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邓亚兰
突如其来的疫情, 全国人民都困在了家里。网络上除了不断地播报疫情,就是各种晒,晒吃的、晒自制口罩的、晒葛优躺的、晒阳光庭院的、当然也有晒寂寞的。
我记得作家白落梅的一段话:“一个人, 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是呀, 独处一室,思绪可以漫游,傻傻地去想一些事情,默默地去思念一个人,怀念一个地方。思绪漫游在天涯在海角,看江水滚滚东流,望海水逐浪拍滩,不会有人去打扰。也可以漫步到水边,伫立在无声的空旷中,感受一份清灵,与心灵对话,与天地往来,然后在手机屏上记下泥软草生。思念本来就没有头绪的,不知什么时候想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忘记;或许从来就没有忘记, 只是暂时搁浅,独处时又可以放下清醒时的矜持任思念泛滥,哪怕泪水成河,心痛蔓延……翻开记忆的相册,总有些地方值得怀念,不管那些个山山水水,也还有红尘相遇, 也还有回眸一笑;所谓, 一种思念,刻骨铭心; 一种等待,望穿天涯。
陈道明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弹钢琴,用毛笔抄古籍,挥笔泼墨画山水,或坐在雕花的中式座椅上读书,写杂文。窗外天空纯净如水, 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是啊,独处是一种静美, 静静地读一段文字,可以反反复复地读,去体会作者的心。前一段时间读肖复兴的《我们的老院》,总感觉肖老师就是把我们带到一扇虚掩的门前,引入我们进入一个老院, 有青砖铺路、黛瓦红墙,夕阳正透过来,将斑驳枝影打在地上。有红漆大门、也有残余石碑,形形色色的人、五味杂陈的人生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有独处时,才能超越俗世,抛开一切琐事,回归静寂的心境去读,读得让人揪心。后来又看了肖老师评湖南作家刘克邦老师的《自然抵达》,正好在这段宅在家里的日子里读。《自然抵达》是刘克邦老师的一本散文集,很多篇章是写家庭生活的,看得出来,他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温馨的伦理情自然生成,也自然地流向克邦老师的笔端。克邦老师为人为文皆楷模,写作中从不刻意追求文字的优美和抒情,也从不在技巧上进行雕琢和谋划,他的文字自然抵达到了读者的内心。闲暇时,又去翻亦蓝的《到哪里去寻找心中的海》,跟随她的文字去旅行,时而如歌,时而如画,美哉!妙哉!
其实也可以去追追剧,看那些平时想看又觉得很费银子的大片,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都免费了。追完《攀登者》, 追《中国机长》,追《我和我的祖国》,追《囧妈》,追得很是肆意。偶尔去点开别的频道, 《朗读者》里会有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在读一段很美的文字,也有梁晓声、毕宇飞分别在读自己的散文献给自己的母亲、父亲;《中国故事》里在回顾历史,用舞台的形式还原《平凡的世界》《红岩》;《诗词大会》《一站到底》尽显国人风采,藏龙卧虎都在民间;《声临其境》《吐槽大会》也是可以看看的,调侃调侃那些明星大咖们,其实他们也得靠本事吃饭,各行各业都不容易。
待在家里,煮一壶茶,听壶内水沸如涛, 没有三五知己抚琴听音, 放一曲绵绵的音乐也未尝不可。独坐茶桌前, 静思,看茶壶嘴呼呼往外冒的热气,水雾弥漫中去想人生的过往,想那些曾经。往事如茶, 或浓或淡;人生如茶, 甘苦自品。茶叶在沸水中翻滚,何如不像沉沉浮浮的人生?时而向上, 时而沉下,如人生的种种际遇……此时明白, 中年就是泡过了头泡的茶,已经滤过了浮尘, 沉寂了火气的二泡茶, 此时的口感应该刚刚好, 不温不燥,不再有浮躁, 却多了一份安稳。清净下来的心,轻呡一口茶, 回味回味,闭眼轻嗅, 那茶香飘溢到了心扉。
无意间瞥见阳台墙角的草绿了,花盆里的蟹爪兰星星点点的红如同孩子们的涂鸦可爱又羞涩。把寒冷拒绝到窗外,隔开“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的干扰,将自己淹没在清寂的空间,享受这独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