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大利
几十年前,我参观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导游在讲述努尔哈赤生平时,似乎提到过袁崇焕这个名字,但那时只顾着看永陵和城,并没有过深的印象。
当年,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靠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起兵,历经30多年,统一了女真族,并称汗,建都于赫图阿拉城,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南下,一路攻下八座城池,直逼宁远城。当时明朝在宁远的守军将领便是袁崇焕,此时明朝守军不过一万人,但袁崇焕坚决要抗击到底,绝不投降。其后,宁远军民顽强战斗,并在宁远城上架起十一门红夷大炮,以猛烈的火力向努尔哈赤的军队射击,八旗官兵伤亡惨重,三天后便撤兵,在距沈阳仅40里的地方努尔哈赤因伤而死。据说是明军的红夷大炮无意间在努尔哈赤身边爆炸,他身受重伤身亡。而为了脸面,对外说是他得了毒疽,后葬于沈阳福陵,也叫东陵。而在《清史稿》中仅记载六个字,“上崩,入宫发丧。”
2009年7月,我到居住于广东东莞的女儿家,有机会来到位于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的袁崇焕纪念园内参观时,才初步认识了袁崇焕。纪念园也叫袁崇焕故园,当时占地面积4.8万多平方米,故园中间一块场地上矗立的袁崇焕左手握剑的石雕像,高大威武,很有气势,基台上刻有“擎天一柱”四个大字。纪念园主要分成故居、袁崇焕石雕像、袁督师祠、袁崇焕传记浮雕、衣冠冢、三界庙等景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在广西桂林考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当时努尔哈赤起兵,屡败明军,大明朝廷无人敢议战守。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离开福建邵武到北京参加官员考试,被选任兵部主事,他单兵出关考察地形,回京便以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天启六年(1626年)打败了努尔哈赤,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是,袁崇焕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后来,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袁崇焕才得以重新任用,并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赴任后持尚方宝剑将不思抗敌、龟缩一方、白吃军饷、鱼肉百姓的魏忠贤死党东江毛文龙设计杀死,为民除害。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但是,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凌迟处死。虽然后来得到平反,但一代民族英雄与岳飞的遭遇一样,竟然落得个这样下场。
关于毛文龙,我曾去过辽宁的大鹿岛,参观了明代戍边将领毛文龙的庙式碑亭,据说,这里的碑是明代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当地百姓所立。毛文龙(1576年—1629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末期时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但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他虽被斩,但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袁崇焕纪念园,我得知,1584年,袁崇焕出生在石竭镇水南村守义坊,十七岁成进士,后来任知县,官到兵部尚书,师蓟辽,打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保卫了辽东,加封太子太保,最后含冤而死。在简介评语中写道: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袁崇焕的一生,身系国家的安危、民族的隆替,他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他的爱国精神激励后人,他的高风亮节光耀人寰。
袁崇焕故居,是由袁氏后代出资在原址上重建的,牌匾上的“袁崇焕故居”几个字,是孙中山的副官张猛夫人潘景晴所书。故居里有卧室、床榻及家具,还有灶房,各种炊具和生活用具。故居前还有一口古井,称为莲花井,井边有袁母和几个孩子的群雕,从一边有刻字的石碑上我得知,这是袁崇焕的母亲叶氏教诲袁崇焕和他的两个兄弟,告诫他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人也如此。做人要正心诚意,为官要清廉,不可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可见,袁崇焕的成长,其母亲的教诲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参观袁崇焕石雕像后,我观看了东廓壁上镶嵌的记录袁崇焕重大人生片段的十九幅青石浮雕,还参观了一侧的庙和祠,后来得知是三界庙和袁督师祠。沿着湖边的路来到一侧的司马庙及袁崇焕持刀驰骋马上的汉白玉雕像。浮雕背面刻有一篇短文,题为《轻骑护京》,大意是说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联合蒙军绕道喜峰口进入关内,袁崇焕在宁远闻讯便急忙率领9000铁骑驰援北京,日夜兼程,比清军提前一天到达北京城外,这时朝中便有人放出话来,这是袁崇焕引清兵入京,企图达成城下之盟。于是,崇祯帝不许袁军入城。袁崇焕只得在城外与数倍于己的清军作战。这时,清军施反间计,加重了崇祯帝的疑心,将袁崇焕抓捕入狱,吓得副将祖大寿等连夜带着军队向宁远退去,朝廷无法阻止,只得到狱中让袁崇焕写了封亲笔信,让这支军队回来参加北京保卫战。祖大寿被召回后,欲以战功救袁崇焕,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迫使皇太极退回了辽东。但是,袁崇焕仍以通虏谋叛等罪名被处凌迟,家人遭流放。我走进庙中,看到庙内供奉的汉白玉雕像,袁崇焕着地方官服,身边站着一个持尚方宝剑的侍从。而最吸引我的是庙前台阶上摆在刀架上的各种兵器、四轮木车等物,还有那墙上的“袁崇焕夜巡图”。图中画的是在辽东的一个城楼中,袁崇焕立剑站在一门红夷大炮旁边,身边有众多的明代将士,远处是长城。画的一侧介绍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简要过程。下面还有一行大字,注明庙前摆的是“当年宁远大捷之战车、马槽和拴马柱”。此后,还参观了袁崇焕衣冠冢。
我已退休,近年来冬春时节都居住于东莞,无事时便到市内一些公园以及博物馆等展馆周游。在2023年春季,我来到这里的虎英公园山上,看到这里矗立着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塑像,有姜尚、孙武、鬼谷子、韩信、曹操、诸葛亮、岳飞、成吉思汗、戚继光、袁崇焕。我知道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有多种排法,能将袁崇焕排到古代十大军事家之内,少见。但在东莞的公园内将这位民族英雄排在古代十大军事家之列是真实的。袁崇焕塑像是他一身戎装,腰挎战刀,威风凛凛,身边是红夷大炮,生动形象,正符合东莞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而他在抗清的多次战役中都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英雄机智,险中取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军事家。这让我第二次认识了袁崇焕。
某天,我来到东莞的榴花公园,在园内的英雄广场上便有袁崇焕石刻简介。而在北侧的山壁下,有一幅利用山体壁面雕刻的袁崇焕壁画。在廓园中,还有一座袁崇焕堂,内有袁崇焕身着戎装、左手紧握腰后宝刀站立的铜像,堂前的对联是“自坏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魂壮河山”。这里虽然没有过多的内容,但我算是第三次认识了袁崇焕。
2023年冬季,我有时间来到东莞市博物馆,在博物馆三楼的“古代东莞”展厅的最后,又见到有关袁崇焕的简介,有他的生平简介,还有他的手书《听雨》照片(在北京有袁崇焕墓和祠,祠的屋檐下便有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为保护墓和祠,1952年毛泽东主席曾作了批示,袁崇焕墓和祠得到保留,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东莞市博物馆便有当年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呼吁保护袁墓的上书,毛主席在书上给予了批示予以保护的影印件),还有明天启元年(1621)时任福建邵武知县的袁崇焕为天符山所建的五层高塔题匾“聚奎塔”字。由此也得知,在邵武任职期间,他为民救火、处理冤狱等爱国爱民的精神。在这里,还有一幅缩印的长卷字画(部分),名为《袁督师督辽饯别图》。明崇祯元年(1628)4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当时休致居家的翰林院编修陈子壮(与袁崇焕同榜进士)约梁国栋、黎密、邝瑞露及袁崇焕幕宾邓祯、梁稷等十九人在广州光孝寺举行盛大的饯别会,会上赵焞夫绘成《袁督师督辽饯别图》,各人赋诗于图右,包括袁崇焕本人也题了诗,由邝瑞露题曰:《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袁崇焕的诗是:“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如今著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天启七年(1627)七月,袁崇焕遭奸党魏忠贤陷害被罢官,乞休回广东故里,他母亲比他先回来几天,兄长在一年前病逝,父亲于三年前过世,墓地早已被蒿草淹没,他曾去罗浮山冲虚古观与道长们谈仙论道,并有出家的打算。但袁崇焕督辽抗清的神奇故事一直在社会流传着,是东莞人民崇拜的民族英雄。天启七月,明熹宗驾崩,朱由检即位,魏忠贤伏诛,朝廷再次召回袁崇焕。这次袁崇焕被皇帝召回后,他立志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故在作诗中都显露出不惜杀人之意。到后来他被行刑时,还口吟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可见他的报国之心和忠诚。据相关资料记载,此图一直由袁崇焕本人收藏,后来袁崇焕蒙难后,此图流落民间,后被内地及港澳地区的几位收藏家先后买到,最后被捐献给广东省博物馆,现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至此,这是我在东莞第四次认识袁崇焕。
就在半月前,我到东莞图书馆借书,看到南门有一张大海报,内容为作家詹谷丰将于周日携《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一书在市民学堂开讲座。我也心动,想借这本书,但当时馆藏的几本这本书都被人借走了。我一直不忘这本书,几天后便在广州一家书店买到了。阅读后得知书中有对袁崇焕众多内容的描述。我知道“岭南三忠”,即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东莞五忠”,其中第一位便是袁崇焕,其后是陈策、苏观生、张家玉、陈象明,都为大明的江山流血悲壮而死。此书中对袁崇焕的生平作了简介,对“宁远大捷”、《袁督师督辽饯别图》、袁崇焕之死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更是指责昏庸之君崇祯帝,清人用反间计,试图换来战场上得不到的胜利,崇祯帮他们除掉了一个挡住他们难以进取大明江山的心头之患。试想,当时若是袁崇焕还在,让他带着军队进入京城保卫北京,以他的忠心和英勇,明朝后来的结局能会如此吗?或者说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还会多支撑些时间,或者还有新的变故。通过《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在东莞让我第五次认识了袁崇焕。在崇敬民族英雄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深思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