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丽娟
新春佳节将近,莞邑大地灯笼高挂,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将东莞难忘的新年——经过千百万东莞人40余年的努力,东莞终于踏上了新起点——全国第15个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复盘东莞的“双万”之路,这个漫长的故事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似波澜不惊,但却处处饱含不容易。“极度艰难,极不平凡。”这是很多东莞人回顾“双万”之路时,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
东莞的“双万”是如何炼成的?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服输、顶硬上……回看东莞的“双万”史,可谓是东莞的一部拼搏史——这一路上,东莞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也战胜过无数的挑战。可以说,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成就了“双万”东莞。
“双万”新赛道上,东莞将如何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在东莞正式迈入“双万”城市之际,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挖掘成长密码,对照“双万”底本,继续改革图治,期冀东莞下一个“双万”路上依旧勇立潮头,再续传奇。
关键词:经济建设
星火燎原制造传奇,创新之城加速崛起
“当年我们埋头苦干,一不小心成为了历史。”
时隔40多年,曾担任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的唐志平在回想往事时,依然充满怀念。而踏着太平手袋厂东风,张细经营管理的全国第一家村办“三来一补”工厂——龙眼发具厂也在1979年开业,而今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一大练习假发生产基地。
往事如风,但提起“三来一补”起步的初期,不管是唐志平还是张细,都对当时的艰苦难以忘怀。“其实当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容易,当时东莞的条件对于发展工业来讲未成气候。”张细说,甚至有人思想受束缚,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在搞资本主义。
但是东莞就在没有资金、人才、工业基础(连厂房都没有)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拿出巨大的魄力,提出“四个充分利用”(会堂、食堂、祠堂和仓库),让“三来一补”如星星之火在东莞向全国燎原。
一无所有,顶硬上,这就是东莞。
从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蹒跚起步,“借船出海”实现农村工业化,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外贸奇迹,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从突围国际金融危机,自主创新“造船出海”,到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迈向“双万”新时代……4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密码,便是东莞内心深处不服输、顶硬上的那股劲。
全国率先设立“一站式”企业服务办公室、全国率先建造“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全国率先由地级市投资兴建的高速公路……在迈向“双万”的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东莞人肩负起改革“试验田”责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1994年的东莞,提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战略,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东莞制造”享誉全球。2002年,东莞实现了千亿元GDP的目标。之后东莞以每年一步的节奏,从200亿元,一年一个脚印,朝着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迈进。甚至在1999年至2000年间,直接跳过700亿元,直奔900亿元。
迈入新世纪的东莞,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球95%的IT产品可在东莞配齐,创造“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外贸奇迹。在2002年,东莞实现了千亿元GDP的目标。从第1个千亿到第2个千亿,东莞仅花了3年!
2008年,拥有6000多名工人的港资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引发了外界对东莞出现企业“倒闭潮”的猜测。第二年一季度,东莞遭遇了30年来首次经济负增长的尴尬局面。
这一次,东莞再次顶硬上。在经济发展遇到空前挑战之时,东莞加速了经济转型之路,开启了充满挑战的“二次创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了“突围战”。开创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法人企业的崭新模式,承担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重任……一次次探索中,东莞成功破解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难题。
经历金融危机的历练,东莞走出了更为坚定的步伐。2014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计划,2016年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东莞以一以贯之的改革精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40项改革成果清单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全世界1/5羊毛衫东莞造,全世界1/10运动鞋东莞造,全世界1/5的电脑和手机东莞造……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由此诞生。
而2019年以来,面对疫情、中美经贸摩擦、国内外经济下行等严峻挑战,东莞又一次顶住压力、奋勇拼搏,实现经济加快复苏。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东莞点燃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一座湾区创新之城正加速崛起。
顶硬上的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连连攀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从2015年的6000多亿元,年均增长6.5%,连续跨越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2021年末,东莞成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
关键词:社会治理
践行共建共治共享,千万市民“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创造许多让人惊羡的经济奇迹的过程中,东莞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城市,经济活跃聚集大量外来人口,东莞自身诸多特殊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东莞社会管理面临巨大压力。许多工人来到东莞后至今都忘不了老板的那句叮嘱:“要注意人身安全和个人财物。”
事实上,多年前东莞的治安曾是被市民吐槽的话题之一。
东莞痛定思痛,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连续11年将“加强市民安全保障”列为每年十件实事之首。社会治理工作一直是东莞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题,也不断推出了一些创新举措。
2007年以来,东莞在全市开展“三小场所”、出租屋、网吧、无证照经营、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建筑安全、非法行医等“八大”专项整治,“治窝”“清源”多管齐下,促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2010年东莞“两会”上,“积分制入户”的决策拉开了东莞入户政策二度破冰的序幕。据统计,东莞数万名非户籍人口通过积分入户,入户人数在全省居前,超过广州等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2018年,东莞市出台《东莞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不论学历、技能,只要满足“两个五年”的条件,即可以入户东莞。
近五年来,东莞一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获评“中国法治政府奖”,连续三年平安建设考评位列全省第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两抢”案件“断崖式”下降98%,以“东莞速度”“东莞温度”有效“战胜”了多轮疫情反扑……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之间,东莞形成了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
2021年,东莞留下了闪亮的一页——蝉联全国平安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并被授予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全国60个获得该称号的城市之一。
有网友直呼:“现在可以一边玩手机一边走在东莞的街道上,很有安全感!”千万市民与东莞共生共荣,“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治安整治”到放宽外来人口入户政策,从“人口倒挂,矛盾叠加”到蝉联全国平安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领风气之先的东莞,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为冲向“双万”提供了最大的底气。
“双万”新赛道,对“东莞之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东莞将加快打造大湾区七大“新高地”,其中一项就是打造和谐善治新高地。
关键词:城市品质
坚决补齐生态短板,全力建设美丽东莞
就在东莞一路冲上“双万”之城的路上,东莞迅速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发展历程。但在城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突进中,“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荷、环境恶化”也相伴而来。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东莞努力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
1999年,卢沛荣16岁。他说:“当时住在河涌沿岸,河水黑臭刺鼻,不敢开窗,也不能开窗。”在卢沛荣的记忆中,“麻涌是东莞有名的鱼米之乡,香蕉成堆、鱼虾成群、河水清澈。”这位出生于麻涌镇漳澎村的东莞人,如今年近40的他,经常在村前房后的河涌里游泳摸鱼。
就在1999年,全省21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公布,东莞环境质量居全省末位。东莞痛定思痛,树起建设“生态绿城”大旗,率先在广东省做出“停止营利性森林采伐,全面建设生态林业”的重大决定,提出各城镇组团间以绿带相间隔,天蓝、山青、水秀、气纯的发展蓝图。
2002年,东莞市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的发展目标,随后又开启以“建城、修路、整山、治水”为重点的“生态绿城”建设,不仅要把一个经济强市展现给世人,更要把一个园林绿城留给后代。
2014年,东莞“壮士断腕”般关停高污染产业,在水乡地区率先启动“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工作。目前,东莞水乡地区“两高一低”企业整治退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2016年11月,东莞打响治水攻坚战;2017年,东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2018年4月,东莞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市政府“一号文”聚焦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提升。
尤其是近五年来,东莞城市品质内涵显著提升。穗深城际、莞惠城际、南沙大桥、莞番高速一期、花莞高速建成使用,与广州、深圳地铁全面加强规划衔接。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东莞跨入“地铁时代”。国贸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城区灯光夜景……市民在东莞的打卡点越来越多。
至2021年底,东莞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全市每年人口净流入十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和青年人口吸引力指数均居全国第三。
站在“双万”的新赛道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是东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同时,天蓝、地绿、水净也是百姓热切向往的城市图景之一。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东莞将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努力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
在东莞努力迈向“双万”的路途中,对文化的追求,从未停过步。不仅以“万亿俱乐部”的新形象立于世界城市之林,同时也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灵魂和城市形象,文化共享惠民润民。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明城市魅力彰显,文化名城花香果硕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人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众多的玩具厂、印刷厂、视听设备加工厂等在东莞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方式也跟随进入东莞,如歌舞娱乐、电影、游乐场等,文化服务业亦随之不断发展。
迈入新世纪以后,东莞清醒地认识到,在保持原有优势外,需要为“东莞制造”插上文化创意的翅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东莞审时度势,把“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为此投入数十亿元,着力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兴建了一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在新城市中心区的9大标志性建筑中,属于文化设施的就有7座,其中东莞图书馆、玉兰大剧院、东莞科技馆、东莞展览馆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文化新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声中,东莞又提出建设“文化名城”。2011年,东莞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2013年底,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东莞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14年,东莞率先出台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1+4”政策文件,形成了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系列给力的举措也让东莞的文化产业成功“出圈”。2016年,东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0.27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
如今,东莞的文化产业百花齐发:印刷复制、广播电视等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动漫制作、网络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会展业和演艺娱乐业等立足文化资源和产业特色的特色文化产业势头强劲……这当中,率先在全国“破圈”的当属动漫潮玩。
据中国玩具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动漫衍生品80%属“中国制造”,超过1/3产量来自东莞。目前东莞全市有上千家动漫衍生品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这座曾经的世界工厂,正在悄然转型为潮玩之都。
关键词: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看得见,幸福生活摸得着
虎年新春将至,东莞的市民们收到市政府的春节大礼包——推出的“稳岗惠企便民十条”,拿出6.6亿元大礼包,帮助企业和群众温馨过大年。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2年1月11日上午,东莞市儿童医院手术室内,8岁女孩丽嘉静静地侧躺着。从近70万元降至3.3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正缓慢穿过她的腰椎。这是东莞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接受的第一针。度过在复苏室的半个小时后,丽嘉被推出来时,妈妈飞快地奔去,她看看孩子,转身便不停地向医护人员道谢。
惠企便民政策、病人家属道谢的赞许,折射的是东莞说到做到、积极践行民生实事的现实模样。
民生事项千头万绪,其中老百姓最关注关心的,毫无疑问是学位、病床位、养老床位、停车位、就业岗位这“五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五位”也成为东莞进一步改善民生的重点所在:全市完成52所公办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约5.38万个;全市共增病床位近千个,推进四批国家集采药品落地,减轻群众费用负担超过11亿元;东莞累计建成养老机构50家,共有各类养老床位超过1.2万张;东莞累计新增近9万个停车位;新增技术工人62.9万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东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绩单。另有数据,在过去五年,市财政投入了2000多亿元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比例年均超七成。
一组组体现着情感温度的数字,就是一个个直观的回应与承诺,从中读出的是希望和信心,更是责任与担当。民生数据实现改变的背后,是东莞自我加压的攻坚克难,雷厉风行的真抓实干和以民为本的科学谋划,将实事一件件一桩桩办到群众心坎上。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民生工作面临着“再上层楼”“更进一步”的压力和挑战。
民有所呼,一刻不缓。如何满足千万人口的多元化需求?东莞积极作答。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千万人口福祉改善为根本,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2022年两会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必须切实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大到一栋房子,小到一个厕位,立下的是担当,撑起的是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扬帆新时代,融入大湾区。刚刚结束的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双实现”,实现“双实现”仍需千万人拼在一起,与东莞一起向未来。昔日的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为未来谋篇布局、续写辉煌的信心,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下,东莞踌躇满志。因为,这里不仅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良的营商环境,更有强劲的惠企政策和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基因。“双万”新起点,东莞有信心续写下一波“东莞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