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谭军波
作者简介
谭军波,男,湖南慈利人。1982 至1986 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6 年分配至南方日报社,历任《南方日报》记者、《南方周末》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南方周 末》北京记者站站长。1996 至2000 年历任《南方都市报》副主编、广东省方都报刊投递公司总经理。2001 年至2008 年担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2008 年至2017 年, 任职于东莞日报报业集团, 担任《东莞日报》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现任腾讯东莞总编辑。
彭争武,男, 二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职称评委会委员,东莞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主席,在《诗刊》《人民文学》《花城》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若干, 诗作多次入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年度诗选》,出版有诗集《无语的夜》《诗三月》。现为东莞时报编委。
内容
内容简介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与东莞成立地级市30 周年。为此,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特别组织实施了一批东莞市改革开放40 周年文艺创作工程文学创作项目。其中,由谭军波、彭争武主编的报告文学《见证春天——东莞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入选,将组织谭军波、彭争武、胡磊、谢晓波、石长青、沈汉炎、余鹏、赵江、陈一熠等作家、记者,采访40 位东莞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为中国改革开放立传,为东莞改革开放喝彩。
采访东莞汽车销售行业“活化石”曹立新先生时,在其办公室见到中国汽车狂人李书福的一幅墨宝:力量在风中激荡。
太喜欢这句话了!改革开放即为风,乘风破浪在各行各业的弄潮儿即为力量,以此语总结本书的内容与价值,再贴切不过。
1978 年,我14 岁,改革开放风乍起,久闭国门始洞开。春风满面,万物复苏。祖国百废待兴,那时的人们斗志昂扬,面向未来,充满阳光、饱含热情、拥抱一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那是一个觉醒开悟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一个春风拂面的年代。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国力强盛、人民富裕,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见证了春天的发展历程。作为媒体人,我们有一种冲动,有一份责任,记录历史、定格精彩,讴歌理想、赞美英雄!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自然英雄辈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即一个个传奇诞生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涌现的风云人物画像,亦为一代人树立丰碑,让后继者从中吸取前进的力量。
我们的想法得到东莞市文联及周汉标主席的强力支持,并纳入其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文学创作工程的项目,倍受鼓舞,颇为感恩。
改革开放四十年亦是东莞升格为地级市三十年,其间,崭露头角的各行各业的精英数不胜数,他们的贡献与作用亦难以类比、难分伯仲。因此,对四十人的选择颇费思量, 我们确定以导向性、新闻性、草根性为原则。导向性即强调人物的正能量,有功绩亦有污点的人不选;新闻性体现特异性,有故事性与代表性的为首选;草根性则强调平民英雄。我们重点关注那些白手起家的靠一技之长与聪明才智上位的成功者,他们的故事更能体现让梦想开花的东莞城市魅力。
当然,或许人微言轻, 或者缺乏权威,还有低调的东莞文化作祟,我们与一些想采访的对象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有的婉言谢绝,有的直接拒绝,有的开始答应,稿子写成又反悔等等,不一而足,自然造成本书的权威性打折扣。我动用了自己所有资源,上蹿下跳,多方求助,其间之苦,难以形容。好在平时人缘不错,得到许多朋友的热心相助,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终于完成人物的确定与采写。
其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东莞,涌现了众多优秀代表人物,值得抒写的人成百上千,选择余地太大。现在入书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见证春天的精彩故事,他们有劳动模范、东莞好人,有公益达人、拥军妈妈,有提案大咖、专利名人,有非遗传人、传统工匠,有书画名人、艺术大家,有官员作家、下海官人,有体育明星、文化名人,有优秀港商、杰出台商,有优秀校长、一代名医,有基层村支书,亦有良心企业家,更有行业领军者、带头人。这里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更有来此圆梦的外来务工者,可谓众多人才,异彩纷呈。
当然,我们对入选人物要求尽量体现丰富性,真正体现“东莞即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因此,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既有在世的、又有刚过世的名人,既有本地人,也有外来人。同时,兼顾各行各业与各类群体。比如一开始缺少香港商人代表,后来调整增加;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 何炎燊已有88 岁高龄,身体不佳,无法接受采访,鉴于其代表性,我们根据后人提供的资料成文;改革开放后的东莞最靓丽的体育品牌即篮球,陈林功不可没,虽然林叔已经驾鹤西去,但我们依然怀着崇敬的心情将其选入;广东省政协委员、东莞都市休闲农业代表人物周世明本为首选人物,后来觉得应该有一个传承家族产业的优秀“富二代”代表,因东莞这一批企业家均为五六十年代生人,他们面临着后代接班的问题。我与周大姐商定选其女儿张文心入书,女承母业,开拓进取,堪称典范,颇具代表性;等等。
书中有十个故事由我亲自撰写,占据了书稿的四分之一。我采写的对象极少萍水相逢,大多数彼此熟络、常来常往,下笔有情、轻松愉快。有相当一部分非我撰文的人物亦为好友,与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人为伍,深感荣幸。其中有些采访对象由我亲自陪写手上门访谈,所有稿件经由我统筹编发。
其实,在世的人物传记并不好写,囿于多种原因, 许多真实而精彩的内情与观点不宜曝光,我们只能写能说的真话和被采访者认可的观点。既要让读者喜欢,又要被讲述对象首肯,两者的平衡难把控,考验作者的能量,我将其作为一种历练。
感谢与我共同完成此书的创作者们,包括曾经在东莞日报社的老同事彭争武、陈一熠、沈汉炎、石长青、王晨征,还有才华横溢的作家朋友胡磊、赵江、何超群、刘芬等,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赵江老师撰写了十一篇文章,最多产,很辛苦。她做事认真,随叫随到,且作业交得快、质量好,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尤其有的采访对象靠她说服,我真的心存感激!
由于工程量大,所写人物有的中途反悔放弃,有的企业或个人后来出了问题,不得不换角儿,加上出版流程拖沓,造成与读者见面时间的延迟,本应去年完成的项目直到今年才完成,不过,恰好向建国七十周年献礼,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