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苏健诚
很庆幸,能遇到这样一本书,书如其名,一样的宁静,一样的安详,《千江有水千江月》。与其说这是一本书,倒不如把它看作一首诗,一曲小调。没有华丽的篇幅,也没有大段的渲染,它只用近乎纯粹的语言,缓慢而又坚定地叩动你。
对安详与和谐的向往或许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天性吧。相比于欧美人追求刺激的尖锐个性,我们所拥有的,是对这片大地谜一般的执着,是对安宁的感叹。对萧丽红笔下的人文,我始终怀着一种崇敬,也有几分向往。那是一个民风多么淳朴的社会啊!绕过小路只为了不让偷瓜的老伯难堪;大妗等每日聚来打牌,只是为了不让年迈在床的婆婆寂寞。长辈们言传身教,将这种人情美的观念灌入我们的心中。而这种美在许多小说中都有体现,如不幸被飞来的瓶子撞破头的老人,对着愧疚的年轻人说:“你差点砸到我了。”这反映了大多数人对这种美的向往,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带上人情的意味,一举一动都仿佛一种仪式,满含古典与唯美。
善之道,于其中处处被诠释。
书中那些似曾相识的民俗,将我内心深处对于古典文化的依恋与向往都挖掘出来。逢年过节捏汤圆、赠油饭、祈神还愿,甚至于最简
单的烧纸,亦能从其中窥见中华民族的心愿。最近我表姐大婚,夫妻二人恭敬地端茶水给长辈的情景触动了我,我仿佛从中看到一个民族
的缩影,一种对长者的敬重,那是一种对先人的追念。我也渐渐理解了先人创造的礼节,虽繁重,但让人难以忘怀,这或许就是它们存在
的意义,让人记住生命中的感动,并将一种民族的认同感深深镌刻在人们的骨髓之中。
恍惚中,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我的眼前勾勒——爷爷紧握着我的手,于纸上重重写下“人情”二字,刹那间所展露的传承意味令人动容;
奶奶牵着我到庙里祈神,我尚稚嫩的手紧握着三支香,对天、对地重重三叩,更是人们对逝者的交代,对生者的祝福。
我不由想到古人从小就在《诗》《书》等经典中受洗涤,中华民族的谦逊文雅、宽恕厚重便由此产生,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千载不变
地传承下来。那是一种在当代久已缺失的美好,一切都是纯粹的,没有对名利过度的追求,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与算计。人与人之间都
保持着最基本的信任,这该是陶渊明羡慕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吧!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合上书,抬起头,一切未变,但那种深入骨髓的悸动却提醒着我:曾有一种古典美在我脚
下这片大地上绽放,百年之后,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