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武
听说现在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对佛教的尊崇几乎成为一种时髦。远离尘世、寂寥旷远的佛教大山,一时间游人如织,声名远播。
我对宗教一直不大感兴趣,大抵源于年少时期的教育,烙入我脑海里的是物质决定意识一类的铁律。接触佛教之后,觉得佛教并不像教科书形容的“是麻醉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那样可怕。细细琢磨一下我们的生活,吃穿用度哪样离开过佛教知识?我们就生活在无处不在的佛事里。尤其当物欲正日趋挤压人的精神让人难以抗拒时,心灵的救赎成为了现代人的渴望,主、上帝、菩萨、玉帝……都成为人选择仰望的“偶像”,“苦与苦的止息”这一佛教的精髓和要义,成为抚慰现代人心灵的咒语,朝山拜佛、旅游观光成为时尚。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我已游历殆遍,可谓精诚之至。
四大佛教名山中,我最先拜谒过三座。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得名的峨眉山,以其雄、秀、奇、幻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山势险峻的万佛顶主峰海拔三千多米,我曾两次登临,均因雾气弥漫,无缘看清佛山的真面目。
因“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诗句更名的九华山,山势奇秀,峰峦异状。佛教传说释迦牟尼逝世后1500年,新罗王族地藏菩萨金乔觉降生于世,唐开元年间渡海至九华山,被山明水秀的景致吸引,决意在九华山修行。化城寺就是金乔觉在九华山修的第一座寺庙。贞元十年(794年)七月金乔觉圆寂,信徒尊他为地藏菩萨化身,称他为金地藏,遂建塔纪念。此后每年农历七月底前后,朝拜九华山的人日以万数,我也曾经是其中一员。
位列“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形如虎踞,势若龙蟠。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随处皆是。满山覆岭都是葱绿,俨然一座高山公园。令我叹服的是五台山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山上寺庙密布,香火缭绕,信众云集。还保存着全国仅有的两座木结构建筑。这些优势奠定了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独特的地位。
普陀山是我最后游历的一个佛教名山。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或许是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它有别于其他三大佛教名山更令我神往。那年十一月初,我乘船登上了普陀山。普陀山,山林深邃,登山览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形似苍龙卧海,远离尘嚣,蓝天碧海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山上景物迷人,古樟丛林掩映着幢幢寺庙,衬托出海天佛国的圣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据说普陀山的宗教活动可追溯至秦。唐朝盛世,对外开放的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很快普陀山成了汉传佛教中心,公元847唐大中年间,有梵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863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从此形成了观音道场。宋元两代,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967年,宋赵匡遗内侍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的先河。1080年,元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就是现在的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的名气渐长。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户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1214年,嘉定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清末时期,普陀山已是寺院林立,香烟缭绕,茅蓬座座,僧众数千。大小寺院都供奉着观音大士,真成了“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头攒动,尽显一派海天佛国的景象。
相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佛门出身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佛事的甚传与广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无论如何,我还是格外垂青普陀山。
与其他三大佛教名山相比,普陀山在海上,交通极不便利,即使现在有快艇,也受制于天气的变化,不像其他三大名山都在陆地,建于林莽高山之上。对于生产力极为落后的远古时期来说,在山上建造庙宇的工作何等艰难。选址、奠基、土木工程等都要依靠人力的直接输出,建材的运输完全由人手拉肩扛完成,因此,那些佛像佛教宗庙之类的工程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人们去努力完成一个令今人无法想象的道场?
在没有任何代步工具的年代,人们有“隔山不算远,隔水不算近”的说法,显然是说再远的山可以爬过去,一河之隔的距离即使可以喊话却难以谋面。说明了江河湖海给出行带来的困难远比高山多得多。大海中的普陀山现在乘坐快艇也要一个多小时,靠人力渡船一天才能到达,如有风浪或雾气弥漫就无法出海,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想象普陀寺的修建真是难上加难!
当猿从树上走下来成为人的那一天起,人从来就没有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即使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人对精神的追求从未停止,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尤其当人匍匐在大自然的淫威之下,人的渺小与生存的欲望产生了超自然的力量,宗教就成为人生存下来的精神依托,在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的支撑超乎了物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依靠宗教力量的传承,建立信仰、坚定信仰,以至于不惜为信仰牺牲生命。这种品性成为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先贤们筚路蓝缕为人类创设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家园,成为今人乃至后人游历览胜的风景圣地,不管是旅游观光的人,还是胸怀虔诚的人,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心灵的洗礼!几千年的香火缭绕,几千年海天佛国的风浪排空,荡涤着一切凡夫俗子心灵的尘埃!
行走在普陀山丛林掩映的小道上,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即使阴风怒号、浊浪拍岸,却没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奇异景观使人振奋,让人真正感到一切痛苦随风而去。再想想峨眉山的逶迤险峻、九华山的峰峦奇秀、五台山的出岳交错……那山、那佛,人们趋之若鹜、顶礼膜拜的究竟是山还是佛?山中有佛,佛在山中,山因佛而灵秀,佛因山而神秘。只要你心中有信念,还有无法到达的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