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如明
每个教育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或许大家都思考过关于教育的大问题: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怎样去实现它?当然也有很多具体的小问题。比如,为何几乎每个男孩都逃不过奥特曼,每个女孩都有一个芭比梦?比如,同样的老师,同一班级、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所教、所学的知识都是相同的,为何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孩子学习或做起事来很主动,自我要求很高,有的却总是表现得很被动,是什么影响着孩子的做事方式与内在动力……有时,我们难以一下子解决大问题,那么不妨先从小问题入手,反而可以逐渐深入并接近答案。多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深入不同的课堂、场域去观察老师教的方式和孩子学的方式,试图发现一些规律性,同时和家长、老师及同事进行广泛、深度的会谈与探讨。接触愈多,会谈愈深,探寻愈久,所谓“精思所集,荒径渐开”,我们对心目中“好的教育”的样子也越来越清晰。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与思维方式,都天生自带光芒,他们的成长都有着太多的可塑性。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并激发他的兴趣与优势,帮助他将自己潜在的天赋转化为天赋力,让他有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因所爱而发光!
世界最终还是属于孩子们的,千差万别的孩子最终会成为千差万别的大人,正是每个孩子身上所散发的独特光芒,世界才五彩缤纷!
环顾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他们之所以在某个领域表现卓越,也正是因为尽可能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找到了自己的志趣与方向,并用一生去实现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很多人在一生当中都难以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由此,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在孩子还小、处在极具可塑性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帮他顺利开启自我的探寻之旅,使之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拨云见日,找到自己喜欢、擅长并且有价值的那件事,在千万条不同的道路中找到适合他的未来之径!
通过多年来的教育观察与教育实践,我们发现,或许真有那么一种方式可以让孩子基于他的天赋,被激发,被引导,从而产生自信与成就体验,让他愿意为自主选择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主成长。
基于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了把所思所做结集成书的想法。在本书中,我们将通过一种视角、两个维度和三种常见的理论工具,尝试帮助读者理解“天赋”是什么,以及我们应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将之转化为天赋力。以下是简要的概括和说明:
一种视角:以完整个体、长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每个孩子的成长。
两个维度:个体的注意偏好与个体的优势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偏好系统,能够捕捉外界中那些对他来说有价值的信号并生成有意义的信息,唤起孩子的注意,引发他的好奇和学习行为,其中注意偏好包含兴趣与人格特质两个方面。个体的优势能力主要体现在当孩子在处理某些事务,或持续探索某些领域时,会发现随着行动的积累,能力提升很快,越来越得心应手,更易获得真实而积极的反馈,他也会因此更有成就感,愿意投入更多认知资源去追寻它,从而形成优势能力的良性发展。
两个维度均涵盖了脑科学领域、神经科学领域对人类大脑这个庞大而精密系统的探索,以及认知心理学关于脑区认知模块的探究、人格心理学对于心理与性格的影响。两个维度倾向性的区别可能让每个孩子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两个维度的结合与促进,蕴含着孩子可能的天赋。
三个主要理论工具:多元智能理论、心理类型理论与左右脑分工理论。我们尝试将这三种工具整合使用,以便找到个体的态度类型、思维偏好对优势能力形成的内在关联性。此外,本书还涉及并引用了遗传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的相关论点,并探讨了这些学科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正如霍华德·加德纳所强调的那样,多元智能本身不是教育目标,而是发现孩子优势智能的工具和手段。我们对这些理论及工具的应用旨在帮助每个孩子找到核心优势,以及可能的优势智能组合,从而激发孩子的信心与内生动力,找到未来可能的成长路径与方向。
教育不只是一份工作,还关乎人类未来的职责,因为它指向的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本质与价值,每个孩子都有他与生俱来的个性和优势,都有其独特的才华与思想,不应该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和定义每一个人的人生。因此,让每个孩子拥有选择未来的能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教育之路,也是我们穷其一生想要去实现的教育理想。
教育是具有无限开放性与无限可能性的过程,是缓慢而优雅、耐心等待花开的过程。写下这本书,是为了回应最初对教育、对孩子的那份好奇,也是为那些对教育、对孩子保持好奇之心的教育者提供关于孩子成长的一些可能性方案,看看我们可以携手合力去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抵达更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在这个长期而艰难,或许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探索中,我们不仅需要好奇,更需要耐心、爱与坚持。爱是智慧的源头,对教育的探索正是基于我们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教育是如此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心出发,从自身的觉醒与改变出发,以我们自己的成长,更以内在的良心与灵魂,去感受和唤醒孩子的自我成长。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道:“教育是一个难题,不能用一种简单的公式来解决,教育的艺术从来不容易掌握,克服种种困难,值得杰出的人才去为之努力,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灵魂的工作。”一切正是如此,我们并不倡导对任一理论或实践结果的笃信,旨在提出我们对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作为一种视角,抛砖引玉。
本书付梓之际,恰逢大家激烈讨论ChatGPT技术对人类、对教育产生怎样深远影响的时刻,我不禁想起加扎尼加的一段话:“人类的交流超越了一切——故此,就是那一刻,定义了我们是什么人。这就是作为人的辉煌。科学夺不走人的价值和美德,我们都珍视、爱惜这些科学夺不走的东西,我们要感受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
最后,能出版这本书,有赖于我的同事吴悦长达四年从参与框架构建、内容充实、案例采访到收集与整理等付出的大量努力,更有赖于我的搭档罗冠华、张文都等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及众多心怀使命的多维的老师们十多年来的教育探索与实践。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与一群有共同情怀、共同追求的人,一起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感谢大家!功劳和荣誉都应该是你们的!
作为本书作者,我始终把自己视作一名民间教育的观察者,因缺乏对教育更深层、更系统的认知与实践,所言难免片面,尤其在理论上缺少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缺点或错误在所难免,大家多多赐教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