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 漠
在瓮溪中学采访时,笔者最先被花园式校园深深吸引:到处是花草盛开,姹紫嫣红,曲槛回廊,清水荷塘里有鲤鱼嬉水游弋……而当留意到几幅镌刻在石墙上的教育口号时,才会猛然惊觉,这里是一所中学,而且是一所农村中学。
学校有两间荣誉陈列室,一间满墙挂着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种奖状、证书、奖杯,另一间的墙上张贴着学生参加各种赛事获得的荣誉证书。仔细看旁边的梯次递增图,分别用黑、红、蓝、绿四种颜色标示着该校每一年中专、中师、重高和单独招生的录取人数,从1988年到1997年,仅仅九年时间,瓮溪中学各类升学人数就增加了25倍。
古朴苍凉的历史
从思南县城出发到瓮溪镇,要翻越75公里的峻岭崇山、深沟幽谷,其间九曲十八折,路途崎岖不平,吉普之外的小车都难以顺利驶达;水路坐船逆乌江而行数小时,在与其毗邻的文家店镇下船,再走5公里即可抵达。
它是思南县最偏僻、辽远的一个镇,北靠文家店,东、南、西分别与石阡的龙塘、白沙、本庄接界,被群山拥围如“瓮”,有一条浅浅溪流穿山辟岭划“瓮”而过,故有“瓮溪”之名。名字无疑有相当古朴的诗意,并且同它的地理位置一样,颇显幽远意味,只是很多年间,它又用古朴、幽远的诗意,把一代代瓮溪人阻隔在“瓮”中,让一代代瓮溪人很难把眼睛望过“瓮”脊,望出“瓮”外的一片被灿烂云霞映衬着的绚丽风景。
据考,辛亥革命后,该地始设私塾,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瓮溪小学,风雨飘摇半个世纪,至1978年撤小学、设中学,方有“思南县瓮溪初级中学”的正式命名。
私塾、小学和中学的前10年,都为瓮溪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为本地培养了大批人才。此时的中学虽遗留着浓郁的古刹韵味,却丝毫无法让人进行诗意联想。6栋作为“教室”的破败庙宇,随时有坍倒的可能;庙宇中间围有一圈约20平方米的黄土地,坑洼不平,杂草丛生,北风吹过,四面传来吱嘎声;细雨横飘,“教室”一时如同迷雾中的旷野。
1988年,考入中专、中师、重高的学生仅3人。作为最有资格代表瓮溪教育现状、瓮溪前景及未来的瓮溪中学,它成立前10年的历史,可谓古朴、苍凉和幽远。
众心齐挽天河
为改变学校面貌,提高教学质量,重写学校的声誉和影响,1988年,作为思南县首批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瓮溪中学聘任了年仅27岁的年轻校长——敖海龙。
19岁走出大学校门,敖海龙在文家店中学的讲台上教授了8年的语文和政治。8年间,区、县组织的每一次语文或政治统考,几乎都有他的学生名列前茅;一年一度的升学考试,榜上有名的学生也多是由他执教的。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不是不辞辛劳地进行家访,就是全身心辅导学生功课。
1988年,瓮溪中学实行校长招聘。敖海龙满怀斗志地走进墙壁处处是霉斑的校长办公室,选择了证明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接下去的事实让瓮溪中学、瓮溪人民相信,他确实是一个合格、称职甚至优秀的中学校长。1989年,该校有15名学生被中专、中师和重高录取,是上年被同类学校录取人数的5倍;1990年,中考再创纪录,达28人;1991年,中专、中师、重高录取29人;1992年,保持29人;1993年,再上台阶,中专、中师、重高录取41人;1994年、1995年、1996年,分别达56人、59人、55人。自1990年起,被中专、中师、重高录取的学生人数稳占思南县前茅。
与此同时,瓮溪中学的校园面貌在不知不觉间换了新颜。短短几年,学校就用教师贡献的大半或全部补课费及其他福利,加上全体师生积极投工投劳,新建或改建了七栋师生宿舍、两间厕所、一间演出室、一个灯光球场,维修、添置400余套课桌,修筑了一个运动场、一个喷水池、一个花园和几条水泥跑道等。这使得瓮溪中学早在1994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园式中学。
敖海龙知道,无论历史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教学质量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是一所中学“好”或“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就职校长之初,他就在教导处主任符佐阶和副主任邹习康、胡茂书及总务主任张著明等一届校领导班子的紧密配合下,制定了一系列兴校兴教措施并切实执行。在忙于处理学校行政事务之余,他始终不放松业务学习,不仅兼任毕业班教学工作,还几乎年年要当一个差班的班主任。
1993年中考,敖海龙任课的一个班,共有36人上线中专、中师和重高,是邻近几所中学升学人数的总和;1994年,他任教三个班的政治和担任某班班主任,该班有48人上线中专、中师和重高,占本校中考上线人数的大半。
在他的影响下,学校涌现了一大批骨干、优秀任课教师。1993—1994年,除化学在全县的27所中学名列第三,学生各科人均成绩均列榜首,他校无可匹敌。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联赛、奥林匹克英语赛、“祖冲之杯”数学联赛,3人获全国奖、13人获贵州赛区奖、18人获铜仁赛区奖;贵州赛区仅设10名一等奖的数学、化学全国联赛,瓮溪中学有5名学生获此殊荣。1997年初中升学考试,全县物理达90分以上者仅11人,瓮溪中学独占5名。
即便换一种证明生命的方式,敖海龙同样得心应手。
重建校园伊始,为了不给学生增添一分一厘的经济负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号召,不仅贡献出全部补课费,还以身作则、事必躬亲,走出校长办公室,搁下“校长”的身份,同师生们一起搬沙扛石、挑砖运瓦。1997年,瓮溪中学的教师宿舍多半仍是低矮的平房,不足与学生宿舍相媲,但竟然没有一位教师向他表达不满,为此,他不胜感激、心怀感动。
“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烦郁清九区。”这亦是对众志成城的一种诠释。
走在前列的素质教育
在一所紧抓教学质量的农村中学,30%的升学率已是一个极数,剩下的大部分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还得回到农村。按照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群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直到走出校门前都还在死啃着书本,而以后无论是回乡务农还是外出打工,多半无法自食其力。
鉴于此,从1993年起,瓮溪中学开始大胆进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先后多次举办“苦学本领、回报山乡”演讲会,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号召其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爱亲友的“三爱”和立志学一门建设家乡的知识、立志振兴家乡经济、立志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三立”意识思想。学校专门成立农技知识领导小组,请来技术人员和一些专业户,在两段育秧与水稻种植、玉米烤烟肥球育苗、柑橘栽培、家畜家禽饲养四个科技小组里进行技术指导;另外,建立“3+1”农植班,为农村培养农科人才。1996年上半年,四个科技小组与附近农户签订承包土地70亩、饲养生猪60余头的合同;同年,又从“3+1”农植班抽出一名女生,送往贵阳服装设计学校学习,待其学成归来,正式成立服装设计裁剪班。
在思南县乃至整个铜仁地区的普通初级中学,瓮溪中学的“素质教育”一直走在前列。
截至1997年,瓮溪中学为素质教育投入资金近两万元,先后建立了一个有140余人的鼓号队、一个20余人的军乐队、一个10余人的礼仪队等,并设置卡拉OK室、教学录像室、舞蹈基本功训练室,每位老师都因此少领了上千元的各种费用和补贴。
1997年初,贵州省举办素质教育示范型学校校长培训,铜仁地区仅有一位初级中学校长受邀参加,那就是瓮溪中学校长敖海龙。
稻花扑鼻香
1994年,首批双优文明学校表彰现场会在瓮溪中学召开。
1989年至今,瓮溪中学以出色的素质教育和在思南县名列前茅的教学质量,先后被贵州电视台采访报道4次、《贵州日报》采访报道8次。短短几年间,瓮溪中学声名鹊起、远近闻名,前来报名入学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三四百人逐渐增加到如今的近千人,生源由原来的本镇逐渐扩展到其他乡镇,甚至省内遵义地区的凤岗、湄潭等周边地县。
升学人数、升学率的竞争是普通中学常见的,竞争的输赢将对生源产生决定性影响。有的学校不惜降低收费标准,以挖走别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来提高升学率。敖海龙和瓮溪中学对此类不讲道义的行为十分不耻,每一年考取中专、中师、重高及被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多是他们从初一年级苦心培养而来,这一点让他倍感自豪。
同时,素质教育结出了丰硕成果。由学生组成的文艺演出队先后到石阡白沙、龙塘及本县三道水等乡镇中学进行演出,受到普遍好评,一些不能升学的学生因此拥有一技之长;坚持不懈的农技培训也为回乡务农的学生扫除后顾之忧,很多学生家长在孩子中考落榜之后,纷纷来校反映,学校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了田园能手。
1996年,瓮溪中学的文娱代表队代表思南县出席地区中师中学生文艺汇演,表演节目《土家薅秧斗笠舞》荣获二等奖。
1997年,瓮溪中学以中考上线逾80人、录取78人的成绩,创下了该校历史上的又一个纪录,如此耀眼的成绩在全县、全区农村中学中绝无仅有。8月12日,瓮溪中学为此举行了隆重的“丰收庆典”。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这一刻,每一个瓮溪人都嗅到了扑鼻的稻花香,并由此看到属于瓮溪中学的灿烂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