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荣仁
一
终于有了一个空闲的星期日,憋闷了许久,确实很想出去走走了。去湘西南的大东山茶厂看看,是我和茶厂老板老廖很久以前的约定。
尽管天上下着小雨,也阻挡不了我踏入人间四月天的决心。早上八点多从邵阳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赶到茶厂,老廖已经烧好水准备泡茶,笑眯眯地等着我了。
认识老廖,缘于房子装修。老廖大名廖述峰,和夫人一起在市区经营一家门窗店。看到门窗质量好、老板服务热情,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后来发现我的选择是对的,安装好的门窗不仅给了我美好的享受,接下来的服务也让我非常满意。厂家定期到家里清洗不说,老廖每次还给我带来自家产的几包新鲜茶叶,这对喜欢喝茶的我来说,自然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我领略过西湖龙井的豆香馥郁,也深味过信阳毛尖的浓醇回甘;感受过凤凰单枞的独特“山韵”,也细品过福鼎白茶的鲜爽甘醇……而老廖家的茶入口细腻顺溜、温润甘滑,只一口,唇齿温暖、身心安适。
落座、寒暄,接着喝茶。老廖首先泡上一杯绿茶。这是一杯野生明前茶,看到绿叶在杯中缓缓舒展,我忍不住轻轻凑了上去,闻着释放出来的清香,赶紧又抿上一口,清新、自然,有春风扑面的气息,有绿植苏醒的味道。随后,他又泡上另一种茶,茶色和绿茶相差不大,但茶香释放得要慢一些,茶汤的味道要醇厚一些,茶味沁入味蕾的力道要温和一些。老廖告诉我,这是他们家的黄茶,制作过程和绿茶差不多。与绿茶相比,黄茶制法最关键的工序就是“焖黄”。“焖黄”的作用在于降低叶片中的叶绿素A,增加黄色的叶绿素,让氨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增加了茶汤的香甜,去掉了绿茶的刺激性,从而具有养胃、护胃、助消化的功效。
老廖的解析很是专业,他的调侃同样也很“专业”。他说:“深夜制茶累了的时候,不是想着睡觉,而是要喝上一杯自制黄茶。喝大东山黄茶,解渴解累解相思哦!”这家伙,不会是想在市区的夫人了吧,哈哈。
来不及品尝他家其他品种的茶,老廖就接待其他几拨客人去了。趁着这个空隙,我走出房间,在老廖外甥的陪同下,到户外走走。
二
雨后的田野,绿意盎然。行走在大东山山脚下的我们,仿佛移动在一片巨大绿叶的脉络上。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鲜红粉白的各色蔷薇在青砖黑瓦的民房间摇曳,在竹篱矮墙上烂漫。远处,一群白鹭正在刚刚翻耕过的农田上嬉戏追逐,与青山绿水一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画卷。
老廖的外甥小刘,走南闯北十来年,整个中国几乎走遍。现在还是回到家乡,跟舅舅学习做茶。他告诉我,舅舅廖述峰是外公廖美成最小的儿子,也是“东山禅语茶”的传承人。
提起大东山的茶,他滔滔不绝。大东山早就是宝庆府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山上野茶遍地。相传孙思邈在大东山时,将茶列为重要中草药,这在他的《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有记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同时教老百姓采茶、制茶、藏茶、入药,惠及当地百姓。当地人将此茶称为“药王茶”,当地百姓用“药王茶”治病,茶到病除,“药王茶”一时名声大振,被当地百姓奉为“神药”。大东山至今仍流传“茶叶上了街,药铺不要开”的俗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东山山顶上东山禅院的住持枞山大师改进茶叶制法,将“药王茶”定名为“东山禅语茶”。
小刘的老外公廖名寿,是当地有名的草药郎中,二十年代师从枞山大师,学习制作“东山禅语茶”,后又将草药和药茶制作技艺传授给他的大儿子廖美成。
廖述峰从小跟随父亲廖美成采茶制茶,在传承“东山禅语茶”技艺的基础上,辅以现代加工技艺,使“东山禅语茶”成为隆回乃至全省的名优茶品。他创办的大东山茶厂,有茶园300多亩,辐射茶园800余亩,年产干茶30余吨。拉动了就业,带动了经济,惠及了百姓。
聊到做茶,小刘认为是一件苦差事,利润低不说,关键是辛苦。春茶一开园,必须连轴转。五十多天,一刻不得歇。白天采摘,夜晚加工。夜晚,你得忍受炒茶间空气的闷热,忍受铁锅高温对头脸的炙烤,忍受铁锅把手掌烫出大小燎泡的疼痛,忍受翻炒动作简单重复的枯燥乏味,忍受一刻也不敢放松的紧张神经。当然,你还得忍受睡眠不足带来的极度疲倦,忍受漫漫长夜带来的烦躁与孤独。“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做呢?”我问道。“嗨,我舅说,不做,就对不起大东山这么好的山,这么好的茶,更对不起他祖父、父亲。”小刘说。难怪,老廖深夜发的朋友圈里,没有叫累喊苦,只有制茶品茶后的平静与满足。
三
天公也是作美,午饭过后,雨慢慢地停了下来。我心生好奇,想到山上走一走,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山水,竟滋养出让人如此割舍不了的好茶。老廖不顾疲惫带着我和几位客人直奔大东山而去。
大东山属雪峰山脉的中山地貌,最高海拔1200多米,境内森林茂盛,物种多样,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柏乐树等20余种珍稀树种,也有麂、锦鸡、穿山甲、五步蛇等20余种珍贵野生动物。
车在山上行走,仿佛是在云雾里穿行。云雾稀薄之处,隔窗远望,山势险峻,层峦叠嶂,仿佛走在天路之上。路两旁的杜鹃花盛开在青山绿林间,显得格外妖艳。只是时令已过,看不到传说中的大片樱花了。大东山是“樱花之山”,如果早点来,可以看到从山腰到山顶次第绽放的万亩野生樱花树。相传此山本无樱花,山顶药王庙建成之日,正值农历三月初三,一夜间万亩樱花盛开,似为天意。
半小时后,车抵达山顶的东山禅院。雾霭中的建筑灵气飘渺,佛光氤氲。东山禅院俗称“药王庙”,当地人称“大东山庵堂”。相传这里就是“药王”孙思邈得道成仙之处。“药王”孙思邈晚年来到大东山,在这里寻找珍稀药物,配制治病良方,为群众诊病施药。后坐化于栖身的溶洞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医,就在山顶修建了这座“药王庙”,即东山禅院。
走进禅院,发现联、诗、碑文保存完好。正殿大门一副对联:“东山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禅院从地起花开花落景常新真乃蓬莱仙境。”药王殿外一副对联:“药剂素有灵苦无奇方医俗物;王侯尚不仕独操仁术救人危。”禅院内墙上还有许多流传下来的藏头诗、回头诗。细细品来,趣味无穷。最独具匠心的是药王庙的正殿牌匾,一匾三名:正观为“药王宝刹”,左看为“霄灵绕瑞”,右视为“云霓在望”,各有深意。
出禅院,山脚下有个双江口峡谷,谷内有溶洞,水流四季。传说,这是当年孙思邈清洗药草的地方。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大东山茶之所以好,是因为生长在高山。山上环境好,林密草盛,空气湿润清新,且土壤呈酸性,适合茶树生长,叶芽鲜嫩多汁;加之山上早晚温差大,少有病虫害,不用施药,茶叶绿色有机。制茶过程采用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所以成品茶中保留了大量营养物质,口感更鲜醇、更甘爽。
大东山的灵秀,滋养了大东山的好茶。
四
下得山来,我决定体验一下亲手制茶的过程。
茶厂最后一批黄茶,大概有几十斤,经过“焖黄”后,正在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干燥。我学着老廖将揉捻好的茶叶轻轻放入干燥炉,反复翻滚,以蒸发掉多余的水分,但必须得掌握好火候,这样做出来的茶叶才会干燥香脆。老廖动作熟练,而我动作笨拙。制作完成后,泡上满满一杯自己刚刚做好的新茶,但觉香气四溢,沁入心脾。轻轻啜饮,暖意顿生。
离开时,老廖告诉我,他正在准备申办非遗茶工坊,成功后将是邵阳第一家非遗手工茶坊。到时,客人可沉浸式体验手工制茶的过程,让“东山禅语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看着老廖坚定的眼神,我若有所思,是什么样的情怀支撑着这份坚守呢?
遥望云雾中的大东山,回望逝去的岁月,一份淡泊,一份从容,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宁静的时光中,品味生命里的每一份惊喜与感动。一切顺其自然,禅茶自然生成。
在禅茶的沁润下,以一颗随缘的心,做一个安静的人,过平淡的生活,享平凡的幸福,禅心自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