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蔓
“中华文化如同一条浩浩汤汤的长河,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就像深深埋藏其间的一座座宝藏,越深入挖掘越惊叹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回顾自己投身其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之路,邓琳莉感慨道。她认为,自己的所求所愿就是尽可能地让这璀璨的“宝藏”破土焕彩。
一路走来,邓琳莉以一名群文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民族音乐“搬”上更广阔的舞台,既做好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者、传承者,又当好发展者、传播者。交流往来间,笔者深深感受到她身上充满着的热爱、柔情、专注和执着。她的身上凝聚着一种时代精神,浓缩了新一代群文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誓要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华夏大地愈开愈艳的浩然之气。在新时代的今天,这种精神更是可贵。
启蒙:逐梦路上热爱为帆
邓琳莉出生于山水秀美的邵阳市绥宁县。在这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的县城,历史悠久的苗族文化浸染着每一个生灵。苗家人从小人人会唱,婚嫁、待客时唱,喝酒、吃饭时唱,甚至饮茶、担水时也唱。儿时,邓琳莉在家中老人熏陶下,虽还未深刻理解苗族文化内涵,但从他们的身上、从苗家人的身上,她已真切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儿时的懵懂如同一颗梦想的种子植根于她的心中,渐渐地生根发芽。
真正让她对民族音乐产生沉醉的爱恋,却要追溯到一个特别的时刻,一个奖项、一次领奖,那是她心中音乐之梦的起点,也是她自信与热爱并蓄的转折点。很偶然的一次机会,邓琳莉在高一时参加了校园歌手大奖赛,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上舞台,却夺得了大奖赛第一名。回想起在学校升旗仪式上领取奖项的心情,邓琳莉记忆犹新,“荣誉使然,更是热爱使然,彼时心中所想便是:我要学习民族音乐。”邓琳莉开始找专业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专习专攻,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音乐学院,“当时从一个小县城考上音乐学院相当不容易。除了喜欢音乐,更离不开父母对我的支持。”谈及音乐学习之路,邓琳莉更多的是感恩父母的支持与付出。
学习艺术,对当时小县城的普通家庭而言,压力极大。“当时家里的条件是不允许我学音乐的。”邓琳莉的母亲是一名下岗职工,父亲是企业职员,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但为了孩子的梦想,母亲起早贪黑,在县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杂货店,赚取额外收入。“大概有八年,母亲没有买过衣服。在学音乐这条路上,父母从未亏待过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精神滋养着我,让我在追梦路上更能吃苦,更加坚定学习和传承音乐的决心。”对此,邓琳莉无比感激,亦无比心疼。
在邓琳莉的追梦路上,每一曲词、每一声腔调都承载着她成长的足迹。
在天津音乐学院就读期间,邓琳莉升华了自己的美声唱法,独特的抒情女高音唱腔高亢、舒展,悠扬悦耳,让人沉醉。大学期间,邓琳莉跟随天津音乐学院合唱团参加了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组,入围了央视的总决赛,同时也受邀参加了《艺术人生》栏目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每年都获得专业奖学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也是对父母付出的回报。”对父母的依恋、对家乡的思念,驱使邓琳莉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深入学习民族音乐,“作为群文工作者,我们挖掘本土民间歌曲,将一部分非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去发现、去传承。”谈起创作和编排,邓琳莉的话语间满是回忆。“印象最深的是红色情景剧《硬骨头精神》,从创作到编排耗费了颇多的精力。这部作品通过创设穿越时空的情境,由当地的消防员演绎开国上将贺炳炎臂断鸡公坡的英勇事迹,展现了绥宁这片红色热土中涌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硬骨头精神。”情景剧一亮相,创新的演绎模式、壮烈雄伟的旋律及充满民族风情的舞台就得到了广泛好评,“这个作品不仅传承了绥宁红色文化,同时还为绥宁文旅赋能。”
除了《硬骨头精神》,邓琳莉编排的舞蹈《多噶多耶》、小组唱《苗家插绣》,指挥的合唱《最美答卷》,独唱歌曲《美丽家园》等节目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她的代表作品《苗家插绣》《领航》《网红山里妹》等也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风格以及呈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特色,饱受赞誉。
坚守:用赤子之心传达民族之音
树有根,才会枝繁叶茂;水有源,才能上善若水。接受了系统专业的教育后,邓琳莉用自己对音乐的热忱反哺家乡的民族音乐事业,成为具有创作精神和正能量的民族音乐传承者。“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是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要真正实现作品的艺术化、时代化,就需要生活的阅历和沉淀。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的呈现需要一个演唱者内心的成熟。”对于作品的创作,邓琳莉尤其注重生活阅历的积淀和内心的丰盈,忌讳直接照搬几代人的结晶变成自己的东西,而是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认识和沉淀,结合演唱的技巧及当地的民族特色、肢体语言的表达及服装的搭配,既保留民族性与地域性,也实现了艺术化、时代化,成为大众普遍接受又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
对于各种名利和尘世杂音,邓琳莉看得很淡。她说,人生或有顺境,或有曲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心的成熟,自己已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如何,也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演唱方式和创作理念。“我的内心足够强大,便不必在乎别人说的好与不好,我只要做好自己,开心就好。”同时也希望能带给更多的人快乐和幸福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邓琳莉一直为此努力着。“要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根源和内涵,民族音乐的曲调、节奏、演奏方式,还有背后蕴藏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这些都是传承的基石!”回到家乡的邓琳莉大力倡导举办音乐会、音乐节,和学校、社区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尝试将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元素结合等各种方式传播和推广民族音乐,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传承优秀民族音乐不仅仅是我们业内人士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邓琳莉如是说。
发展:探索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邓琳莉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对本民族的深情、对生养自己这块土地的赤子之情融入到她的传承理念中。
“绥宁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每一首曲子、每一段旋律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通过学习和研究,将这些宝贵的音乐元素提炼出来,为后续的传承和创新打下基础。”邓琳莉是一名民族音乐的传承者,更是一名绥宁县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她植根于地方特色,注重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尝试将地方民族音乐的旋律与现代音乐的节奏、和声等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力量破壁相遇,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音乐作品。同时,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邓琳莉也做了许多努力,一方面,她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开展民族音乐进社区、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普及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提升文化素养,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艺术的享受。
“传承民族音乐,发掘其魅力,是我对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的爱的抒怀。只有保持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才能用心感受、领悟民族音乐的精髓和魅力。我所走的创作和传承之路,是在我的人生历程的困难和挑战中开辟出来的。在这片土地上,我不断突破自己,勇于挑战,造就了我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能力,在民族音乐的道路上走得踏实、走得更远。”邓琳莉对回归地方和民族音乐领域的年轻人和年轻艺术家等新生力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说,从事民族音乐传承和创作是一份艰苦且任重道远的工作,首先要保持真正的热爱,有热爱方能坚持不懈,不断向前。其次要注重学习和积累,民族音乐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要多听经典曲目,多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演唱、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多与其他音乐家和爱好者交流学习。再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最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作不是故步自封,而应以古为今,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探索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让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艺术道路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请保持一颗平常心。”邓琳莉希望年轻的民族音乐爱好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在民族音乐领域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跨界:将民族事业和民生问题放在心头
从民族音乐传承者到文化馆副馆长再到省人大代表,随着角色的不断变化,邓琳莉不忘将民生与民族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民族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它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民生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关注本地民族音乐发展的同时,她也关注到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众可能缺乏近距离感受民族音乐魅力的文化体验,因此她也努力推动文化下乡,让民族音乐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民族音乐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常艳。“民族事业和民生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推广民族音乐等民族文化,我们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而通过关注并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可以为民族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经过年久日深的浸润与历练,她对民族事业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唯一不变的,是她眼里一直深藏着的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眷恋之情。
从生活到事业,邓琳莉始终与自己的热爱、千百年传承的音乐联系在一起,逐梦而行、历尽艰难,是为了民族音乐;反哺家乡、不断探索,是为了民族音乐;听从心之所往,心系民生事业,亦是为了民族音乐。聊起民族音乐,她总是用平实而又充满力量的言语侃侃而谈,真正映衬了那句“长路漫漫,却因热爱而显得不再那么漫长”。谈及未来,邓琳莉言语间充满着坚定且满怀期待,“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并投身于民族文化事业,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也希望看到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加和谐地融合,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我更期望未来的民族文化事业能够愈发繁荣昌盛,成为我们国家的一张亮丽名片!”
怀着敬畏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邓琳莉在让本土民族音乐在时代洪流中迸发时代光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