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李世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99年以来一直从事豆科植物分类学、红木的精准鉴定研究,发表36篇学术论文(核心期刊论文16篇,SCI期刊论文17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科学基金(IFS) 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
涂铁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做访问学者,现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全球范围内采集豆科植物;广义羊蹄甲属研究;豆目基因组进化;种子寄生豆象与豆科植物的协同进化。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罗世孝: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标本馆馆长、华南植物鉴定中心主任、植物科学中心副主任、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院长。长期从事植物与传粉昆虫协同进化和传粉昆虫多样性等研究,构建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监测网络,发现了两类全新的植物与传粉昆虫共生系统,挑战“原始被子植物只具有‘泛化传粉系统’的传统观点”,改变了我们对早期被子植物与传粉昆虫演化历史的认识。
南岭处于北纬23°37′至27°14′之间,东西绵延约7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位于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西与湖南之间,山体呈东西走向,由东到西分别称为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更是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南岭同纬度带上从西到东的典型区域有美洲的墨西哥荒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亚洲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和南亚西北部的塔尔沙漠,都属于沙漠和荒漠,南岭是同纬度上唯一的“绿洲”和物种“博物馆”。南岭作为地质、生态与人文的“多重宝库”,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南岭的南北差异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化使南岭气候环境类型多样性高,气候资源丰富使得这里植物生长茂盛,天然植被表现出南北交错和垂直分布的现象,成为一个庞大的自然植物库,其中不少孑遗植物更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活化石”。自创始人陈焕镛院士开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几代分类学家都极为重视南岭植物区系的研究。近年来,新物种和珍稀物种不断被发现和报道,说明我们对南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了解还是有限的。
2011年出版的《南岭植物名录》收录了南岭地区维管植物6205种及种下类群,其中种子植物5687种及种下类群。基于前期工作,我们重新依据各大标本馆馆藏标本数据,经各类群专家审核,整理收录南岭地区种子植物208科1463属5566种及种下类群。鉴于南岭地区苔藓类和蕨类植物在标本采集和分类群考证等方面尚需类群专家进行专业性整理,本书暂未收录上述类群。
清查南岭种子植物“家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和广东省林业局多年来持续支持南岭植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培养了相关专家。得益于前期积累,分类学专家同大数据信息专家合作整理了国内外31个重要标本馆的数字化标本记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了本名录的编写。
本名录编制前后分别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广东省林业局、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等单位大力支持,一并致谢。
我们对如下提供了宝贵意见的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蔡杰、陈婷婷、邓敏、段婷婷、葛学军、郭丽秀、黄向旭、侯晨、侯学良、胡瑾、江国彬、李波、李家美、李琳、刘青、刘念、刘艳春、刘义飞、马政旭、马仲辉、马志尧、牟凤娟、任琛、童毅华、王龙、王瑞江、王伟、夏念和、向春雷、谢佩吾、谢磊、谢智、徐源、颜海飞、杨世雄、杨永、姚纲、余慧、于胜祥、赵雪利、张凯、张寿洲、张树仁、曾佑派。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华南植物迁地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课题:华南植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建设2022B1111230001-5)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广东省植物多样性全域调查与评估”(课题:广东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建设2023B0303050001-4)的支持。
标本馆馆藏标本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鉴定的问题,本名录编制过程中已将一些明显的错误进行更正,由于涉及类群太多,尚有少许错误鉴定没有来得及请各类群专家核准,仅录此备考。星号表示引种栽培或外来逸生。异名仅引证标本或重要文献中出现的名称。本书的出版可为南岭的相关规划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亦可为从事与植物相关工作的人士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