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 玲
人物简介
朝歌,又名厚街朝歌,原名赖超。1980年生于广东梅州。现为东莞市轻工业学校高级讲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作家协会理事。作品发表于《诗歌月刊》《飞天》《作品》《特区文学》《散文诗世界》《中西诗歌》等刊,出版诗集《玻璃心》《厚街书》,主编《厚街文学艺术作品选》《繁星璀璨——厚街作家作品选》和《“鳌台书院杯”全国征文大赛(2014—2020)获奖作品选萃》。
他是20年教龄的老师,也是13年的作协引领者,但他更喜欢“诗人”这个称号。
不管是哪个身份,诗人朝歌都与厚街有割舍不清的联系,“厚街朝歌”成了他的专属名片。
与东莞厚街的不解之缘
2003年,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赖超,来到东莞找工作。彼时,他已在老家梅州市政府实习,但年轻人更向往外面的自由世界,在厚街工作的亲戚建议他来东莞当老师,他立即辞别父母,坐上当年慢腾腾的绿皮火车,从梅州晃到东莞,又从常平火车站摇摇晃晃大半天来到厚街。
不料,亲戚所说的学校,已经招满教师了,赖超只能另作打算。他在附近转悠,无意间走到厚街专业技术学校门口。看到大气漂亮的校门,他没多想就上前咨询,刚好校长在门口巡查,竟然得到了一个难得的试课机会。教室后面黑压压坐了一大片听课老师,他并不慌张,结合专业所学,认认真真讲了一堂课,讲完后校长交代他回去等通知。
赖超老老实实地等了三天,手机始终未响。当时“非典”来临,他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打道回府,并决定回梅州实习单位上班。
谁知,当他风尘仆仆又坐着绿皮火车晃回老家之时,还没顾得上吃饭,就接到了校长通知他报道的电话。赖超欢天喜地,连夜买了东莞的火车票,到学校签了合同,从此扎根厚街。
事后赖超才知道,当时的试课,他获得了语文组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随后,他处处感受到厚街的善意:学校的氛围和谐,老师们相处甚好;户口编制手续一周内全办妥;上班没多久就领了两个月工资,超出心理预期。赖超就这样安安心心执起教鞭,开启了教师生涯。
赖超喜欢学校。多年来,他坚守在厚街专业技术学校(后改名为东莞市轻工业学校)不挪窝,先后在校团委、德育处、教导处、办公室处都工作过,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教书。赖超性格随和,知识渊博,很受学生欢迎。一堂课结束,教室外已经一片欢腾,但他班上的热闹分外不同。一些学生径直走近讲台,把他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否跟课业有关,他都耐着性子一一解答,课间十分钟倏忽而过,学生们才恋恋不舍地放过他,导致下堂课的老师对他颇多“怨言”。
赖超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的理念是“要么不做,做就做好”。在任职的每个岗位上,他都尽心尽力,领导分配的任务完成得从没让上级失望过,也是同事们心中的靠谱人。他主导研究的课题曾获得“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还代表学校参加省、市教育教学类比赛,多次获奖,发表论文、参与编写出版教参教材,为学校挣回不少荣誉。
因工作业绩突出,赖超曾被借调到东莞市教育局工作。虽然得到单位认可,但他始终觉得教书育人才是属于自己命定的归宿。于是,在借调一年后,他又主动申请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亲朋好友都觉得他傻,放着前途无量的“金饭碗”不端,非要做吃力不讨好的老师,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对作协的满腔热情
赖超与文学结缘由来已久。身为中文系的优秀毕业生,他在大学期间就组办文学社,喜欢写诗,作品频繁获奖。教师工作稳定后,他发现很容易陷入僵化的模式中,为了摆脱这种困惑,在工作之余,他又重拾爱好——诗歌创作。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厚街朝歌”的笔名渐显于东莞文学圈内。
2011年,赖超开始负责厚街作协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为不辜负领导的嘱托,也因为对文学的热爱,他几乎把每个周末的休息时间都投入到组织作协活动上。
他把这份业余的工作跟主业一样隆重对待,组织会员采风、大力推广会员作品。更让人敬佩的是,虽然是响应文化部门号召发起征文比赛,但赖超为显示公平,他从来都不写征文,把获奖的机会让给其他参赛者。赖超的无私胸怀获得厚街作协会员的叹服,一致推举他担任厚街作协领导者。
为此,他特地跟学校报备,经领导同意,他多了一个兼职身份:厚街作协主席。这是一份没有工资、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差事,他忙得不亦乐乎,干得风生水起。2013年,赖超成立“厚街现代诗社”,聚起一帮喜欢写诗的文友,激扬文字,挥洒笔墨,多见发表;他创办的“鳌台书院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已连续举办九届,优秀作品集结成书;他举办“厚街中小学生文学素养公益培训班”,组织作家老师们授课。他还邀请文学名家来厚街采风、组织“作家进校园”等文学品牌活动,不遗余力地为厚街的文化宣传做贡献。
赖超为“盘活”作协这盘来自各行各业的散沙,绞尽脑汁举办各种文学活动。但组织活动并不容易,场地和经费是首要难题。2020年,朝歌找了一个很满意的场地,私下请对方店长吃饭,征得同意,在那家店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会。后来再次联系,对方换了店长,无论怎么沟通,新店长都不肯免费提供场地,只能另外再寻。
有时经费不足,朝歌还得自己承担相关费用,促使活动能够顺利举行。采风交流、文学笔会、文化沙龙等幕后活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朝歌的休息日比工作日还忙。尽管他的周末比平时工作日上课还累,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在繁荣的都市生活中,赖超把这种富有意义的付出,当作内心的坚守和精神的追求。那些纷繁忙碌,他都视为愉悦的享受。
诗人的自由灵魂
赖超来东莞多年,一直走在追梦的路上。身为诗人的朝歌,有着自由飞翔的灵魂。他渴望在文学领域深耕,梦想成为名副其实的诗人。
白天教书育人,夜晚放飞灵魂。朝歌提笔就不舍放下,深夜写诗坚持15年之久,就像他的诗歌《热爱》里所写:“每每写下一个汉字/仿佛我的生命就延长了一秒/仿佛这城市给予我的/就更多了些”。
朝歌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他认为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也能激发灵感,写出好的诗歌。他冷静观察街头的灯红酒绿,共情打工族的漂泊艰辛,思考普通人的故事和命运,关于现实的诗句汩汩流出。目睹了康乐南路的繁华和变迁,见证了万达商圈的兴起,他的诗如同城市的第三只眼,带着明显的“厚街意识”——地标特性和城市风格。
2011年,朝歌的第一本诗集《玻璃心》得到市文化局的资助出版,谈起这段往事,朝歌神采飞扬:“当时确实是欢欣雀跃了好一阵子,就像我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一样。大学毕业后的我,如果选择在老家梅州工作生活,出书的事无异于异想天开,但是在东莞这座创造了诸多奇迹的城市,给了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肥沃土壤。在东莞,只要你脚踏实地,砥砺奋斗,梦想一定会开花。”
朝歌把20年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厚街。一碗烧鹅濑粉点燃他一天的热气腾腾,体育公园的热烈带动他血液里的沸腾,中兴路上的林荫是他不舍的情人……在厚街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都无比喜欢。他的内心深处对这里有着浓郁的爱,让他不由自主地为厚街写下绵绵诗句,也是对“他乡变故乡”的一种交代与怀念。2020年,朝歌选了230多首诗歌,集结为《厚街书》。这本《厚街书》是朝歌对厚街这个“第二故乡”的致敬和怀念。
2021年,他顺利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第15651号国家级会员。“我深深知道,我的写作还远远不够,但我一直在努力地行动着、实践着,此生一直在路上。” 此时此刻,朝歌安静地坐在他的厚街“颍川堂”,泡一壶好茶,听一首瑜伽音乐,看一本喜欢的书,他就很知足了。他说这就是他的“三自理想”——自在些,自足些,自由些。“滚滚红尘,人生俗世,做自己喜欢的那个自己,便觉得是个自由的幸福之人。”朝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