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惠涛
出生于大朗镇的邝耀水老战士,年纪虽然已过百岁高龄,但依然精神抖擞,思路清晰,说话声音洪亮,脸上时刻挂着笑容。邝耀水追忆一路走来的岁月,着手整理成书,并于日前正式出版回忆录《萍踪忆语》。
“从13岁开始,我便离开老家当杂工,17岁当铁路养路工人,从此闯荡江湖,没有固定职业,更没有固定的家。几十年往事像随水浮萍一样漂泊度过,因此,我把这本书定名为《萍踪忆语》。我从不介意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虽然常遭人嘲笑‘有国无家’,我却说无家处处家。我有幸得到中国共产党多年培养教育,坚定了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人民群众的地方,便有可养育我的土壤,便有我立足的家。“邝耀水谈及他出版回忆录的初衷。
翻开《萍踪忆语》,邝老经过的那段烽火岁月仿佛历历在目,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曾参加过抗日救亡先锋团战时救护队、抗日模范壮丁队、东江纵队,任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交通站第一任站长,1949年以后,历任东莞县军管会军事特派员、工商科长、贸易公司经理、办事处主任、副局长、县政协常委……虽然一切都已过去,但细细品味,仍不难感受到一个军人的热血情怀。他始终坚定地相信党、相信人民,一心跟党走。
《萍踪忆语》追忆了邝老的革命生涯和一路奋斗不止的岁月。据记载,邝耀水生于20世纪初,“七七事变”后入党,迄今82年。曾深入虎穴探敌情,冒险建立联络站,筹集给养当后勤……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东莞县军管会军事特派员、县工商科科长,稳定市场物价,保障物资供应;担任过东莞防汛指挥部负责人、水利局副局长,防洪防汛,联围筑闸,奋战水利一线。
他一生经历坎坷,屡受挫折,不忘初心,坚定信仰,服务人民,砥砺前行。曾担任东莞政协第五、第六届常务委员,曾荣获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荣誉勋章。其老有所为,担任塘厦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荣誉主任,至今坚持每周上一次班。101岁的邝耀水,仍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能说会写,身体健康,堪称奇迹。
【革命事迹】
参加革命,每天起早摸黑描绘地形图
邝耀水于1919年12月出生在东莞市大朗屏山水口村一个三代业儒的书香世家,但到他这代已经濒临破落。父亲年少时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系,后来英年早逝,年仅26岁,那一年邝耀水刚出生。因家境中落,邝耀水入读私塾三年,后因家贫辍学,在家放牛。
1937年,18岁的邝耀水在广九铁路乌涌车站养路班做短工,从早上七点起床,就举着七斤多重的镐头到路基上敲打碎石,一敲就是八小时,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两脚麻痹、双手疼痛,很是艰苦。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同年,邝耀水参加广州抗日救亡先锋团。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加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其含义是坚决抗日的模范部队。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任队长,组织部长袁鉴文任政治指导员。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宝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邝耀水毅然加入了这支队伍。
1938年11月20日,日军攻占东莞县城并挥师南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不断撤退,最后退到大朗水口村的东山庙附近。时任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的王作尧宣布,东莞地下党第一交通站在东山庙附近正式建立,第一任站长正是邝耀水,站址就设在他的家里,后来升为交通情报站。从此,邝耀水开始了交通情报工作。
“当时搞交通情报工作没有老师,没有学习对象,没有设备,只有自己摸索。”邝耀水从最基本的做起,每天起早摸黑描绘附近的地形图,平时没事就坐在村头和村民聊天,获取有用信息,为抗日壮丁队准确获取情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站里“管辖”的地方涉及几个乡,邝耀水经常拿着干粮,一走就是半个月,只为了尽快把周边的地形描绘好,发现一个山洞能躲人,躲多少人,都要记录得清清楚楚。“打起仗来,准确的信息就是救命草。”
【惊险回忆】
配合部队火烧大涌桥腿受伤
1939年4月,王作尧领导的部队取得国民党的合法番号,改编为第四战区第四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简称第二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1939年8月,第二大队主动袭击大涌、沙河、沙井等日军据点,火烧南头大涌桥,使日军从南头至深圳的陆路交通要道陷于瘫痪。“四政队”主动配合第二大队行动。其中,队长黄木芬亲自带领邝耀水等队员和山厦村游击小组,配合第二大队的烧大涌木桥行动。
邝耀水记得,大涌桥的两个桥头,日军建了固定的水泥钢筋堡垒,每个堡垒有15个日军,24小时把守着大涌桥,保障补给物资必经之道的安全。大涌桥下,流淌着大沙河,每当到了夏季,大沙河河水泛滥,河面可达50多米宽。8月20日,水涨,邝耀水一行10人潜入大沙河中。10名队员身上除了烧桥的煤油,携带的武器只有左轮手枪或者驳壳枪,若一旦与日军交战,必死无疑。
深夜12点,邝耀水等人从大沙河逆流而上,到达目标地点。趁着夜色掩护,游击队把旧棉被撕开,用麻绳将棉花死死地缠到做桥墩的杉木上,而后泼上煤油,把棉花浸透。这时,队长黄木芬一声令下“放火”,几十个火头一起燃烧起来。没等桥头堡垒的日军反应过来,游击队已往大沙河上游撤退。
游击队往上游潜了近500米,驻扎在大涌村的日军迅速把河堤包围,并在上游岸边设了临时机关枪阵地。前有追兵,后无退路,黄木芬带领的小队面临极大的危险。随后,他命令所有队员掏出手榴弹,拔开安全盖,继续向前。潜到距离敌军机关枪阵地约10米左右,黄木芬把手一挥,手榴弹一齐掷向日军机关枪阵地。敌方顿时方寸大乱,邝耀水带领小队冲上岸,向上游小山方向撤退。
日军继续追击。邝耀水还清楚地记得,日军在身后用机关枪扫射,子弹就在耳际嗖嗖地擦过。这次任务,小队牺牲了3个人,邝耀水也在这次任务中受了腿伤。
【潜伏情报站】
扮商人收集情报助除恶霸
1941—1943年,邝耀水任情报站站长三年,他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入虎穴探敌情,探敌方情报;二是冒险购军火,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三是筹备粮食,解决军民困难。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就是提供有效情报,为民除去恶霸“大鸡六”。
东江土匪陈禄(绰号大鸡六)受国民党收编为独立中队。1941年1月,大鸡六在大朗驻防,常在松木山、犀牛陂附近出没,拦截村民,商人打劫财物。又指挥下属冒充税收人员去收税,群众恨之入骨。1941年,大队部给情报站的任务就是收集情报,为刺杀恶霸“大鸡六”做准备。
接到情报之后,邝耀水经常到大朗趁墟,晚上跟随区长莫世俊到大井头附近打麻将。1941年,腿伤痊愈的邝耀水重新投入战斗,回到大朗水口村建立交通站。此时的地下党发展日渐壮大,邝耀水根据上级指示,也把交通站扩建成为交通情报站。除了收发情报,还负责收集情报和暗杀活动。
邝耀水在1941年公开的身份是流动商人。不止是水口村,哪怕在大朗乡,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做粮食、药材的小买卖老板。“我不算特别能装,但当时就是没人能看得出我是地下党。”邝耀水说,他在大朗迅速发展了数条下线,每条下线单线联系,不出3个月,大朗及周边乡镇的情报已逃不出邝耀水的掌握。
组织告诉邝耀水,党内有一个同志,潜伏在国民党第四区下的一个乡做乡长。当时大朗属国民党第四区,区府和乡府在同一个大楼办公。邝耀水趁到大朗去做买卖的机会,多次到乡府找乡长,同时借此机会结识了区长莫世俊,邝耀水绞尽脑汁,终于与莫世俊“混熟”。此后,邝耀水经常到大朗“做买卖”,工作之余,就跟随莫世俊到大朗大井头与“大鸡六”一起切磋麻将。“大鸡六”见邝耀水是莫世俊带来的朋友,没有对邝耀水起疑心。当时大井头逢三天就有一场墟,每逢当墟,邝耀水必定出现。如此频繁的接触,“大鸡六”对邝耀水彻底没了戒心。
终于,邝耀水得到进入“大鸡六”府中的机会,于是他趁机摸清“大鸡六”的房屋架构,掌握部队和枪支情况。邝耀水还找到在大朗潜伏的党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大鸡六”的底细查得一清二楚,并将收集来的情报画成地图,交给组织,为一举歼灭“大鸡六”部队提供了实用的情报。
【编者寄语】
希望后辈继承奋斗精神
“假如说我应该去做的事都算成就的话,只有归于党的正确领导,同事们的帮忙,群众的支持。”邝耀水坦言,他写这本书是遵循大家的意愿,努力追忆,把曾经经历过的往事如实说出来。出版该书不为销售,而是希望能把个人的精神财富留给后辈们阅读,让他们全面地了解这一代老革命人几十年来是怎样走过来的,希望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继承遗志,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争取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好公民。
邝耀水说:“我少年从工,壮年从军,投入战乱,为保卫国家民族而战,新中国成立后,跟着党潜心改造旧中国尽点绵力,战天斗地略有收获,不料无端踏上坎坷之路,磨炼20多年。这两首七言诗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写照。”第一首是:风雨飘摇忆幼年,千锤百炼出山村。白沙伏击寇丧胆,热血长凝大涌边。香岛艰难九百日,东官经贸越三年。弃经效禹忧民困,十年治水仰前贤。第二首是:庐山风雨蒙尘烟,幸存依靠信念坚。老马南山重上阵,不用扬鞭奋向前。夕阳事业成硕果,繁花灿烂相争妍。人生轨迹任评说,《萍踪忆语》后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