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伟峰
说起合阳原文化馆馆长魏正乾,今年已经是80岁的高龄了。一直以来,老人情系合阳 民间民俗文化的行为一直为当地人所称颂,在他担任合阳文化馆馆长期间,合阳县多次开 展群众性故事演讲活动,建立了乡镇文化镇,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合阳县民 间文学普查,建立了合阳县民间文学、民风民俗档案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让合阳县成 为享誉西北、名垂三秦的文化名县。而更让人感动的是,晚年的魏正乾,退休后已身患帕 金森综合症近二十年,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在放下文化馆的领导职务后又重拾文学 之梦,在病榻上呕心沥血写下了60万字,凝聚成了《守望文化》和《愧对文学》这两本被 后辈学者视为合阳文化碑石的厚重读本。
身患重病,仍坚持在病榻上写下了60 万字的洋洋巨著
退休后,原本打算回村里和老伴过上田园 生活的魏正乾,突然右手颤抖得厉害,儿女担 心他的身体,带着他去医院检查,在省城被权 威医生告知,自己患上了让人担心又害怕的帕 金森综合症。这病让多年来清廉从政、两袖清 风的他倾其所有。在开始的几年里,几乎花光 了所有的积蓄,但病情仍不见好转。不得已, 他在医生的劝告下,靠食用美多巴、安坦片维 持病情。 面对亲人的安慰,他没有被病情击垮,因 为有了病,让他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想起自 己从事文化事业多年,有很多话要给年轻的文 化工作者讲,自己年轻时有着很美好的文学梦, 后来因为工作繁忙,写作的机会相对减少,耽 搁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他又萌发了重拾文学 梦想的想法,他给家人讲,家人们说:“你想 写就写吧,可是你这样的现状,会不会加重病 情,你要为自己的身体着想啊!”
魏正乾开始试着进行写作,可他患病的又 恰恰是右手,这让他更是痛苦,还没有握好笔, 手就开始不停地颤抖,没完没了地哆嗦。儿子 魏宏毅看到这个情况,对老父亲说:“爸,您 还是放弃吧!身体是第一位的,您要是倒了, 这个家可怎么办啊!”魏正乾心怀坦诚但揶揄 地向儿女们表态,自己会把身体放在第一位的, 写作还在其次。可是儿女们一走,他又不顾妻 子的劝阻,试图用钢笔写下他的文学梦想。当 他颤颤巍巍地写出第一页文字稿,交给朋友看 时,别人却是怎么也看不懂他写的是什么。只 要肯下苦,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找人专门给自 己制作了一块小木板,垫在信纸下面为了更完 好地写下每一句话。(如今,那块专门用来写 字的木板已是墨迹斑斑。)每写一个字,他都 用左手托着右手,花着小孩子吃奶的劲,在纸 上比划着。当朋友说可以看清他写下的内容时, 老人被泪水模糊了脸庞,他激动地对着老友和 老伴说:“我终于可以克服自己了,我要完成 我的理想,写下我的诗篇,向着远方进发!”
有了这一次,他对自己的写作更加充满了期待, 可是病榻上的写作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 单。很多次,钢笔从他的手中脱落,文稿因为 字迹不清楚而需要重写,右手的颤抖让他一次 次地把字圈了又圈,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 就这样,他在病榻上用侧卧的姿势笔耕不 辍,于2007年和2015年先后完成了共60万字 的两部著作,用颤抖的右手写下了不朽的文学 作品《守望文化》和《愧对文学》。用自己的 坚持不懈完成了别人不可能完成的写作,看到 自己的作品先后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老人 老泪纵流,像是委屈又像是战胜了敌人一样, 他自豪地对亲人说,自己的人生终于没有什么 遗憾了,因为他做了想做的一切。
许多陕西的文化工作者看到魏正乾的著 作,专程来合阳看他,但一见面,看到他连碗 都端不起,拿个纸都颤颤巍巍的,许多同行落 泪了,怎么也想不到身患绝症的他是怎么在晚 年的 20年时间写下这样的文学巨著的。
战火纷飞的童年,他用诗文温暖了自己
一九三七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刚刚打响,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刺痛了一个民族的心, 群情奋起,为了民族的尊严,中华儿女与来犯 的日寇真正地较量上了,三七年是中国农历的 牛年。这一年,魏正乾先生出生在陕西省合阳 县皇甫庄一个四合院式的书香门第的家庭,他 的父亲是一位私塾的先生,一生当中大半生以 教书育人为业,在邻里乡党之间颇有声望。一 生奉行“宁可简于行,不可读无书”的父亲, 对魏正乾先生的影响甚远。
从此,在那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一位 穿着长袍,留着八字胡子,一副清瘦修长的先 生,在清油灯下为他年幼的儿子,教授着“赵 钱孙李,天地君亲师……”,时隔多年,当日 的情形,年已古稀的魏正乾先生,记忆犹新。 他在《父亲这样教我认字》当中写到:“父亲 教我识字是从‘一’开始的,‘一者,万物之 所从始也’,有了‘一’,便也有了二有了三, 有了一艘驶向文化彼岸的航船……”。那时候, 这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要求极其严格,魏正乾 先生回忆起当年,不免感慨地说:“父亲对我 要求极严,黎明即起便开始了早课教育。中午, 父亲又为我规定了‘画字’的时间,晚上,又 有背字的时间……有时候,背不下来,必然遭 到父亲严厉的责备”。奢书如命的父亲,满腹 才学,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唯一能做到 的就是将他的才学,传授给他的儿子,从此只 要父子相随,无论是在田间地头、灯前月下, 父亲总是讲述一些诸如“悬梁刺股”“囊萤映 雪”“凿壁借光”的故事,来激励幼年时期的 魏正乾先生。
在《后汉书•党锢传•孔昱》中说“ 昱少 习家学,大将军梁冀辟,不应。” 这是中国“家 学”一词最早的出处,在传统的农耕时代的封 建社会当中,家学作为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学 问而被延续,最终成为这个家族所有的文化精 神的体系为存在。幼年时期的魏正乾先生,接 触到的就是以父亲为中心的,所有的知识技能 的传授,以及父亲的精神风范的延续。幼年时 期的经历,对后来魏正乾先生有志于文化事业, 有着深远的影响。青年时期的魏正乾先生心如 其愿的考上了师范大学,也做了一名文化的传 播者,延续着父亲的使命。
妻子一字不识,可他视为终生良师
一九五八年,魏正乾满怀“书生意气”和 “挥斥方遒”之愿,前往一所完全中学报到, 从而开启了社会人生之路。“蓝蓝的天上白云 飘”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上面提出要 “赶英超美”和“解放全人类”,你只要跟 着“一二一,齐步走”就行。那时,魏正乾经 常面对白云舒卷的蓝天,放飞遐想,色勒着未 来的七彩生活。他的热情像火一样燃烧,他创 作的智慧之花也在一朵朵绽放。先是歌颂英烈 狱中斗争题材的《血染山河》剧本问世并随之 演出。随后是以节约闹革命为主题的《革命炉》 在学校上演。由于剧情内容取材于校园“两灶” (教师灶、学生灶)改炉节煤的现实生活,因 而师生们格外关注,反应强烈。再次是所移植 的线戏《一百分不算满分》,一度成为学校教 学改革的保留剧目,每逢际交流活动,或上级 来校视察,该剧定当粉墨登场,以扬校风。后 来被作为西北汇演的主打剧目。
魏老的妻子是个地地道道本本分分的农村 妇女,没有文化,仅可认得自己的名姓而已。 在农闲时,魏老也把爱人接进县城,在校小住 数日,她是个永远热爱黄土地,永远手中闲不 住女红,永远作派传统的典型的东方女性。他 们共同生活已五十多年,可她一直没有直呼过 魏老的名字。人们说她“封建”,她只是笑笑。 他们的相处相融,真可谓超过了“心有灵犀一 点通”的境界。在学校排戏或者演出,她只是 手中纳着鞋底或拧着穗子,一个人站得远远地 看着,凝视着。这时,只有魏老才会明白,世 界上有一个寡言少语性格缠绵的女人,对她的 丈夫爱的元素有多少当量,爱的程度有多么深 沉!文革中的魏正乾曾多被“专政”几近一年 又被“平反”放回家中的那个晚上,她几乎是 以泪洗面的悲喜之情,欢呼着自己的丈夫平安 归来。后来,魏正乾又被组织分配文化馆开展 群众文化活动。
正如一首歌谣所唱的那样:“战士骑马走天下,党叫干啥就干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魏正乾喜欢的天使事业。对于文学创作之梦, 他不能也不敢“吃官饭放私骆驼”阳奉阴违, 牟己之私。即使“业余”心情荡漾,也只是顺手随笔,偶尔为之。
有次回家,魏老把这种彷徨的心情告诉了妻。妻正倚着门,手摇着“拨股”在拧着她的麻绳。约摸过了半根烟功夫,她突然停下手中的营生问:“你知道这叫啥?”魏老心不在焉地答着:“拨股么。”她扑哧一笑:“总算饭还没有把你吃实实,拨投都能把几根麻拧成一股绳,你咋就不能把文化任务和文学写作拧在一起?世上的事都一理,至于咋个“拧”法, 就看你的手法……”妻的拨股“拧绳”说道, 让魏老直如醍醐灌面。
妻子并不懂得文艺学的发源、原理和五花八门自命不凡的学派,可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生活的深透理解,却常常使得这些高深的理论显得苍白无力。记得有次妻正在缝制一件衣服,说着说着竟把剪裁和文章结构联系在了一起。“你们写文章讲究个取舍,我想,这和缝衣服是一个道理。一件得体的衣服,就是剪裁掉一切多余的冗料。”妻的话使魏老目瞪口呆,直如石破天惊,震人肺腑。一个天天握着锄头摸着针头线脑的农家妇女,对写文章的事情竟悟得如此深刻透彻又说得浅显明白,这实在不得让人感佩与震撼。大作家契诃夫曾有一段论写作的名言,他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只是删节写得不好的技巧。”比对这段话,一是删节,一为剪裁,虽然事体各异,但却同样添彩深刻。
就是因为这种种原因,魏老在晚年提起自己的妻子,总是说:“她才是我最老的老师, 是生活共同哺育了我们。”
对于子女,他言传身教,以行率先
面对我的采访,魏正乾老馆长向我深情地说,他最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大女儿本来可以根据当时的政策随父母单位进行就业, 当时社会就流传着:“要想谄(合阳方言,舒服的意思),进三馆。”面对这个当时相对轻松的工作,人事部门已经发来了安置文件,“接还是不接?”让魏正乾很是大伤脑筋,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服务群众文化事业,他让女儿到私企自谋职业。面对他这个狠心、不尽人情的决定,大女儿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最终在一家企业中做了技术骨干,成就了新的人生。二女儿学业突出,本来可以更好地上高中、读大学。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让二女儿报考了医药专业的中专学校, 当时许多同事和女儿的任课老师都表示不理解,但清廉的他,为了一家人生活得更好,只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生活大舞台,戏剧如人生。每个人都以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几乎不知人生的戏剧之中。岁月随缘,魏正乾在县文化馆工作和生活了28 个春秋,跑过龙套,当过配角,也挑过大梁。他以“自任发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为座右铭,面对全县51 万父老乡亲,“鞠躬尽瘁,不辱使命”,一头扎进群众文化工作之中,殚精竭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千方百计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他对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的贡献是一座丰碑,在晚年用60 万字的巨著完成了生命的讴歌,用文学点亮了生命的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