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峰
一
“山前有稻熟,紫穗袭人香。”庄稼成熟季节,最欢喜的,要数鸟雀。
当一阵风吹来,黄澄澄的稻田,旋起了一排排金浪,将稻香送得好远、好远,吸引了山里的雀儿们一群群飞来。特别是山雀,平时生活在山林,很难觅见它们的身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一到稻子成熟,它们就飞来了,而且一来一窝蜂。
要知道,像这样的雀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那一场“除四害”运动中,是要围而歼之、除之而后快的。
它们的确是偷食粮食的高手。不信,你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喙与舌,是那么的灵巧,像极会嗑瓜子的小媳妇,脱壳与吃米几乎同步完成,皮壳四溅,不一会儿,田里会铺一层稻壳。
“这一来一群地糟蹋粮食,真令人痛心。”父亲见了,总会说道。眼看再过一个星期,稻子就可以开镰,于是他交给我一个任务:放学后,去巡田。
老家门前,有一口大塘。塘对面,是一块菜园。园畔,生有一棵楝树,树生得高大苍古,爬满了金银花藤。树上,有三个大鸟窝,鸟儿不少。紧挨着菜园,是我家的稻田,足有一亩。不知为何,人们管它叫“菜田”。这是一块肥田,稻子熟时,黄灿灿、沉甸甸,几乎要将田床压塌。
一放学,我就按照父亲的吩咐,背起书包,直奔那里。离菜田还有半里地,就听见一片聒噪,叽叽喳喳,沸沸扬扬,好不热闹。心想,不好了,山雀要食稻子了,赶紧奔向田边。果不其然,一群山雀见有人来,“轰”地飞起,落向那棵大楝树。再看树上,哎呀!密密麻麻,满是山雀。
我猛拍了一巴掌,大吼了一声,山雀受了惊吓,“轰——”地飞起,黄昏的天空,立即像撒了一筐黑芝麻。不一会儿,山雀们又飞回来了,而且更沸腾了,像一窝煮沸的粥。
我准备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稻子。哪知,刚埋头写上几行,抬头一望,一群胆大的山雀飞到稻田另一端,开始趁人不注意偷食。我赶紧奔过去撵,哪知到了这头,那头又出现了。好一个声东击西!
天擦黑时分,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拉着一辆板车来了。朦胧中,走到车前,只见车里横躺着许多“人”,穿着各色服装,形态各异,吓得我一大跳。
“儿呀,别怕,这是你娘和我一起扎的稻草人,专门用来对付山雀的!”父亲笑道。我一边打量这批杰作,一边问:“怎么挨黑送来?”父亲解释:“趁黑排兵布阵,为了不被鸟群识破。”我一听,觉得还真有道理。
父亲是做稻草人的高手。只见八具稻草人,具具皆不同,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有背“枪”的,有拿“刀”的,有持棍的,有捏扇的,有举锹的,有扛旗的,有握镰的,有背锹的。以青竹作骨,稻草为肉,用铁丝、麻线捆扎,穿上父亲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旧戏服。插入田里,东西南北中,威风凛凛,俨然民间神话中的“八仙”。
令人叫绝的是:当风拂来,稻浪起起伏伏,这一群稻草人如同“八仙过海”!
待到翌日天亮上学,我特意打稻田走过,只见晨风里,这一群稻草人不停地挥舞“武器”,一群山雀见状,在稻田盘旋了一圈,不敢落下,无奈地飞向了远方。很快,大楝树上只听见风儿穿过叶子的声音。偶尔,有鸟飞来,也只是歇一歇脚。
世界真安静呀!
二
在故乡,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据传,稻草人的诞生,与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有关。
故乡是水乡,紧挨长江边,处在赤壁古战场江段的下游。这个赤壁,是真正的三国古战场,相对于苏轼笔下的黄州“文赤壁”,世人称之“武赤壁”。
据史料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二十万之众顺江而下,欲一统江山。在孙权的授命下,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直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双方隔江对峙。
为了克敌制胜,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这一弱点,决定火攻。他采纳了部将黄盖的“苦肉计”,让其成功诈降,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借得东风。见时机已到,周瑜命令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当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直向曹军冲去。霎时,江面一片火海,在孙刘联盟的夹击之下,曹军大败而逃,从此奠定天下三分。
其间,周瑜一直嫉妒诸葛亮才能,常怀“既生瑜,何生亮”之心恨,暗自寻找机会,欲除之而后快。他以军营箭少为由,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过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此乃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周瑜大喜,双方立下军令状。
可人算不如天算,因大雾弥江,又得鲁肃暗中相助,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船上扎满了草人,一起擂鼓呐喊,逼向曹营。曹操一时不敢轻举妄动,直教弓弩手疯狂射箭。一时箭如雨发,终于“借”得十万余支箭。
过后不久,曹操大败。无巧不成书,数日后,故乡的一位先辈前往江边打渔,一网撒下去,感觉沉甸甸的,以为网到了大鱼,不禁大喜,可等收拢一瞧,却发现一个湿淋淋的人形怪物,浑身上下插满了箭,顿时感觉不吉利,疯也似地跑进村,将此事告知村人。
大家听此消息,非常好奇,于是结伴前来观看。其中一位老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遍读史书,知晓兵略,他一直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场战争,这些日子已听到草船借箭的传言,于是摸了摸胡子,娓娓告知大家:“乡亲们不必惊慌,这个草人,是用来借箭用的,不小心掉入了江中,顺江而下,漂至此地。大家可以将它插于稻田,做个纪念!”
大家闻言,于是顺手将它往稻田中间一插,嘿,没有想到的是,平时有恃无恐偷食庄稼的鸟雀们,一见到这个威风凛凛的“人”,立即躲得远远的,不敢随意来犯。村民们见了大喜,对照这个草人,做了好多个“山寨版”的,用来守护稻田,效果不错。
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工艺改进,渐渐地,以稻草人驱鸟护田的方法流传开来,一代一代,直到如今。
——这一具用来借箭的草人,从此成了民间稻草人的“鼻祖”!
三
在乡间长大的孩子,皆喜欢扎稻草人,可谓无师自通!
按照自己的想象,我喜欢将稻草人扎成想要的模样。有一年秋天,见父亲忙不过来,我偷偷在牛棚里扎了几个稻草人,想给父亲一个惊喜。
首先,用竹子搭一个“十”字形框架,用麻绳将其扎牢;然后,给它套上衣服,扎紧袖口与裤口;其次,用稻草填充,呈现躯干和四肢;随后,我别出心裁,安装一只老葫芦作头,插上一根红萝卜为鼻;接下来,用几支彩色蜡笔,描上眉毛、眼睛、嘴巴、耳朵;最后,给它戴上一顶草帽,手持蒲扇一把,风吹扇摇,宛如神仙下凡。
我绕了一个弯,悄悄地将它们一一扛到稻田,往稻田里一插,足可以假乱真!
一转眼,金乌西坠,暮色四合。父亲前来巡视稻田,远远地看见田里站着几个“人”,以为是干部下乡,远远地打起了招呼:“首长们好,感谢你们这么晚还下乡慰问,真让人感动,请一起到家里喝酒!”可是重复了三遍,三位“干部”就是不肯动身。父亲纳闷,正准备下田去瞧,躲在草丛间的我憋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父亲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也笑了起来,朝我竖起了大拇指:“你这小子,做得像真的!”
在我的印象中,月光下的打谷场,总有一些人蹲在稻垛旁扎稻草人。由于白天繁忙,只好趁着夜间来扎。再眺望田野,随处可见稻草人的身影,它们忠诚地守护着庄稼,哪怕日晒夜露,哪怕雨打风吹,不移寸步,甘耐寂寞,给庄稼人内心一种踏实感,使人不禁想起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回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转眼,庄稼收割了!
总有一群稻草人,仍留在田野,转而守护秋播的小麦、油菜。天地茫茫,清苍疏旷。秋风一天比一天紧了,雪,开始收拾银装,准备启程了。
然而,一些山雀并不急于返回山中。它们在田野上空飞来飞去,怯怯地盘旋在稻草人周围,发出唧唧的啼叫,给寂寥的乡间平添了一抹别样的清欢。只因,总有一些遗漏的稻穗,供它们啄食。
特别是黄昏时分,余晖脉脉,如水彩般绚丽,山雀们又站在田畔的那一株大楝树上,一排排栖在枝头,嬉嬉闹闹,沸沸腾腾,有的瞪眼卖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唧唧私语,有的纵情放歌,一如著名画家林风眠先生笔下的小鸟世界。
——山雀、稻草人,此刻在我的眼里,与袅袅炊烟、粉墙黛瓦一样,是一首诗,是一阕词,是一幅画,是一道乡间旧年寻常的风景!
四
稻草人,不但可以防鸟,还可以防贼。
这里有一段插曲,令人至今记忆犹新:在村南,有一片自留地,是二伯与父亲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共同开垦的。之前,它是一片无人认领的野坟。在那一场“平坟运动”中,这一片狐兔出没、灌木丛生的坟岗,一下子被兄弟俩一把火、一柄镐,夷为平地。
之后,在这一片到处裸露着白垩粉末状的骨灰与膏灰混合物的荒地上,父亲日夜劳作,将它变成了一篱好菜园,各种蔬菜瓜果竞赛似地生长,一片繁蕤的景象!为了防范鸟兽偷食,父亲扎了几个稻草人插在了菜园里。
谁知,邻村的一些游手好闲的贼盯上了这里。趁夜,他们将父亲准备收割的一片恐龙蛋般大小的卷心菜砍去了大半。待天蒙蒙亮,父亲挑着一担粪肥走向菜园,当“吱呀——”一声打开篱门,看到那一大片空白,简直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恨归恨,但照这样下去,有一回,就会有第二回。老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得想个法子!正冥思苦想之际,他的脑海灵光一闪,有了!
又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个身影鬼鬼祟祟出现了,他轻车熟路翻篱而入,一手持镰,一手抓麻袋,径直走向砍剩的那一片卷心菜地,左右望了望,悄悄蹲下了身子。“咔嚓——”只见一道白幽幽的光亮闪过,一棵卷心菜齐齐断根,随后滚入了麻袋。紧接下来,又是第二棵。眼看着要装满小半袋时,没想到平地里传来一声势比张飞长坂坡拒曹似的巨吼:“二狗,你个贼——!”吓得那二狗几乎吓破了胆,一下子瘫倒在地,镰刀丢在一旁,脸色惨白,他四下望望,却无人,一定是遇到鬼啦!
要知道,在这片野坟岗,一直流传着瘆人的野鬼狐怪传说。
正准备起身之际,谁知一只毛手抓住了他的后背,他毛骨悚然地大叫起来,又不敢回头望,只是一个劲地喊:“救命,救命——”同时使劲挣脱掉上衣,丢下麻袋,什么也不顾了,跌跌撞撞到篱边,虚脱地攀上长满荆棘的篱笆,不顾刺条划破皮肤,连滚带爬地溜走了。
从此,菜园再也没人偷了!
原来,酷爱《三国演义》的父亲,当时心生一计,来了一个李代桃僵。那夜,他悄悄将园中的一具稻草人放倒,藏在草丛里,然后剥下它的衣服、草帽、蒲扇,穿戴披挂在自己的身上,扮成稻草人,站成它的模样,只等贼人上钩。
这个叫二狗的贼人不知是计。他像《水浒传》中的依赖相国寺偷菜为生的那些泼皮一样,以干些偷鸡摸狗、盗菜窃果的勾当营生。由于上一回尝到甜头,解决了几日饥荒,又卖得一笔好价钱,索性再干上一回。哪里知道,父亲早已“等候”在此,只等请君入瓮。
月光下,父亲看得清楚,认得是邻村的二狗,决定吓唬他一番,让他从此收手,不敢前来偷窃。
——没想到,稻草人还有这等妙用!
五
时过匆匆,一转眼,进入二十一世纪。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早已作古的父亲不知:随着城市向乡村的推进,不少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有的田地开始荒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成为了人们一缕难舍的追忆。
到了秋天,年逾七旬的二伯,又在忙着扎稻草人。古铜色的剪影,使人联想起女娲娘娘造人!
瞧!一具一具的稻草人,就在他的掌心里“活”了起来。首先,他用紫竹搭骨架,再用青藤扭绑;然后,给它们穿很潮的衣服,让“男”的看起来更帅,“女”的看起来更靓;接下来,用新鲜而柔软的麦秸填充,让一个个看起来青春又健美,十足的模特风范。
最出彩的,是表情。二伯使用的,是跟真人头部一样大小的葫芦,用胶水粘上松木削成的鼻子、耳朵,将上色的玉米须作头发,然后用彩笔描上眉眼、唇齿,表情当然是开心的、萌萌的、酷酷的,让人观之养眼、望之开心、近之想亲。
“真是个老顽童,这哪里是用来驱鸟,简直是惹鸟,怕鸟不来。”二婶见了,一边故作嗔怪,一边却作小鸟依人状偎着一位“帅哥”,将手机递给老伴,要求拍个照,好发朋友圈炫一炫。
要知道,以前,二伯一家日子很苦,扎的稻草人,一个个都是凶相,手捏破扇子,头戴破草帽,穿的是破衣烂裳,很是寒酸,像济公再世。尤其是秋风秋雨里,瑟瑟发抖的稻草人,让人跟着心酸。说到底,从前扎稻草,是为了驱鸟保庄稼,保一家人生活;如今扎稻草人,是图开心,让游客满意,为“乡村一日游”增收。
稻田背后,是一线靛蓝色的山峦,山有林,林有雀。每一年稻熟,香气飘进山林,山雀们会来光顾,打牙祭。奇怪的是,做好了稻草人,二伯却担心山雀们不来,达不到效果。为此,他进了好几趟山,当听到满林子的雀儿在叫,他稍稍宽了心。
稻子终于熟了!
天刚麻麻亮,二伯用小车把一具具稻草人运到田塍,将它们一一插在稻里。做完了这件事,他就竖起耳边听,听青色的薄雾里是否有鸟鸣,一边聆听,一边自言自语:“如果第一拨游客来时,能看见山雀与稻草人和谐相处,该多好啊!”
他有点懊悔当年的无情,视小雀为“四害”之一、为天敌,想尽办法驱尽杀绝。想一想这些雀儿,其实很无辜,活着无非是为了一口吃的,小小的胃里,能装几粒粮食哟?!
终于,红殷殷的旭日钻出地平线,顿时霞光万丈,随之,一串清脆悦耳的鸟鸣破空而来,顷刻,天空出现了山雀的影子,一对对小小的翅膀在霞光里闪闪发亮,俨如一群美丽的“小天使”。此时,早已守候在田头的一群摄影爱好者见了,顿时激动了起来,只等山雀们落下。“嘘,请大家蹲下,安静一点!”一个满头银发的长者提示。
大约一刻钟左右,这一群山雀见没有什么危险,悄悄地落在对面的田塍上,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晨风拂动着稻浪,稻穗金光闪闪,仿佛在微笑着招手。一切静悄悄的。忽然,山雀们“呼”地飞起,二伯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担心它们飞走了。
谁知,山雀在稻田上空盘旋了几圈后,像雨点一样落了下来,有几只胆大的居然栖在稻草人的肩膀上,大家见了,纷纷按下了快门,咔嚓声顿时一片。二伯忽然发现:稻草人笑得更开心了,它们的表情,不正是自己的表情吗?
念此,恍惚间,他的眼眶不觉湿了!
六
时已晚秋,出门独步。
沿着一条青石板路,走出灯火依稀的小巷,游向田野。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只见阡陌之上,笼了一层缥缥缈缈的青雾,偶尔,传来几声虫鸣,愈显秋野的苍凉。
正在这时,我看见前方有绰绰约约的人影。他们三三两两,伫立在星光下,像另一个异族。仿佛,他们在彼此凝视,在默默对语,在他们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磁场,在穿透、缠绕、关联着这一个群体。
那一刹那,这一群稻草人,在我的眼里,是一群“活”体!
轻轻地,我走近它们。我知道,自己除了拥有泪水、热血、记忆、梦境等存在之外,我与它们是一个样,生在同一个故乡,卑微又高贵,渺茫又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