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佘焕晟新作《曾门群英图》
文/周玉柳
在莽莽广广的森林深处,总有一片绿色,属于你的心灵;在浩浩汤汤的大浪涌处,总有一簇浪花,荡出你的灿烂。
当我第一次听到和看到佘焕晟的新作水墨历史人物画《曾门群英图》(以下简称《群英图》)的时候,这种感触就像黑暗中天空的闪电掠过我的心灵,让我突然间产生一种再创作的冲动。《群英图》所画群英为湖南双峰荷叶塘曾氏一门,起自曾国藩曾祖父,截止于曾国藩第五代孙,以曾国藩一脉为主线,以曾国藩诸兄弟各脉为辅线,共八代三十七个人物形象。时间跨度约二百七十年,起始时间为乾隆中叶,截止时间为2012年。从历史进程来看,三十七人中间,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是曾国藩,其次是曾国荃、曾纪泽等人。画家在规划和构想人物时,并不是依据其对历史的贡献,而是立足于家族的发展,立足于家教文化,旨在弘扬一种积极的、具有向心力的精神,从而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一个家族的长久兴旺之根源所在,进而受到审美意义上的教育。整幅画作,历史流动感强烈,从古代走到当代,让人们感到所有的这些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便是竟希公、星冈公,仿佛也就在我们的身边。整幅作品人物的布局,每个人物的姿态、精神风貌、身份识别,人物之间的相互呼应,均显现出和谐融洽之态势。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群像,跨越清代、民国与当代,画家在服饰的构造与笔墨表现上力求做到融和统一,实属不易。所以,当我们伫立在煌煌《群英图》全家福作品前,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家族家庭教育之伟力,并因此而发出由衷的赞叹。撇开历史进程,倘若回到曾门家庭家族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兴旺之家,母性的地位与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江太夫人培养了曾国藩兄弟五人,郭筠培养了曾广铨四兄弟,并且让其后代将曾玉屏以来形成的良好家教传统继承下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画家对几个重要的母性进行了重点刻画。这几个重要的母性,包括江太夫人、郭筠、曾广珊、曾宪源等,尤其对江太夫人、曾广珊、郭筠、刘淑懿、曾宪源的头像反复刻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佘焕晟,湖南省邵东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史馆研究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画路宽广、多识有为的湖南实力派中青年人物画画家,以擅长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而驰名于省内外。2023年,对于佘焕晟来说,是创作的丰盛之年,年初,为纪念毛主席130周年诞辰,与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签约创作精装图书《韶山》(待全国出版发行),紧接着为湖南省第二届旅发大会创作“红绿如画 江山多娇”郴州巨幅红色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湘南起义》与《郴州开国将领》,其作品在旅发大会开幕式展出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同。这次他应双峰曾国藩家教博物馆之约创作的这幅长十二米、高二米的《曾门群英谱》,堪称巨幅宏构。可想而知,这幅作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当下的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其意义不言而喻,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曾门九代鲜活的群英形象,通过形象的直面教育、思考、启发,从而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家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准确地把握《群英图》中的历史人物,还原每位人物的精神特质,在接受创作任务之前,佘焕晟日夜熟读《唐浩明解读曾国藩》《隋丽娟讲解晚清重臣曾国藩》,并对画中三十七位人物简介逐一了解,对蒙尘的人物照片反复琢磨。他对我说,画人物不能只画幅皮囊,只有画到骨子里方能画出人物的精、气、神来。佘焕晟对人物的刻画之说,正是印证了古人“画虎画皮难画骨”之说法,“骨”即是虎之神采。人物的神采是指其内在世界的外化,指其情感世界的物化。描绘历史人物,摆在画家面前的最大困惑,就是不知道他要画的特定的历史人物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他没有现成的图画作为参考,更不可能和所画对象有过接触,更不要说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去把握历史人物是非常困难的。基于这种难题,我问佘焕晟,“曾国藩祖上三代的曾竟希、曾玉屏、曾麟书,你是怎样理解又是怎么刻画他们的呢?”他说,“曾国藩的曾祖父到他的父母亲都没有留下照片或画像,我只能依据史料对他们的描述进行塑像,比如,星冈公曾玉屏聪慧过人,但在三十五岁之前是一位‘浮荡子弟’,三十五岁以后立志做一个务实的农民,从那以后,他非常勤劳,遇到挫折,坚韧不拔,他告诫家人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所以,曾国藩一生以祖父为榜样,他在家书中写道,‘“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倔强”二字做出。’根据对曾玉屏的传记与性格特征,我在画曾玉屏时,把他塑造成一位精明能干、倔强、富有血性的汉子的人物形象。”接着,佘焕晟又对曾国藩的曾祖父竟希公、父亲曾麟书、慈母江太夫人创作的种种叙述娓娓道来,听后让人由衷地佩服。
佘焕晟之所以能够很好地驾驭大型题材,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他本身的艺术修养所达到的高度,在艺术的形态结构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二是他把握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深度,有利于横纵联系,触类旁通。三是他对所画对象了解的广度,有利于形成“胸中之竹”。四是他对历史流变与时代涌动的拓展度,有利于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在特性。《群英图》正是他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上构图布局,挥洒描画,从而达到逼真、传神、亲切、自然的艺术境界。面对《群英图》,熟悉曾门的人,会觉得真实;陌生的人,也会感到亲切。比如曾玉屏,我们在他的脸上、眼中定会感知到此公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故事的长者。在曾国藩兄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责任与担当。比如曾纪鸿,照我们现代人看来,他应该蒙受他父亲的光芒,然而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过得好一点的旅途中。我们从他的穿着、神态上,看到的只是一个读书人的本来之色。当我们欣赏《群英图》时,我们会感悟到家庭中母性的光辉。在对她们的描绘上,画家既注入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普遍性特征,又融入了曾氏家族的个体特征,使人物既具有内在的美感,又极具外在形态的亲和力,因而使人物形象变得格外的生动,栩栩如生。近、当代的几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所形成的风韵。娄底市美协主席王琪说《群英图》是“曾国藩家族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目前是我见过最接近历史、时代、人物气质的,也是最专业的”,此论可以说是对《群英图》的正解,揭示了佘焕晟人物绘画的这一特点。
我曾经因为研究曾国藩领导艺术的原因,特别对研究曾国藩的著作进行了调研,发现在上百种专门著述中,缺乏其领导艺术的著作,于是潜心研习,而著《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以弥补空白。在佘焕晟《曾门群英图》出来之前,以群英图画本形式展示曾氏世家也是一个空白,该作的诞生,不仅弥补了曾国藩世家研究的空白,而且更能让人们直观领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文化与美学价值,会随着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增强。
读者
周五收到2024年第1期《潇湘文化》,当天晚上开始陆续翻看,直到今天中午基本看完。这本个人色彩极其鲜明的非体制内读物,无论设计、用纸还是印刷、装帧,都非常成熟专业。我看了看版权页信息,居然连续出版了80期。而且翻看内容,尽管从头到尾都有“他”的身影,出版人罗建云没有表现出丝毫倦怠。他对文字、文学、文化行业坦率而热忱,此种精神及持久执行力实在难能可贵。因为这些年太多好期刊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便少数气息尚存,多数苟活而已。
略有遗憾的是,没有在每篇文章后面说明来源,辨不清哪些是原创,哪些是文摘。如果都是原创首发,那组稿与编辑实力实在厉害。即便文摘,也需要海量阅读,才能淘出气质类似的文章。比如,李峥嵘的《三十年的等待》这篇,文字不一般的好,画面感极强。我记下了作者的名字,并准备搜索她的其他作品。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短视频呈现的直观映像,也就渐渐淡忘文字能给予我们没有边界且极富个人色彩的想象空间。所以,如果要保持相对的思考独立性、审美独立性,一定要保持阅读纯文本的习惯。
东莞及东莞人,无论老莞人还是新莞人,似乎都不怎么刻意向外人介绍东莞文化。其实,在东莞的众多符号中必须有文化。在广东甚至全国地级市中,东莞在公共文化方面的投入一直不低;在民间,也有众多非常活跃的文化人才、文化机构。这本名为《潇湘文化》的主战场正是东莞文化的缩影。(范国平《当代家庭教育》主编)
山东省微山县第二实验中学鲁亚光老师看到《潇湘文化》读物,题写《七律·读〈潇湘文化〉感寄》一首:
潇湘文化四方传,若草茵茵惹爱怜。
书读春秋当有益,卷开诗画自投缘。
访谈世界评今古,求索人生问扁圆。
筑梦韶年情意满,抱怀载记一篇篇。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希望小学段文华老师看到《潇湘文化》读物,嵌题《潇湘文化》一首:
潇洒人生笔墨稠,
湘江北去涤烦愁。
文山叠玉精神富,
化雨滋心韵远流。
春节前夕,编辑部收到一位忠实读者的短信,她很诚恳地说:“谢谢你们这么多年来一直邮寄《潇湘文化》给我,让我真正品尝了人世间的免费文化大餐,心存感激,无以为报,只能说一声谢谢。但此次给你们发短信,是想告诉你们,不要再寄《潇湘文化》给我了,不是不喜欢,而是怕你们的读物再次寄给我时,我已经离开这个繁华人世,没人再接收这份厚重的礼物了。今天,就发这个短信,以此方式与我心爱的《潇湘文化》告别,希望《潇湘文化》越办越好,期望《潇湘文化》成为更多文学爱好者的精神乐园。”(佚名 湖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