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青云
药山(今湖南常德津市市)惟俨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李翱是唐代思家想、文学家。在李翱贬为朗州(今常德)刺史时,久慕禅师德行高远,便恭敬地派人邀请禅师下山进城供养,参禅论道。不料屡次都被拒绝,于是李翱只好亲自上山拜访。上山之后,刚好遇见禅师坐在树下看经。侍者看见了,赶快上前说:“师父,太守来了!”禅师听罢,却照常看经,并不理会。慑于禅师的威仪,李翱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好久,禅师一直毫无动静,最后实在不能忍耐了,李翱发怒道:“见面不如闻名!”拂袖转身正待离去。这时,禅师却平静地说:“何必贵耳贱目?”意思是说,何必以为耳朵所听到的就了不起,反而认为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价值呢?李翱心里一惊,忙转身拱手道歉,虚心地请教禅师什么是道。禅师并不多说,用手往上一指,又往下一指说:“懂吗?”
“不懂。”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似有所悟,不禁随口吟出一偈: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当老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回想起来,觉得应当是我十来岁的那个早晨。
那天,我到村办小学去上学,在离学校不远的树林小路上遇到了陈老师。他是学校的老师,年龄跟我父亲差不多,右腿有些问题,走路一瘸一拐的,平时对我很温和,我也很尊敬他。我不知道他是教什么科目的,似乎那时候的小学也不需要什么科目,学生连课本都没有。多数时候就是老师带着我们,排着队唱着歌去生产队里干活,捡捡棉花、给稻田除草等都是常有的事。而那个早晨,我身材魁梧的父亲因为是“四类分子”的子女,被叫到村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班”(其实就是要无偿帮村里做一些有点危险的工作),他们在腰间系上一根绳索权作保护,攀上高大的树去削剪树枝。父亲做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小孩看来,不仅是危险,还是一种难堪。所以,那个早上,我看着身边走路不便的陈老师,突然觉得,当老师挺好的。
起点
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很多身份,比如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中学数学教师,是班主任,是工作室主持人。但在这诸多身份中,最为底色的身份是:我是一名中师生。
一直以来我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是受命运捉弄的群体。他们入职教育,或许是中国教育的一件幸事,但对于他们个体而言,恐怕更多的是人生的失落与命运的不公。当年读书时,他们都是成绩最为优秀的一群人,但结果受国家政策的引导,早早地进入社会。
1983年我参加中考,因为成绩排在全县前五十,所以我们这前五十人一起跳出农门,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后,我们进入本地中小学校当老师,而昔日的同窗大多怀揣着高校通知书,再过一些年,他们散布于大江南北、繁华都市,而我们,还在当地中小学校当老师。
先下手为强吗?目光短浅有什么害处?我们的感受再深不过了,而且,未和高校亲密接触的遗憾,带给我们的是终生的发展受限,根浅基薄。尽管后来我们也有过提升学历的成人教育,但这只是让你到高校去做几天客而已,与就读高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高校是我心中永远解不开的一道结。
而参加工作的前九年,我不认为自己是在当老师。不知道方向,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整天就是挥霍青春想进城。后来终于调到了城区最好的初中学校,看到了一大批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教师,受他们感染,我才开始关注自己脚下的路,思考教师的责任与意义。
出征
1995年9月,我开始加入一项由湖北省教研室组织、荆州地区教研室具体实施的“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实验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胜任实验工作,我开始致力于课堂教学和优生竞赛辅导,让自己首先在教学水平上得到大家的肯定。从这一年开始,自己任教班级的数学水平始终处于年级的前列,同时也和这一届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随着他们的毕业,我来到初一年级,又开始彷徨起来。
在2000年世纪之交的春天,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开始尝试拿起笔来写字。先是从我们地市级报纸《荆州日报》的“教育周报”版开始,刊载了若干如《数学开放题》《大众数学》等热点介绍类的豆腐块文章。后来,从辅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法指导、解题研究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涉猎的刊物变得丰富了,如武汉的《语数外学习》、南京的《初中生数学学习》、长春的《初中数语外辅导》、扬州的《初中数学教与学》、北京的《中小学数学》等等。这些学习类文章的发表,一方面更加鼓舞了我的斗志,坚定了我的信心,激发了我从事教育科研的巨大热情;另一方面也让我进一步赢得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和赞扬。2001年,我开始负责学校教科室的日常工作。
2001年暑假,我无限欣喜地读完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两本书。受两位大师的影响,结合自己早年积累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新学期我开始担任初一年级班主任。
自然而然地,我个人研究的视角开始转向班级管理和数学教学这两个方面。我开始自觉地按照魏老师和李老师在书中的指引管理班级,并将自己的管理感悟撰写成文,投向班主任管理刊物,如湖北的《班主任之友》、陕西的《教师报》、山西的《教学与管理》等。同时,在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开始转向中考研究、案例教学等方面,如上海的《数学教学》、山东的《中学数学杂志》、安徽的《中学数学教学》等。2003年,我撰写的一篇论文在全国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很不容易的是,当年全国送交的论文有1700多篇,最后仅评出37个一等奖,而我的论文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一等奖。
平台
1998年暑假,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中,我开始和那帮学生一起,到城区的电脑培训公司学习五笔打字。三年后的暑假,他们考上大学,请我喝谢师酒之后,又教会了我上网聊天、看新闻、查资料、发邮件等。
至此,我开始上网,先是k12,后到成长网,最后在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教育在线”落脚。2003年8月,受朱永新教授的随笔写作计划保险的诱惑,开始在“教育在线”安家,撰写我的教育随笔专题帖《随时掉下来的青云》。
网络对于我,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在几年的网络生活中,我收获很大,特别是“教育在线”,给了我一双可以展翅翱翔的翅膀。
在“教育在线”,我极为幸运地获得李镇西老师为我的班级史册《花开的声音》写序,认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像铁皮鼓、蓝口水、E家、大林、村夫、雨韵、红袖、张万祥、王晓春等。他们诲人不倦的教育故事,对教育的赤诚信念感召着我,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和激情,教会我用随顺乐观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中的人和事,构筑起我不断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
远行
曾经,我特别羡慕那些每年在三月初或八月底准备出门远行的人。2006年8月中旬,我也终于带着对未来的期盼,离家远行了。我只身一人来到东莞,走进了当时略显偏僻的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在这里,我又一次回到原点。而环境的变化,再一次刷新了我对自己的认知,我没有达成自己的五年计划,忙乱中迷失了方向,但后来借助于阅读,唤醒自己重新出发,并最终赢回了自己。
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顺其自然,似天上的云,亦如瓶中的水。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与节奏来编织属于个人的历史。作为教师,随笔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自己曾经的激情与成功、辛劳和波折的岁月,与同期的其他个人教育史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国新世纪教育发展的真实画卷。能够有幸出版这样的随笔,既是对自己教育人生历史的一种铭记,也是对未来更美好教育的一个期许。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住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融入我而成为我。”感谢人生路上我遇上的所有贵人、师长、朋友、同学、同事、学生、家长,是你们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给了我无数的教诲和关怀、勇气和力量。如今,身处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这片美丽的校园,在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正在火热进行的时代背景下,我要继续向那明亮的地方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