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荟蓉
作者简介
熊荟蓉,湖北省作协会员、天门市作协副主席,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理事,湖北省闪小说工作委员会会长。作品散见于《读者》《辽宁青年》《青年文摘》《小说选刊》《散文选刊》《骏马》《海燕》《奔流》《小说月刊》《解放日报》《羊城晚报》《今晚报》《检察日报》等一千多家报刊杂志和选本。
元宵佳节又快到了。在我的故乡,素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元宵节比春节还隆重,可能源自人们对月亮的崇拜。
古人经长期观察后发现,月亮的运行与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关系密切,于是,人民就通过祭月来祈求国泰民安。农历,其实是月亮历。
除夕年,是农历三十。这一天,月球正好运行到背阳面,我们是看不到月亮的。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一年盼到头,盼到三十晚上一个月黑头。”大年夜连月光都没有,黑黢黢的,这或许就是人们认为“年小”的缘故。
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在重视家庭、崇尚春天的中华民族,首个团圆之夜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元宵节要吃汤圆。元宵由糯米制成,圆圆溜溜,甜甜蜜蜜,象征全家团圆,和睦甜美。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我记忆最深的是玩龙灯、舞狮子和划采莲船。
龙灯是在龙体内燃烛,有12节,寓示一年12个月。龙身用竹、木、布、彩纸扎成,龙衣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丝线绣成,龙头和龙尾用彩纸扎成。
正月十五一大早,龙灯被人们簇拥着,家家户户送吉祥。每到一家门前,舞龙者总是极尽所能,表演龙出洞、三点头、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上翻身、龙映水等节目,时而摇头摆尾,时而闪转跳跃伴随着锣鼓声与喝彩声,场面十分壮观。如黄梅戏所唱:“正哪月十啊五闹哇元宵呀呀子哟,火炮哇连天门哪前绕喂却喂却,依喂却喂却冤哪家舍呀嗬嘿,郎啊锣鼓儿闹嘈嘈哇。”
狮身用染为深绿或金黄色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的毛发。狮子的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震天价响。舞狮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亦步亦趋,行动迅捷。随着尾巴不停摇晃,狮子的大嘴也不停地张合。
每家每户都会将彩头(烟、毛巾、茶点等)藏在房梁上。堂屋里摆几条板凳,叠几张方桌,舞狮者往往要表演“前空翻上板凳”“后空翻上高桌”,才能取到“彩头”,再“云里翻下梅花桩”。没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
玩龙灯与舞狮子是强壮男子的把戏。采莲船的主角是一个俊美的船女和一个年老的艄公。
采莲船,两头尖,中间四根彩柱撑起顶蓬,正面彩柱贴上红联。顶篷呈斗笠形,四角翘起,四周飘帘,像一台绚丽多彩的花轿。美艳动人的船女站在船中,头戴草帽、腰束丝带的艄公手持篙杆划船。人们看采莲船,一看船女的长相,二听艄公的唱词。
随着一阵“咚咚呛、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呛”的乐器声,艄公有板有眼地开唱了,“采莲船儿嘛!”乐队合唱:“哟哦哟!”艄公唱:“两头尖哪!”乐队合唱:“呀吙嘿!”艄公唱:“来到贵府!”乐队合唱:“呀喂子哟!”艄公唱:“拜新年呐!”乐队合唱:“划佐!”
这是开场白。后面的内容依然是这个模式和腔调,但唱词却取决于艄公的口才和临场发挥能力。除了一些祝福的套词,艄公还要根据东家的特点,即兴唱些个性化的恭维语。把东家唱得心花怒放了,就会笑眯眯地在船头丢一个红包。
如今,城里禁鞭了,乡下也不划采莲船了。玩龙灯和舞狮子的场面偶尔可见,却仿佛变成了讨钱的把戏,其热闹与喜庆都大打折扣。我怀念儿时的元宵节,怀念那些质朴的人情和单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