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日兴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以牛代耕的场景已渐渐为都市人所淡忘。虽然现在耕牛正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横沥牛墟的牛交易也早以肉牛为主了,但横沥牛墟这个古老的牛只交易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依然焕发着活力十足的强大生命力。现在的横沥牛墟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品牌,是一种商业文化的象征。每逢墟日,交易的牛只数量多达上千头,珠三角七成牛肉来自横沥牛墟,牛只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横沥牛墟成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牛只交易市场。到底是什么让横沥牛墟“牛”了400多年?
一、牛只交易诚信为本
在横沥牛墟,来自贵州的牛商符贵生正忙碌着。他皮肤黝黑,穿着朴素,一问才知道他只有20岁出头。他18岁时,他的家人让他孤身一人运送牛只来到横沥牛墟做买卖,少则十几头,多则数十头。
“你还这么小,你爸妈就放心让你一个人出来做生意啊?”笔者问符贵生。“没关系的,我爸妈说我来横沥牛行,他们一点不担心我会被骗,反而叫我在这儿多学点生意经。”符贵生说。“那学到什么生意经呢?”符贵生沉吟了一下,“我爸妈常跟我说,做生意就是要一步一步做好口碑,卖的牛好,价格实惠,牛客慢慢就会认准我。”随着逐渐熟悉牛行,符贵生已经摸索到交易牛只的程序和行情,还学会了察言观色、讨价还价、与牛客熟络。
这位90后的小伙子刚涉足牛只交易不久,他们父母就能放心他跑到千里之外做生意,可见他们对横沥牛行的信赖之深;而他们对孩子交代做生意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口碑”,这些混迹于横沥牛行多年的生意人,一语道破了横沥牛墟传承多年的商业密码诚信为本。
“如果横沥人民不注重诚信和口碑,横沥牛墟根本没办法延续至今。”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说。他认为不产牛的横沥能延续一个400多年的牛墟,一方面是政府对牛墟的保护和支持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是因为牛墟自身保存了一套完善的传统商业文化,这套商业文化建立了良好的信用体系,保证了市场交易的透明与自由,保障了以德经商、诚信为本经营者的利益,铸就了令人信赖的口碑,最终让牛墟历经风雨考验依然活力四射。
在过去,当牛墟形成之后,人气就愈加兴旺,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市场乱象,导致买牛者受欺骗。要知道当时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买到一头不好的牛,会让农民发愁不已。
因此,伴随着牛墟的发展,一批职业的“相牛”人应运而生,他们掌握了特殊的技艺,被称为“牛经纪”“牛棒佬”“牛中”。在他们眼里,牛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不论品种、年龄、体重、健康状况,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专业人士是见证横沥牛墟传统商业文明的“活化石”。
一头牛多重、年纪多大、耕犁能力好坏,牛经纪一相便知。而且牛经纪能够目测评估牛的重量,与牛的实际重量相差无几。如果单论重量,牛贩可以在交易前让一头500公斤的牛吃上100公斤的食物,过秤的话反而难以测到真实重量。所以牛行几百年来都是靠牛经纪目测评估牛的重量。
年逾90岁的张杨锦是横沥牛行资历最老的牛经纪。这天,他一早便到了牛行相牛。“一人退一步,8000成交啦!”张杨锦在人群中说着,这位手拿牛棒、精神矍铄的老人相牛已有70多年。
张杨锦介绍过去相牛的过程,一般买牛的人委托牛经纪去相牛,如果是耕牛,须经过摸寿、试步、考牛及试犁4项考核,测试牛的健康状况、性情及勤劳程度,这时候一头牛的价值有多少,牛经纪已经心中有数,他与卖家讨价还价,双方满意后才成交,完成买卖后买家会付给卖家一部分定金,牛经纪就在牛背上喷漆,注明买家的姓名和编号。这样一来就可杜绝拿牛只再进行交易,工作完成后,牛经纪从中获取中介费。
牛经纪在交易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他是不偏不倚地帮助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牛经纪的存在保证了牛只交易的公开和透明。通常而言,买家在地域上不熟悉,人脉短缺,经验不足,因而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交易中通常处于不利的位置,而这些不足都由“相牛”功夫精深的牛经纪代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成功地把风险转移到一批代理人身上。
而牛经纪要做大,不仅要把“相牛”功夫做好,还要在牛墟积累经验和口碑。因此,牛经纪之间也是处于一种互相竞争的状态,众多牛贩之间的竞争变成一小部分代理人之间的竞争,来横沥买牛的牛客即使不懂牛墟的行情,只需要打听哪个牛经纪口碑好,找到这个牛经纪,就能把交易风险降至最低。
虽然有了第三方牛经纪,也难以避免有些人勾结牛经纪借机卖劣牛。而且,有些牛经纪利用暗语讨价还价,从中赚取较大的差价,这在牛墟称为“踩牛尾”,含有欺骗顾客之意。这个时候,牛墟管理方就作为一个第四方,具有管理、仲裁、调解和惩罚的职能。一些顾客发现受骗后,往往会找到牛墟管理方进行投诉。另外,管理方负责检疫进场牛只,防止一些病牛、有问题的牛进入牛墟交易,严格把好第一道关。同时,管理方也有权对牛经纪队伍进行管理。
即使引进了第四方的制约,但说到底,谁才是牛墟最有决定权的人?“是顾客。我们贪他们小便宜,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到最后,横沥牛墟名声差,没人来,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共识。”朱行长言之凿凿。
在市场环境下,诚信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从长远来看,贪小便宜吃大亏,讲信用者赚大钱,横沥人自古就看透了这一点,于是聪明的祖先发明了这套完善的商业规则保证诚实守信者才是最终的赢家,维持了市场的繁荣久盛,而这套规则归根结底是以诚信为本。这套商业规则不仅保证了那些以德经商、诚信为本的经营者的利益,也让买方在一种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交易,而这种风气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商家在交易中会很自觉地遵守这套规则,“讲信用、讲口齿”自然蔚然成风,从而铸就了“横沥牛墟”令人信赖的口碑,无怪乎“买放心牛,到横沥牛墟”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2019年2月,珠江频道《摇钱树》栏目组前来横沥牛行采访,并于同年2月28日播出专题片《东莞横沥牛行》,片中对横沥牛墟长盛不衰的奥秘作了诠释。他们认为,几百年来,社会不断变迁和发展,但横沥牛墟相牛人诚信的基因不变,这是横沥牛墟得以延续、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人们常说,用良心做事业,事业才会成功、才会长久,东莞横沥人用牛墟400多年的历史证明了此言不虚。
作家郭玉山在《最根本也最宝贵的——记广东好人张杨锦》一文中写道:“时下,许多大大小小的传统‘墟类’已然湮灭,成为历史。东莞,传统农耕式微,《东莞市横沥镇志》记载:2005年,横沥水稻种植70亩。现在可能已趋于零。耕牛已然百分百退出历史舞台。横沥牛墟却逆流而上,运势不但不衰,名头不但不坠,反而越来越鼎盛,越来越坚挺。从1995年,则跻身全国四大牛墟之一。这是《广东省志•农业志》记载的。”
郭玉山认为:“时代嬗变,新事物新思潮新行业层出,却未必注定传统商业文明末路。生活在继续,饭总是要吃的,肉总是要吃的,日子总是要过的。蛮牛之力已无用武之地,但牛肉永远是鲜美的,其市场空间比耕牛不知要阔多少倍。或曰:交通优势。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交汇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水运虽失却主力位置,但仍可‘替补’拾遗。或曰:地缘优势。辐射深圳、香港、珠海、澳门,涵盖广阔而繁华的‘无牛’之区,腹地深厚,且车程最多不超两小时。或曰:市场升级,规范管理,……官方、民间和业内或者媒体,阐述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诚信。横沥牛墟的信誉远近驰名。
“横沥牛墟风雨沧桑400余年,见证朝代更替,制度变迁,却经久不衰,屹立不倒,最根本的一点,是守信用,重口碑,诚于信。横沥牛墟除在制度上规范,强化笃守诚信,确保交易环境的公平,而传统的从业者比如牛经纪们,也表现出相当优秀的诚信品格。
“诚信,是生存之道,更是做人之根、之本、之灵魂;是底线,也是标高。诚信,应是融在血液中的坚持,对企业、团体、政府乃至整个社会,也是这样,是不可损毁、不可动摇之根本。诚信有如阳光,温暖的精神气场,融冰原为春风,拢陌路为伙伴,弥耸峙为平川,是一种生命的本原,也是一种生命的辐射。诚信最根本也最宝贵,最泥土也最黄金。守诚信的人,是好人;守诚信的企业,是好企业;诚信盛开的社会,肯定是好社会。一个多么简单的逻辑。”
2018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拍摄组走进横沥牛行,李尚导演说:“这次的拍摄令我很感动。在来之前,我关注的更多是横沥牛行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然而,通过对锦叔(张杨锦)的跟踪拍摄,我发现横沥牛行长盛不衰,以及赋予这个非遗项目魅力的关键,正是源自一大批像锦叔这样坚持以诚信为本的牛经纪。他们刚正不阿、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打动着我们拍摄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
“我们这些‘牛经纪’和横沥牛行一起见证着横沥的发展,牛行已不单单是牛交易的场所,还是一种诚信品牌和商业文明的象征。”作为“古法相牛”传承人,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中技艺传承人,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牛从之前的耕田工具,变成了现在以供肉为主,那么相牛也从看牛是否健康、勤快,变为以估算牛的出肉率高低为主。但不论怎么变,牛行的诚信品牌、文化底蕴不会变。
2015年2月3日,商务部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韩家平到横沥牛行参观后认为:“横沥牛行靠诚信经营,打造百年品牌,很有代表性。”他希望在打造诚信横沥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做大牛行,做好牛文化。
诚然,横沥有着历史悠久的诚信文化基因,从古到今一位位横沥人以毕生的力量践行诚信这一守则,诚信已是融入了许多横沥人血液中的人生信仰,给横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牛墟藏旧事,诚信咏春秋。诚信文化在横沥人民心中深深扎根,张杨锦获评为“广东诚实守信好人”的事迹,印证了横沥人以诚信为本的优秀品质。越来越多的诚信力量汇入横沥这片沃土,“诚信横沥”这一金字招牌也将被铸造得更加熠熠生辉。
二、大力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400多年的横沥牛墟不仅没有湮入历史的尘土,反而长盛不衰、蒸蒸日上,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横沥牛墟牢牢把握牛墟功能的定位变化,主动跟随时代需求变化而变化。横沥牛行已经成为业界的标杆企业,是华南地区硬件设施最齐全、交易规模最大、管理模式最现代化的专业牛只交易场所。
如今,横沥牛墟扬名在外,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牛商运牛前来交易,其中以云南最多,占据40%的份额,另外还有四川、重庆、湖南、福建、江西、湖北、安徽、广西、贵州、新疆等。这天,来自新疆的牛商李文定运来了40多头牛,“一车牛从新疆运过来要22000元的运费,如果横沥牛墟没销路,这么贵的运费我们负担不来。”李文定说。
横沥牛墟甚至蜚声海外,一些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国家的牛商也把牛只运到横沥牛行销售。前来采购牛只的商人更是不计其数,牛只日交易量少则几百头,多则上千头,东莞、深圳超过九成的牛肉均来自横沥,番禺、增城等地的肉牛也有七成从横沥采购,惠州则达到了五成。卖到香港的牛只最多时每月可达到1000多头,横沥牛行是香港地区牛肉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如今,横沥牛行牛只成交量每年高达15万头,交易量连续多年保持稳中有升,拉动了周边消费需求,以及衍生了众多附加产业。横沥牛行的牛只除满足珠三角地区的牛肉需求外,还远销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横沥牛墟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牛墟品牌。
牛墟日益兴旺发达,对横沥可谓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聚宝盆”,随着横沥牛墟品牌效应凸显,横沥牛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新时代持续这种“大繁荣”呢?关键还在“信用”二字。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认为,要把诚实守信的原则贯彻到牛行的具体日常管理,在恪守诚信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
如何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呢?“最简单来讲,牛客买肉牛是拿去做食品的,肉质卫生干净很紧要,我们引进了现代化的检疫设备,从源头上杜绝病牛劣牛。卖病牛劣牛者都会进入黑名单,卖的牛有质量保证,牛墟的金字招牌也不会倒!”朱树轩说。
“说到底,再好的服务也是诚实守信传统的一种延伸,就是为了牛墟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国内西南、华南、东北地区的客商千里迢迢来到横沥进行牛只交易,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客商也远涉重洋来到横沥开展牛只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很好地说明了横沥牛墟‘诚信’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了。”朱树轩说。
来自惠州市博罗县的姜连添今年30岁出头,他家祖辈都是杀牛的,到了他这一代,也继承祖业。他每3天来横沥牛行一次,每次买10头左右的牛。由于牛行太大,牛太多,姜连添每次来时总是带着一副望远镜,好四处“察牛”。他说:“这里离我们那儿比较近,历史也久,绝大多数人都熟识。在这里做生意图的就是踏实!”
“为了让交易双方提前掌握牛的情况,避免因路途遥远而贻误商机,买卖双方的供需情况可以公布在网上,买家可以在网上给自己相中的牛下订单。”大学毕业后来到横沥牛行工作的曾志军说。牛行还开通了短信服务平台,及时快捷地向牛客发布牛市最新信息。此外,横沥牛行注重传统文化经营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结合,专门配备了一支专业技能强、管理水平高的团队。
如今,牛行引进了高科技管理,从电脑办公、对讲机、网上牛市到全程电子监控,牛只交易运作更加高效。现在对牛只进场、交易、出场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交易不诚实者、欺诈瞒骗者,都会录入档案,可谓“一处失诚,处处制约”。牛行还推出了一个“牛网站”,通过网络就可以查询牛只库存、供求信息等,为牛客提供了一个快捷、方便的平台。
关于未来牛墟的发展,横沥牛行有很多大胆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如保持以尾数为“三、六、九”的日子为墟日之外,增加了尾数为“一”的墟日。同时,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网上牛市”,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思维,为这个传统行业再谋出路。
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表示,横沥牛行着力以更加周到的服务和管理,营造一个国际化的经营环境,吸引各方商客。1995年至2019年获评东莞市文明诚信市场;2000年至2001年获评全省文明市场;2002年至2003年获评广东省诚信市场;2014年至2015年获评广东省诚信示范市场;2014年至2015年获评全国诚信示范市场;2016年至2018年获评广东省文明诚信市场;2017年入选“广东老字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