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凌云
“打了春,赤脚奔。”这是老家的一句俗谚,对象是指立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数时候还是比较寒冷的,所谓“春打六九头”,在数“九”的日子里,说“赤脚奔”肯定是夸张了,但这足以说明,人们对立春抱有多么热忱的期待,心情又有多么的急迫。
简单地说,立春喻示着春天的到来。因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不吝赞美之辞,褒赏回和暖的春光。与之类似的是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再如白居易的《立春后五日》:“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用白描的手法,细腻刻画了春色的渐浓过程,对万物复苏的喜悦跃然纸上。
由景和物及人,诗人常联想到自己。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得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她了。这方面的典型诗作如唐卢仝的《人日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愿与梅花俱自新。”全诗明白晓畅,通过升华到“今朝方始觉成人”的高度,表露出一种愉悦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焕然一新的面貌。
立春之时,冰河开冻,南燕归来,转眼又是新的一年,诗人们又不可避免地感时嗟怀,陷入著名的“伤春”传统。这种“伤春”的情结很复杂,时光消逝、故人不再、功业蹉跎……中国文化的暗喻性与多义性尽在其中,且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述的吧!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这是杜甫的一首《立春》。由立春“吃春盘”,即“咬春”的习俗入笔,叙及岁月的变迁、身世的浮沉,可谓典型的“伤春诗”。再看陆龟蒙的《立春日》:“去年花落时,题作送春诗。自为重相见,应无今日悲。”字字充满着怀人感伤之情,与那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陆龟蒙相比崔护而言,他更过于敏感了,仅仅逢上立春日就生此悲怀,而并没有目睹到春花盛开。
相比之下,陆游的一首《立春日》则较为旷达:“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山林有处著衰翁”,虽名为“衰翁”,实则契合了其名号“放翁”的姿态,对比前句“天地无私生万物”,从中能够读到的是类似陶渊明沉醉自然,归去来兮式的自得。
立春,是一年之发端,希望由是肇始,万物欣欣向荣。总的说来,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人高宦,对春天的到来都是抱有希冀憧憬之情的。春天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代表着无往不胜的活力,还是朱自清写得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人勤春来早”,这种早已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的诗句,点出了立春最鲜亮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