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刚 罡
编者按
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团结报》推出对民进广东省委会文化出版专委会委员罗建云、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张超亚、陕西省数字出版研究院院长权智秦、中国外文局计划财务部产业发展处干部张云阁等人的访谈……
推进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是继中共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全民阅读”第二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11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为提高人民群众的阅读热情,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各地有关部门联合出版机构、书店、图书大厦、图书馆、购物中心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在云南昆明举办。大会以“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为主题,举办全民阅读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深入探讨“阅读与城市发展”“阅读与民族团结”等话题。大会期间还组织全民阅读大讲堂,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开展讲座;在海埂大坝设置十里书香长廊、春城书市,为群众带来文化大餐,让群众更好感受阅读的魅力,激发全社会阅读热情。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民革中央主管的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也举办了一系列读书活动:4月20日至21日,在湖南长沙市图书馆、郴州市新华书店举办《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新书分享会,与名家一起解码教育家范源廉的传奇人生;4月23日,在张家界市慈利县银澧学校举办读书分享会,通过肖仁福的《苏东坡传》解读“东坡的大爱人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民进广东省委会文化出版专委会委员、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云向记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发展与国力提升的角度来倡导社会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而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生生不息、一脉相传。通过一系列的全民阅读活动,能够让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提升专业水平、陶冶情操、传承文明。
近年来,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服务网越织越密。据统计,全国约3300家公共图书馆、10万余家实体书店等全民阅读基础设施构建起涵育文明风尚的精神家园。
国家图书馆微缩中心工作人员张超亚认为:“近年来学习型社会建设成就显著,特别是政治理论书籍、历史文化书籍等阅读蔚然成风,在北京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一线城市,对于社会风貌的塑造,特别是对于青年‘三观’的锻造,有很多好处。”他建议进一步加强阅读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在服务网织密的同时,激发大众对阅读的内在需求,增强人们的阅读意愿。
丰富阅读形式
促进心灵交流
目前,全国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好书”和读者见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阅读方式的选择也日益丰富。传统的纸质阅读与新兴的电子阅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各占一席之地。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纸质阅读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投入书籍的世界中。同时,纸质书籍的印刷和排版也往往更加精美,能够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此外,纸质书籍还具有收藏价值,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电子阅读则以其便捷性、互动性和丰富的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电子书籍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电子书籍还提供了搜索、笔记、高亮等功能,使得阅读更加高效和便捷。此外,电子书籍的价格也往往更加亲民,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据民建会员、陕西省数字出版研究院院长权智秦观察,“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发展情况呈现出一种互补的态势,因为目前更高效能的阅读方式是数字出版内容的人工智能场景阅读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其便携性、节约空间和丰富的功能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然而,纸质阅读也因其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文化价值而保持着不可替代的阅读习惯地位。”权智秦建议,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和体验不同的阅读方式,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启迪。
在阅读方式日益丰富的同时,阅读什么样的作品成为人们长期关注的话题。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以及年底,有关部门、各大媒体、出版社等经常会推出“影响力好书榜”等必读榜单,“名家领读经典”等活动也备受欢迎,其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
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接触到过去伟大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张超亚认为,“经典可以分成很多类,首先要抓住中国经典和西方经典两大类。中国经典,以经部、史部基本典籍为最重要;西方经典,以穿透各行业的哲学著作为最重要。经典阅读必须精读,不能泛读。一生吃透一部经典,比泛读一万部都有意义。”
罗建云也建议人们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像四大名著等古典名著,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足够说明它们是有价值的好书。”他推荐青少年朋友读四大古典名著及唐诗三百首,有这个基础,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谈创作,都可信手拈来。
日常生活中,张超亚有时会参加一些读书活动。他认为,读书会是很好的读书活动、分享活动和文化活动,是大众之间增进社会和谐、高雅娱乐的重要方式。“虽然读书会达不到学术研讨会那种对学术和思想的直接促进作用,但仍然是构建知识界和公众的桥梁。”在张超亚看来,好的读书会要增进学术性和深度,要限制参与人数,达到人人深度发言,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等实现直播或者回放。
罗建云曾与东莞市图书馆一起组织过几次阅读活动,结识了很多爱读书的朋友。“我们建了交流群,平时组织什么活动,会预先告知,方便大家安排时间。像我们这些成年人参加阅读活动,很大程度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在特定的场所交流心得,取长补短,进而提升自己,寻找心灵的愉悦。”罗建云告诉记者。
图书加速“出海”
文化共通共融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图书版权“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契机。随着国际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作为文化最常见的载体——图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引进国外优秀出版物的同时,将优秀的中文图书介绍给海外读者,向海外输出图书版权,正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一大趋势。一些具有独特的主题和极高的文学水准的图书“出海”,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融共通。
如今,国际上对中国主题图书的内容需求已经从传统的中国文学、文化类,向中国治理等内容转变,中国主题图书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读者的青睐。以中国外文局旗下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近年来,该公司持续深化进出口业务融合,目前已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发行至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外上万家出版商、发行商、学协会保持着密切业务往来,每年进口外文图书、科技文献、报纸、期刊、电子文献、缩微制品等各类出版物达数十万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外文局计划财务部产业发展处干部张云阁向记者表示,“2023年度,中国外文局全年版权输出965种,覆盖4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数字版权占比56%。我们还开发了版权交易平台——‘版通世界’,并于2023年10月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正式上线,将传统纸质版出版物贸易推进到无形的知识产权概念中。”
据张云阁介绍,在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出版机制建设方面,吸纳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新的中方知名出版机构和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西班牙大众出版社、美国圣智出版集团等12家新的外方知名出版机构正式加入协作机制。在协作机制下,中国外文局局属出版社与多国海外成员机构合作推出的一批中国主题图书落地出版,获得当地读者的关注和积极评价,有效扩大了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影响力。
近几年,罗建云曾前往海外十几个国家调研,“在绝大多数的便利店、购物商场门口,最醒目的地方便是书架或书店,方便大家购买图书、报刊。”在他看来,让中国的好书“走出去”的渠道较多,一是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图书出口;二是通过海外的华文报刊或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中国图书、网络文学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三是与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多联系,通过他们参与举办的活动去影响身边的国际友人。
去欧洲时,罗建云还带了上百本图书去“丢书”——在居里夫人故居、塞尔维亚议会大厦、波茨坦国际会议中心、圣十字教堂等地留下中文图书。“他们的工作人员礼貌地接待,将图书摆在醒目的位置,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翻阅。”罗建云认为,这可以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