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向阳
东引运河是东莞市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全靠人工开凿的一宗水利工程,是广东省最长的运河。东引运河于1970年建成,自东—北—西三向呈“C”字形环绕全市,汇水面积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以原有的东莞运河和沙田引淡渠为基础,上延下伸连接而成,在峡口处连接寒溪水,于仁和水上游横沥镇、石排镇地段开凿人工河抵企石镇与旧石马河连接,沿河经15个镇街,最后在独墩汇入茅洲河,全长102公里。
一、东莞水利环境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东侧,北濒东江,西临狮子洋。地处南亚热带,雨量充沛,夏秋两季常受台风暴潮侵袭,是广东省水患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严重威胁东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生存和发展,东莞人民长期与水旱灾害进行不懈斗争。早在北宋元祐三年,东莞县令李岩倡筑东江堤,捍卫93乡,护田98000余亩。
据《东莞水利志》记载:石龙前面有一条洲叫黄家山,1947年东莞大水灾,黄家山有一两千人无家可归,导致很多青少年被迫成为“别人的儿子”,以求生存。1948年6月17日,东江大水灾,东莞福隆围崩溃,附近96乡被淹,溺死四五百人,全县30多万灾民流离失所,境况惨不忍睹。
新中国成立前夕,东莞的防洪堤围护卫土地约30万亩,防涝工程受益面积2.1万亩。因当时修筑的土质堤围低矮单薄,防御洪涝能力低,水旱灾害难以根治。即使东莞历代人相继奋斗,土地依然受“洪、涝、旱、咸、潮”五患侵袭。莞城镇多灾多难,一下暴雨洪水齐胸,不少灾民妻离子散,死于洪魔之中。农业生产收成较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莞每年遭受水患灾害侵袭,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东江河、黄沙河、寒溪河随意肆虐,一场暴雨白茫茫,水淹田庄,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中寒溪河流域灾情最为严重,两岸居民“水中做饭,马路行船,粮食浸水,房屋倒塌,皆是常有之事。”
据史料记载:1953年东江河大水灾,全县淹浸田地21万亩,倒塌房屋3704间,受灾人口12.4万人,死亡12人。广九铁路石龙段被洪水冲断一条铁轨,以致广九铁路七天没有通车,造成国际性影响。东江河沿岸一片汪洋,淹没农田20万亩,倒塌房屋1200多间。
1955年前,每当东莞石龙站(北站)洪水位达到5米左右时,全县大多数堤围漫顶、溃决,受洪水威胁面积43万亩,埔田片易涝面积23万亩,沿海片受咸潮威胁面积2.1万亩,早造常常不能依时开耕,夏秋两季常受台风海潮袭击……全县受水旱灾害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118万亩的四分之一。
1953年、1955年、1957年、1959年这4年,东莞曾发生最严重的水灾,受到“水、旱、咸、涝、潮”5种自然灾害侵袭,全县95万亩农田,其中受旱20万亩,受涝30万亩,内涝积水15万亩,田野上白茫茫一片,洪水吞没农作物,农业生产损失惨重。
二、东引运河建设过程
为了解决全县水利问题,消除洪涝之患,保卫东莞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共东莞县委、县政府在1957年冬开挖东莞运河,实施修筑东莞大围水利工程。
1957年11月,东莞大围水利工程指挥部成立,任务是开挖东莞运河,新筑东莞大围,全面治理寒溪涝区,打响开天辟地的治水攻坚战。数万名民工云集运河水利工地,吹响水利建设冲锋号。由于当时水利工具落后,没有挖掘机、推土机、运输汽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民工们靠手锄肩挑把泥土从河床搬到两岸。近20公里长的河道人山人海,犹如蚂蚁搬家,民工们一挑一挑地把泥土搬到河岸。民工们劳动热情高涨,战雨天,赶晴天,快马奋蹄再加鞭,苦干加巧干,两天任务一天干完,争分夺秒搞好水利工程建设,争取早日治理水患。工地上红旗飘展,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头顶风霜烈日,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战天光,肩挑车运推泥土,在平地挖出一条蜿蜒20公里的人工运河,使东莞人民早日消除水患,万民安居乐业。
经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战半年时间,1958年5月1日,东莞大围建成,东莞运河通水。数万民工用创造幸福生活的双手,使莞城镇5万多居民,全县12万亩埔田减轻水患。东莞运河以莞城段为中心,北起东城街道峡口社区,南穿莞城街道,终于南城街道石鼓水闸,连接东江南支流厚街水道,全长19.5公里,底宽20米,成为寒溪河流域重要的排涝通道,充分发挥排涝灌溉功能。
1970年1月,东江引水运河(简称“东引运河”)动工,以东莞运河及沙田引淡渠为基础,通过人工开挖河道,将上游小海河、仁和水、寒溪河,下游银河等天然河道,上伸下延,连接而成东引运河。东引运河出动民工最多时30万人,累计完成土方作业394万立方米,砂石方作业12万立方米。东引运河在当年10月建成通水,每年可引淡水6亿立方米,有效解决沙田、虎门和长安三镇引淡驱咸问题,沿河灌溉面积16.95万亩。
东引运河全通于1970年,是东莞水利建设史上用人工开凿的规模最大、最宏伟的骨干水利工程,是东莞人民自力更生开创的水利壮举。其后30年又经过数次扩河,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水利设施逐步完善,防洪排涝驱咸灌溉能力不断增强。在东引运河历次扩河建设中,数十万民工声威大震,突击队员冲锋陷阵,民工们不惧狂风巨浪,不怕烈日如火,创建良好水利环境,为人民营造安乐祥和的生活。
东引运河主干河道上临东江,起源于东江左岸东莞市桥头镇建塘口,下至沙田镇茅洲河,终于茅洲河右岸的东莞市长安镇独墩水闸,自东北向西南呈“C”字形环抱半个东莞市,沿河流经桥头、企石、石排、横沥、东坑、寮步、茶山、东城、莞城、南城、厚街、沙田、虎门、长安14个镇街,沟通东江河、石马河、仁和水、寒溪河、黄沙河、石鼓河、银河、广济河、大陂河(濂泉河)、大沙河等河流水系,全长102公里,与东江河、石马河构成东莞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东引运河流域面积1210.3平方公里,涉及3个街道、15个镇和1个园区,涵盖中心城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滨海湾新区三大核心片区,是全省最长的一条人工河。全河有17座水闸,1座泵站,集雨面积1200平方公里,环抱大半个东莞。它宛如一道彩虹,又似一条晶莹碧透的项链。一河两岸美丽如画,彩蝶飞舞,百鸟争鸣,翠柳舞婆娑,构成一幅丰收胜景,为东莞大地增添光彩。
东引运河,是东莞30万军民用辛勤劳动的双手开拓,保护着东莞这艘满载着丰收和欢乐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它为东莞大地赋予无限幸福和恩泽,兴利除害,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巨大贡献。
三、东引运河建设成效
东引运河灌溉农田20多万亩,捍卫土地18万亩,对保证下游灌溉、排涝、引淡驱咸及城镇供水发挥巨大效益。运河沿岸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幅度缓解,水乡咸田地区水稻由单季稻改为双季稻,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东引运河水畅航通,兼得东莞航运之利,对沿河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东引运河抵御自然灾害侵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东引运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东引运河为东莞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当台风暴雨侵袭东莞,东引运河启动千钧闸门,斩断一个个肆虐的“狂魔”,使千家万户消除洪涝困惑。当污水横流,咸潮上涌之时,东引运河引淡驱咸,排出污水,优化居民的宜居环境和美丽城市环境,创造人类新生活。
20世纪60—70年代,东引运河水质清澈,鱼翔浅底,鸥飞鹤舞,环境亮丽。东引运河莞城段成为东莞城市中心、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承载历史文化精粹,汇集商贸繁荣昌盛,形成兴旺的运河商圈。20公里东莞运河流光溢彩,两岸高楼大厦倒影河中,南风泛起一层层晚霞倒影的金波。穿梭往返的船艇划破河面的倒影,满载货物驶向远方。三五成群的青少年在运河中洗澡游泳玩得水花四溅,嬉笑之声响彻运河上空。工人们下班后成群结队来到运河畅游,他们游得轻松舒畅,好像要让运河之水洗却身上所有的疲劳,鼓足移山倒海的干劲,下决心把工业生产搞上去。东引运河成为莞城的天然泳场。
在东莞未普及自来水的年代,东引运河两岸居民到运河挑水饮用。20世纪60年代,运河之水清澈见底,可淘米洗菜,煮饭煲茶。70年代,引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推进和工商业发展及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运河,水质逐渐变劣。90年代,河水变黑发臭,鱼虾绝迹,臭味熏天,行人掩鼻而过,居住环境变劣,临河两岸居民纷纷搬离居室。
四、东引运河经历四次大规模扩建和整治
1959年5月东莞运河通水,1970年1月东引运河工程动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变化,东引运河经历四次大规模扩建和整治。
第一次。1975年,东引运河进行第一次较大规模局部扩建,将东城峡口水闸至南城石鼓水闸段21公里河道底部从20米扩宽到35米,保障水畅航通。
第二次。1991年,东引运河进行第二次较大规模局部扩建,将南城石鼓水闸到厚街双岗银河口段13.2公里河道底部从20米扩宽到30米。20世纪80—90年代陆续对东引运河进行抛石护岸、岸线绿化等工程建设。1997年6月23日,东引运河莞城河段两岸改造工程竣工,该河段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减轻河水污染,实现堤固河畅。
第三次。1998年,东引运河进行第三次较大规模局部扩建,将东城黄沙河口至东城峡口水闸段3.5公里河道扩宽至75—120米。2000年8月开始对东引运河进行综合整治。2002年8月14日,市政府要求沿河18个镇区对各种污染源进行全面清理。2003年12月,东引运河整治主要工程项目及配套项目完成。2005年7月,市委、市政府投资4.5亿元,全面整治总长285公里的主要内河涌,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最大限度消除水体“黑臭”现象。2005年10月,开展东引运河综合整治,完成运河水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东莞市运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开展东引运河综合整治清淤、活源工作。2007年6—8月,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东引运河城区段整治方案技术讨论会,争取以最短时间解决运河中心段水质黑臭问题。2007年12月,东引运河综合整治清淤、活源工作全面启动,明确“截污、清淤、活源、治堤”总体原则,制订《东莞运河污水净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东莞运河城区段消除黑臭方案》。
第四次。2009年实施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B段(东城峡口社区至神山桥)工程,对17.78公里河道拓宽至120—150米,部分河段最宽处200米。同年12月,东引运河清淤示范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2010年11月12日,全市34项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35项截污主干管工程、35项污水管提升泵站及配套工程、21项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水管工程、4项污水治理工程全面竣工。
市政府先后投资44亿元,综合治理东引运河,开展“截污、治堤、清淤、活源”工程建设。5项应急工程,36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东引运河经综合治理,基本达到水清、岸绿、堤固、景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