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马家塬战国墓葬群
文/车安宁
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北十余公里处,有一个叫作马家塬的地方,地形独特,三面环山。2006年在此发现了一个战国晚期的墓葬群。这个墓葬群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环抱地形,是属于中国古人所讲究的那种理想的墓葬风水宝地。
马家塬墓地原有地表为农田。在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延伸150米,向南50米的簸箕形地形的范围内有较为密集的墓葬分布,该墓地由于被盗而被发现,是属于抢救性发掘。经2007年钻探得知该处共分布有大、中、小型的墓葬60余座,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
该墓地自2006年开始发掘,作者曾于2019年夏和2023年秋两次亲临发掘现场考察、观摩。经发掘鉴定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初步判定是战国时期某个被秦国征服并得到分封的少数民族,其族属与秦人羁縻下的某支西戎部族有关。根据墓葬的规格和等级较高,应是戎人首领及贵族墓地。该墓地的出土以独特的形制、华丽的车舆、豪华的服饰以及一大批珍贵文物而著称。特别是保存完整、装饰豪华精美的髹漆彩绘高级车乘的发现,在甘肃尚属于首次。在我国早期少数民族的墓葬中,其规模之大、陪葬品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在全国也属罕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多维性,为探寻秦与戎的关系及西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西戎是我国早期居住于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其组成繁杂,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消亡。因此,马家塬战国墓葬的发掘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对于后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和西亚古代民族史、中国古代民族史、中外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家塬战国墓葬绝大多数都有车辆,其随葬车辆的数量和车辆的豪华精美程度,以及车辆的高大程度和配件之多、之精细都令人惊叹。其中出行车乘的形式多样,不仅是不同的墓主人身份和等级的划分标志,也说明了其统治辖区的广阔。在墓葬中还有风格别样的战车,在那个战争频繁、崇尚战车、车辚马萧的时代,说明这个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征战的战斗民族,也验证了当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
其墓葬的形制多样,大多为墓室、墓道、车乘三位一体,这种墓葬形制极为特殊。在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了金、银、铜、错金、银铁以及大量的锡制车饰件,未知金属器、包金铜、陶、骨,以及大量的绿松石珠、玛瑙珠、釉陶珠等2200余件文物,还有大小不等的汉紫汉蓝珠上万枚。
M1号坑位于墓葬群的中心区域,其墓室、墓道、车乘集于一体,墓道呈东西向,向下有九级台阶,墓底距离地表9.7米。墓室为双洞室,前大后小。前洞室放置随葬车乘五辆,后洞室放置棺木。墓内陪葬品除了部分青铜、陶釉器,还有大量马头、马蹄等,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马的重视,视其与青铜器皿等为同等财富。
在M14、M16的墓主人腰间还出土了制作非常精美的金腰带及带钩,M16墓主人颈部还发现有较大的金、银项圈以及制作极其精美的金耳环。说明当时的西戎人已经掌握了金的冶炼和精细加工技术。
2008年间共发掘墓葬7座,其中大型墓葬一座、中型墓葬2座、中小型墓葬3座、小型墓葬一座,另外还发掘出祭祀坑一座。M6为一座大型墓葬,长38米、宽11.80米、深15米。斜坡墓道,墓道两侧各有台阶9个,墓道中部可知有4乘车,在近墓坑处有完整马骨4具,墓室为竖穴土坑,有棺椁痕,只可惜该墓此前不久被盗。
中型墓葬为M14、M16,墓葬为墓道、墓室一体,墓道东西向,墓室南北向,墓室为墓道北壁开挖洞室而成,墓道有台阶9级。M14墓室为单洞室,M16为双洞室,双洞室前室为两侧立圆木,上部盖棚木形成的一间墓室,内置放一辆以错金、银铁为车骨干,用金银花饰和动物装饰的车,后室为土洞,置放墓主人。M14墓道中随葬车3辆,M15墓道中随葬车4辆。中小型墓葬为M15、M29、M59,其中M15、M59墓道为5个台阶,M29为3个台阶,M15、M59的墓道中都有随葬车一辆,M59墓道中有车具随葬。小型墓葬一座,为M11,一个台阶,无车及车具。祭祀坑一座,在坑内随葬有牛头76具、马头6具以及一些羊头骨,当时只清理上面一层,下面还有两层未清理。
M16墓主经初步鉴定为年约40岁的男性,颈部散落大量也许来自冠饰或发饰的金箔饰件,头顶有圆形金帽饰,戴金耳环,颈部佩金、银半环形项饰各一,以及绿松石、玛瑙、金饰件串成的项链一条,右臂有金臂钏,腰部有饰金带饰的腰带三条及带钩,足底有银质鞋底一双,腿部散布大量铜十字节约形铜管和铜铃,身体周围和上部发现大量规律排列的汉蓝和汉紫珠饰,推测可能为墓主身着服饰上的装饰。这种注重身体和服饰装饰的现象,是公元前10世纪以来广袤欧亚草原文化带的共同文化传统。
从所有墓葬都围绕着中心墓葬M6的情况和墓葬形制、墓葬的规格、出土器物等因素综合分析,该墓地当属者为某位戎王的王族墓地。从出土的铜鬲、鼎、铜壶上分析其年代应在战国晚期。墓葬中大量饰品以几何图案和动物为主。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金、银、铜饰品如虎、大角羊等,则有着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出土的海蓝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着浓厚的西域文化特点;出土的铲足鬲和陶器,又有着强烈的戎人文化风格,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商贸流通业的广泛。
其中出土的一件青铜茧形壶,极为特殊,敞口,束颈,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该壶绳纹形圈足,颈部29枚贝纹连为一周,颈肩部饰辅首,通体饰瓦棱纹,每隔一瓦棱,内饰蟠螭纹。腹部两面有衔环兽头,其底部有阳铸铭文一字,经相关专家释读为大篆“鞅”字,带有典型的秦文化特征。因该壶形似蚕茧,若鸭蛋又称“鸭蛋壶”。在当时既用作容器,用来乘酒或装水,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用以探听远方敌方骑兵马蹄声。
该类茧形壶全国仅此一件,堪称国宝。它的出土,对于研究秦文化和古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点评认为,这是一座反映战国时期西戎首领的墓葬。该地区曾出土过一些金银片,但一直以为是家具上的饰品,直到此次出土随葬车才知这些金银片是装饰车乘的。这个墓地还出土了一个小玻璃杯,属于当时西亚的产品。因而证明,此地在那时已与西亚地区有交往联系。
该墓葬出土的一批尚不知金属成分的动物饰件、俑、车构件等,为我国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其精美而独特的装饰图纹对研究我国古代工艺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生活在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地区的独特民族,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不幸消亡了,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为有效保护该墓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成功引入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记录全部图像,通过分层扫描、逐层记录、后期合成等步骤,复原器物在整个棺木中的位置,准确勾勒出原始埋藏的整体情况。
发掘后,马家塬墓地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放置在县博物馆内展示。2006年马家塬墓地的发掘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23年,立于张家川县城的马家塬战国车與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