民风民俗信手拈来;她是静水流深的诗篇,一草一木在她眼里都是优美的诗句。
“真正的财富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内心的富足”,正是因为有着李翠薇这样纯粹淡泊的文化人,东莞文化才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灿烂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