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军强
连续几个周末都下乡扶贫,我快一个月没有回老家看望老妈了,唯有每天打电话问安。按往年的惯例,老妈只有在冬天才愿意离开农村的家,到我们几个在城里的儿女家里来过冬。
立冬的那天早晨,我刚准备去上班,随着敲门声打开了门,白发苍苍的老妈竟然笑眯眯地站在门外。
“呀,妈,这么早?你怎么来的?不是说好我下午回去接你吗?”我一下子惊讶地喊了起来。
老妈边进门边说:“接啥呀,我知道你们最近很忙,不想打扰你让你分心。班车就从咱家门前过,很方便的,我现在还精神着能跑动,就坐上来了。你们不用担心。”
还没坐稳,老妈就急忙掏手提袋中的东西。
“我知道你爱吃柿子馍,今年到现在还没有吃呢。家里的柿子都软了,今早上我就早早起来烙了些,趁现在还热着,你们赶紧吃点上班去。”
不由分说,老妈就把两张黄灿灿热热的柿子馍分别塞在了我和妻子的手里。尽管我们刚吃过饭,但我还是赶紧接过来美美地咬了一口。
“妈,这馍真甜真香,就是我一直想吃的味道……”说这话时我转过了身已是泪流满面,几乎是就着咸咸的泪水咽下了甜甜的馍。因为冬日里这一口甘之如饴的柿子馍,从味蕾一直甜到我的心间,温暖了我的身心。这其中,不仅有对老妈伟大母爱的感恩,还有我童年的幸福回忆,想起那些年虽是粗茶淡饭,但却时刻充满着真挚亲情的农家味道。
说实话,有些事物之所以珍贵,并不是它值多少钱,而是它载满了美好与回忆,传递着温暖与幸福,就像我最爱吃的这柿子馍。可能是妈妈烙的柿子馍好吃的缘故,打记事起我就特别喜欢吃。
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家所住的地方是条大沟,两边的崖畔上全是大大小小的柿子树,树形优美,枝繁叶茂,冠覆如盖,是我儿时同小伙伴们最喜欢爬上爬下玩的树。每年五、六月份柿子树开花的时候,碧绿的树叶陪衬着黄白色的小花香香的开着,小蜜蜂在树间欢快地飞来飞去忙着采蜜,在嗡嗡的声音中,人们远远地就能闻见淡淡的花香。当九、十月份柿子成熟的时节,又叶红似枫,果实似火,红彤彤的火儿罐、黄澄澄的牛心、金灿灿的尖顶柿,圆的方的扁的,大大小小各种形状、品种的柿子挂满了枝头,看上去就像一个个造型精美的小灯笼。尤其是在初冬,当只有橘红的柿果缀满枝头时,就会成了万物萧瑟的冬日里生机无限的靓丽风景。因为柿树寿命长,可以存活100多年,柿子味甘性寒,有健脾润肠、清热止渴等功效,所以,在人们的眼中,它不仅是甘甜的长寿水果,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粮。
小时候我家里穷,由于人口多劳力少粮食常常不够吃,柿子、萝卜、红薯、白菜等这些杂物都是关键时候我们的救命食品。每年在粮食短缺的冬季,妈妈就会用已经大量储存起来糖化了的柿子变着法为我们充饥,比如压成柿饼吃、炒熟豆类等杂粮磨成粉拌着吃、用玉米面、面粉搅拌蒸着或烙成饼子吃等,在那么多的吃法中,我总感觉烙的柿子馍是最好吃的。
每年老妈烙柿子馍时,只要我在家就会帮着做,程序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掌握好技巧与火候,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爱心。先是精心挑拣好软柿子,然后一个个的剥皮取肉去核,放入盆中捣成泥糊状,加入面粉后搅拌均匀,直到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此后切成适当大小的面疙瘩,用手揉圆按扁即可。烙饼时,在锅底放适量的油,小火加热,将做好的面饼放入,再小火烧至两面金黄为止,这样看起来外面酥酥的,脆脆的,而吃起来里面软软的,像油糕一样香甜可口。
这些年,我每次出差到外地,若是看到有关柿子的食物,总能在瞬间回味到妈妈的柿子馍味道,对故乡对亲情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其实,同类的柿子饼,我只有在西安的回民街发现过吃过,它色泽金黄,黄桂芳香,口感绵软香甜。据说这还有个传说,相传300多年前,李自成西安称王后,当地老百姓用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很受称赞。后来,为了纪念李自成及义军,每年柿子熟了,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黄桂柿子饼。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产柿最多的国家,柿子品种繁多,约有300多种。基于柿树对土质选择不严,无论山地、平原、河滩还是肥地、瘠地等均能种植。因此,发展柿子生产,对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地面覆盖率,改善气候与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但在下乡扶贫中,我却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些乡村一方面大规模的发展种植柿子,另一方面却有许多零散的柿子树成熟后无人采摘,果实腐烂在树上,看着真让人心疼。毕竟,每一颗柿果都来之不易呀。想起我多次在西安排队买黄桂柿子饼的场景,也想起我曾经为了吃柿子馍在许多城镇大街小巷的搜寻无果,透析现代人对美味佳肴的追求,看到红枣糕、南瓜饼、鸡蛋糕、果蔬粑等土特产风味小吃门店都是比比皆是,生意兴隆,我们何不也充分地利用好资源,在自己的城镇开一个柿子饼店呢?既然它是长寿果,我们为何不借此让福寿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呢?
“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历代文人墨客对柿子也有诸多的赞美。既然柿子独具魅力,相信能在大都市火的风味小吃柿子面饼,在小城镇也一样会火火的。如果可能,我就想开家柿子面饼店,让农家的美味大饱吃客们的口福,更让人们事事(柿柿)如意,万事(柿)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