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梅先生
作者简介
南梅先生,本名王卫东,1963年生,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人,怀玉书院(斗山书院)创始人王奕(字斗山)的后人。研究生学历,文博副研究馆员、高级政工师、东莞市高端人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灯一人一卷书。”扎根岭南水乡13年,有感于岭南水乡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仿效蒲松龄在村口设聊斋供茶水以求民间故事与传说,在水乡中心镇麻涌(古梅乡)的东太村九宅17号租住民房,设立南梅园工作室。久之,乡民们尊称我这位“室有金石气,屋有翰墨香”的南梅园主人为南梅先生。在南梅园的孤灯下,我历经六年的走访调查、翻阅史料、深入考证与不辍笔耕,先后五易其稿,一部二十四万字的《水乡人物》总算完成搁笔了。本以为会全身心地轻松,却感觉有一丝明显的疲惫与心累,更有一股浓郁的乡愁袭上心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对于岭南水乡这片广袤无垠的沃土上形成的多种文化与各色人物,我始终遵循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原则。对待历朝历代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大人物与小人物,官方人物与民间人物,我认为他们之间不是你有我无、你有我废的对立,而应该是互为补充,抑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水乡人物》记载了东莞水乡十镇一港的116位人物。因为虎门港分布在沙田、麻涌、虎门等镇,虎门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所以少量收录了虎门及虎门销烟的人物。我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尽量展示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因为我知道,笔下知名人物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奋斗的结果,而是与所处历史朝代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只有把书中人物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来写,才能写出人物的家国情怀。正因为如此,《水乡人物》中的人物有的看起来平凡,但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的,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水乡人物》正是通过对书中人物生活中各种各样平凡事情的描写,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人们能看到整个时代的缩影,也能看到个体虽然微弱,但时代的光芒恰恰是无数的个体照亮的。
我始终认为,要把人物放在时代背景去认识与考量。时代的潮流一旦形成,便是浩浩荡荡,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时代潮流不是一个人所能改变的。个人在历史潮流中就如一粒不起眼的沙子,大浪淘沙中淘出的金子是很少很少的,绝大部分还是平凡世界里普普通通的沙粒。
唐代王勃曾在江西南昌为滕王阁作序,留下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家乡赣鄱大地是美丽迷人的,但岭南水乡景色同样美不胜收。夕阳西下时,清风徐徐来,一阵阵饱含蕉香的水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不知熏醉了多少游子的心。扎根在水乡的日子里,我拥有着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在我的心中,水乡的月亮永远没有阴晴圆缺,总是永恒地“佛光普照”。水乡的先祖们丢掉的不仅仅是中原的金戈铁马,刀兵相见,也丢掉了各种是非、纠纷、烦恼,播撒了生命的新绿,结出“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守望相助,和谐发展”的香飘四季的精神硕果。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一直奉行“诗书传家”的家风家训。人们崇文尚武大多是为了出官求仕,光宗耀祖,实现积极的入世理想。也正因为这个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一个家族,千百年间,繁衍再繁衍,分支又分支,一代接一代的奋斗,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浸染着文人风骨的诗歌《墨梅》,是我的先祖、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佳作。王冕一生爱梅画梅咏梅,他诗中所描写墨梅的劲秀芬芳、卓然不群,正是我的追求与向往,也是我在南梅园“有冷梅伴读,无红袖添香”的艰难环境中始终笔耕不辍的精神动力。更让我钦佩的是,一位文人墨客洗笔竟然把自家洗砚池染成墨色,连池边的梅树所开的花朵都成了墨梅,辛勤笔耕可见一斑。这梅花,也就有了文人的笔墨之香,凝聚了书香门第诗书传家的文脉之气!
“要问我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话从广义上代表了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根。叶落归根,家乡情怀,永远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的家乡玉山县,历来耕读传家、崇文尚教、科考及第、人才辈出,先后涌现了138位进士,1位状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里诞生了5位院士、700余位博士,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县。探根溯源,玉山所沉淀下来的史海珍璧,有一颗名重江南的璀璨明珠怀玉书院。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攻占临安,南宋学者不入元仕,退而入山读书讲学,我的族谱先祖王奕(号斗山)与儿子王介翁一起回到怀玉山,结庐隐居,草庐称斗山寨,并修复了草堂书院,又称斗山书院。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江西提学王宗林改名“怀玉书院”。清代白潢曾题怀玉书院楹联:“修身诚意正心致知格物,先齐其家,孝事君,弟事长;博学审问慎思肯辨笃行,果能此道,题必明,柔必强。”因朱熹、汪应辰、吕东莱、陆象山等先后讲学于草堂书院,怀玉(草堂)书院遂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并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怀玉山一带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庞首、洋塘等地设立了苏维埃区乡政府。1934年,国民党部队为“围剿”阻截中国工农红军十军团,即方志敏同志所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军怀玉书院,其后书院被兵火所焚,怀玉书院至此尽毁。我的父亲每当讲到先祖所建怀玉书院被毁,总是痛心疾首。
父母是我们的源头,家是人生的港湾。我始终认为,家庭是人生立足基地,浇灌着每一个人的成长。我曾在来到岭南水乡创作出版的第一本书《发现麻涌》的跋中,对高堂老母有些记载,这里很想聊聊我去世已久的父亲。在玉山家乡人的眼中,父亲是一位让乡亲们自豪的人物。人们常说:“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我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父爱就伴随着我的成长。对于我来说,父爱是唾手可得的,父亲经常教我如何做人,总是强调“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并给我讲述“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但是,我虽然知道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对于我来说却并没能做到。父亲常年多病,在我17岁考上大学后,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我本当床前尽孝。然而,命运之神却让我的离乡之路渐行渐远……父亲却再难抵御病魔,撒手人寰。为人子所能做的,就是满足父亲“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遗愿,我将父亲葬回了故乡玉山。
或许与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有关系,父亲比较寡言,印象较深的只有三件事:一是解放初期接管玉山县警察局,清理敌伪档案时,发现方志敏遗照;二是1954年,江西省首任省长邵式平为父亲签发任命书,25岁就成为县(团)级干部;三是为保护家乡的怀玉书院,父亲为怀玉山垦殖场拨款新建场部。父亲对于我的奖励,只记得1980年高考我成了余江县文科状元,父亲闻讯从上海瑞金医院的病床上坐了起来,直接办理了出院手续,带着我去杭州旅游了一趟,说是让我沾一点西湖的灵气与文气!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我从此走上了读书人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上下求索的人生之路,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与梦想,未尝一日去书卷。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我也终于明白“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罗曼·罗兰)”,也就是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芳意何能早,
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
不受岁寒移。
这是开拓江西入粤的梅关古道的张九龄为庭中的寒梅所题。时下流行一句名言: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恰如人之饮水,冷暖自知。“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12年的夫妻分居,其中难言的艰辛与苦涩,不胜唏嘘!还有女儿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抱怨爸爸不去参加家长会,千里之外的我万分愧疚却又万分无奈!有时,我甚至羡慕出家人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的日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人这一生,都是在“度”:度人,度心,也度自己。郁郁寡欢的我,常漫步在《水乡人物》的书境之中,恍若穿越了八百年,多少古人的前尘往事,繁华旧梦,都浸润心田。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尽量做到以一颗坦然的心看世事纷纭,不求万事皆如意,但愿人生半称心。泰戈尔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变成照亮你的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都遵循:但做好人,莫问未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认定时间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它必将为每一个人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我也不会例外!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氏的先祖宋朝王安石的《梅花》诗句一直是我明心励志的座右铭。
那些璀璨夺目的诗歌留存千年,构筑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情感。从小到大,谁不会背那么几首唐诗宋词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因为如此,会背又喜吟的我,就踏上了文学道路上永不停步的诗和远方!
海洋有航线
太空有轨道
人生,却没有既定的坐标
正如日出东海
将青春染成朝霞
却在正午失落与昏眩
让那火热的身躯撕成碎片溅落
扭动着无奈的弧线
照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世界
而我却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蹉跎岁月,一转眼,半百人生已过。李白诗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我知道,与《水乡人物》中诸多建功立业的名人相比,我谈不上功,也说不上名,但我奉行正义、勇敢、能干、真心、善良的处事原则,来到岭南水乡,晨迎朝霞,晚伴星辰。正如诗人布朗宁所说:“我心寄托在什么地方,让我的脑也就寄托在那里!”对日常生活与工作我待以平常心,以常识、常情、常理为标准,心安即可!文人墨客自古喜爱“有青山伴睡,白云劝酒,明月催诗”的田园牧歌生活,对于爱书、恋书与书结缘的我来说,旭日东升窗前读,是一种追求和责任,更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一个人都要爬自己的山,每一个人都会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我所在的麻涌镇属于珠江冲积平原,邻近大海,既无高山也无丘陵。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岭南水乡是个乐水的好地方,我的家乡却是个乐山的好去处。玉山隶属于上饶,上饶是个山清水秀、花香鸟语、阳光明媚、景色宜人的城市,自古就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豫章第一门户”之称,名列国家森林城市与生态宜居城市。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然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一个人对文字有了亲近感,心灵就踏上了返乡之旅。且插梅花醉水乡。伫立南梅园眺望窗外,岭南水乡的五月,就像花的海洋一般,灿烂绚丽,令人如痴如醉。还是青年时代,大约是17岁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我在校园听到一首歌曲,歌名叫《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我的心弦被这如泣如诉的旋律柔柔地拨动,莫名的泪水无声地流了出来。此后,只要《五月的鲜花》的音乐在耳畔响起,我就情难自禁地忧伤。历经千帆来到岭南水乡,一眨眼13年过去了,不再年少了。虽然我“历尽苦难痴心不改”,但已无“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情怀了,也很难再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
近年来,归乡之情日切,常纵情于家乡的山水之间,好田园、佳山水、自在身,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欣赏着怀玉山珠滚絮飞的泉流,消沉、愤慨、抑郁之气,散落九霄云外。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也有人问,桃花源里可耕田?没有桃花的桃花源是可耕田的。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认为,桃花源在心中,心中的桃花源心花盛开,耕的是心田,结的是心果,丰收与否全在心中。当然,桃花源里有的人是真心归隐,淡泊名利,终身不出山;有的人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就顺其自然,一切随缘吧!禅师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身处蕉林碧野的我,万绿丛中独爱红。突然想起了那句浪漫的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红花还要绿叶扶。《水乡人物》的创作出版,得到东莞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办)、市党史办、市地方志办和麻涌镇委、镇政府等诸多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也得到东莞市文广新局,东莞市文联、文学院、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更得到麻涌镇文广中心、镇文联与下属各协会的会员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文坛前辈、老干部、村民等的关心关怀与鼓励;同时,有关部门与单位及领导、同事、文友等为此书的采访、创作、打印以及图片资料的提供等多个方面付出了心血与帮助。《水乡人物》还参考引用了众多作者的文史资料与书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总之,笔者对于所有给予无私的关心爱护与扶持帮助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