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派潭镇志》编委会 图/巫国明
派潭境内经过迁徙苦难的定居者,丝毫没有放弃与农耕经济形影相随的“耕读传家”传统。明代,派潭境内有村民子弟“金榜题名”。刘家村人翁世用,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中子卯科举人,连捷进士,曾任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高埔村人张大中,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科举文学,后以进士授官太仓州训导,后提推判。张大中还以诗才闻名乡邑,留下写古杨梅山水胜境的“杨梅八景诗”。同是高埔村人的张隆升,也在明代考取功名,留有诗趣浓郁的诗作。
作为唐代岭南大儒张九龄后人移居的张氏高埔,在清代产生了一批秀才,名录有记载的有十数名,其中有任书院掌教、教谕,多从事文化事业。高埔村的村居建筑,专门辟有为宗族子弟教学的书室。书室相当于宗族普及性公学,还有私塾性质的教学。另外,文人间经常举办相互交流、吟诗唱和活动,专此建有场室。如高埔村人清茂才张善元留有《藜光阁》诗,其中“案有藏书供玩读,座无俗客揽胸襟”句子,描述的就是文人读书、交流场景。
镇内不少宗族村落,开居建村时,也同时建家塾、书屋等教学场室,有的村是有条件后补建。还有宗族子民发家后,反哺捐建学堂。围园村连塘迳的罗华堂(1459—1539),幼贫,发迹后于明正德年间(1506)在村中捐建“华堂书房”,并买下几十亩公偿田供书房费用,免费供本村儿童读书达400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转为公助办学才停办。湴汾村现存建于清代占地面积420平方米的大书房,是由村民蓝升汉和儿子蓝国惠做生意富有后,为村中学童读书兴建。邓路吓村叶迳贝的叶荫祖(1820—1898),字茹芳,清武举人,曾任千总,退役回乡后,为村中学童建有现存占地面积1269.2平方米的“茹芳家塾”。清雍正三年(1725)开居的大埔村,在现存占地600平方米的传统民居中,曾设有育英山房和安澜家塾2处教学场室。育英山房的楹联“育养青年,英培学士”,成为祖训留传,延续为目前村中的“育英小学”。佳松岭村,读书、习武传统自清代至今传续,现存3处私塾建筑:盐坑私塾,云芝家塾和香厦书房。东洞村现存建于清代的朱屋书房,占地面积274.1平方米,建筑工艺精湛,成为增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民俗则是习俗化、固定化地将传统文化留记于行为上、心理中,同时又节日性、典仪性,及庄严性与娱乐性地展示的人文内容。这一方面,在派潭境内表现出项目的多样,形态的完备,内容的厚实,演绎的生动。由民间较多开展的传统舞狮分支成独具特色的舞貔貅,同时又赋予了客家人的传说释义及理想寄寓,以求开运、辟邪、挡煞、镇宅、旺财、化太岁、促姻缘等。舞春牛,源于并深植于农耕社会,与派潭农耕经济的契合而传承,既是民俗节日的需要,更是农家人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心灵需求。流传于派潭较多客家宗族的吊喜灯,借“点灯”谐音“添丁”而寄寓“人丁兴旺”的祈愿,在宗祠和家庭同时挂上喜灯,加上全宗族的共同庆贺、欢宴,将一个家庭的内部小事上升为宗族大事。“龙抬头”传统节日在部分村庄与增城本地“做景”习俗融合,每年举办活动。
客家山歌的持续传唱,使派潭有了“山歌之乡”美称。其音乐上对中原古音韵的留存,其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文句表达对《诗经》《汉乐府》文学传统的保留,是从华夏文学、音乐源头处流淌、承续而来。音乐上又与广府音乐融合,增强了适应性、鲜活性及传播力度,其中的“过山拉”又是结合本地生活场景新创的一种山歌调,并获入选登记为“广州市原生态客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派潭客家山歌表现为传承、融合、创新的文化范式。
在派潭有多种传统美食,也融入了传统民俗文化内涵于其中。比如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打米橙饼,既是为春节助兴,所做成的米橙饼又成为传统性的多种场合的迎送礼品,加工用的饼印模具、花纹图案包含着艺术喜庆追求,米橙饼食材用料采用的干燥法,显示对食品的保存智慧。包括派潭在内的增城地区客家人饲养、食用“年鹅”的传统习俗,蕴含其中的民俗文化至少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在饲养过程讲究应和节令时序并总结有配套的农谚来指导,二是专为春节喜庆、宴席丰盛有目的地准备食材。
民族精神是人文本质、深层核心的文化内涵,这项传承在派潭民众身上有多种表现。一方面是对民族英雄人物的崇仰,如在七境村建有供奉文天祥等“宋末三杰”的“三忠庙”。该庙在1939年7月日军进犯派潭时被放火烧毁,据说为的就是摧毁抗日军民的民族心理及战斗意志。另一方面是先求自保,一旦受欺侮便奋起反抗。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后,8月至9月间,日本军队还远在北方,小迳村青年就自发组织成立人数达100多人的抗日自卫中队。1939年5月在派潭境内的抗日“东洞之战”,包括当地民众武装和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协助国军打击日寇,并取得毙伤日军300余人的胜利。1944年6月,在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发动下,多个村庄的群众武装统一成立梅都自卫大队,组成了更为集中、更有战斗力的队伍。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经过调查、统计,并将符合条件的村庄登记为革命老区村庄名录,派潭境内有18个村庄纳入名录。革命老区村庄名录的背后,是这些村庄的群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作出过贡献,付出了牺牲。增城县人民政府在1950年、1957年和1979年三次对县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军人和革命工作人员牺牲情况进行普查,登记在册并载于《增城县志》的派潭籍烈士英名表,限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英烈名单超过50人,最早的是1944年7月牺牲于抗日战争的东纵队员。
(文章选自《派潭镇志》,羊城晚报出版社202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