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建云
前些日子,因为一篇熟鸡蛋通过意念可以孵化小鸡的奇葩论文在杂志刊登,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生鸡蛋孵化小鸡并不奇怪,但熟鸡蛋可以孵化小鸡,至少有史记录以来,未曾耳闻。就跟公鸡下蛋一样,让世界感觉稀奇。但网络上仍有少数人认为,等科技高度发达了,像克隆一样可以“死而复生”,熟鸡蛋孵化小鸡是否会变成现实呢?如果是科幻小说或童话作品,可以这样写,不足为奇。毕竟,文学是允许大胆想象的,没得虚构的文学作品往往不能称之文学作品。可学术期刊就不一样,需要严格的科学数据支撑,只有在现有科学数据支撑的前提下去探索,方可叫作学术,方能称为论文,方可进行发表。简单通过“意念”就可以孵化小鸡,确实太随意。
此事发生后,我与圈子中的很多朋友聊,我就怎么也弄不懂,如此离谱的论文怎么可能在正规学术期刊发表?我更弄不懂,如此缺乏常识的论文,一校之长怎么会投稿给报刊?我更弄不懂,报刊哪怕再穷,也不能因为区区几百上千元版面费就把自己的尊严出卖了……
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读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以前被视为掌上明珠的报刊连生存都受到严重挑战,为了活着创收,手段确实不断翻新。综观近些年官方公布的
数据,每年都以几十种甚至更多的速度让一些报刊“休刊”,足够说明报刊生存环境今非昔比。但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这么多报刊宁愿让灵魂休憩,也不愿刊登离谱的文章苟且活着?至少说明他们有办报办刊最基本的良心、最基本的尊严、最基本的使命、最基本的底线。如果报刊连最基本的良心、尊严、使命、底线都没了,苟活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报刊也一样,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个好名声给自己。
我与无数主编交流,时常跟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办报刊其实是办良心。”只有良心在,报刊的灵魂才在;如果良心没了,报刊就是一堆文字垃圾。熟鸡蛋孵化小鸡的奇葩论文见诸杂志,充分说明该报刊的良心没了,依照社会发展规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只是迟早的事……
而我, 作为《潇湘文化》的主编,深知一份企业读物也有同样的使命与尊严。我从不看关系稿,也不看名人稿,而看质量稿,只有质量好的稿子,原生态,主旋律,具有可读性、思想性、传播性,符合我们的办刊标准,才刊用。否则,纵使请我吃饭,给我送礼,也绝不理睬。我想,刊物的良心就是主编的良心,我要坚守自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