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 峰
一
宋之问,又名少连,字延清。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记载,他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还有一说,是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他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约656年),没有显赫的家世。父亲原来只是草根,因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德艺双馨,后来跳出农门,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并有一定的声誉。宋之问继承发扬了父亲的文才,勤奋好学,上元二年进士及第,从而步入了仕途,并成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与陈子昂、贺知章、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并称为“仙宗十友”。可他却偏偏没有继承和发扬父亲的优良品德,在人生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浓重的污点。
二
在诗歌盛行的唐代,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也是一位酷爱诗歌的文青,虽说写了不少,但都如扔到水中的棉花,反响平平,溅不起一点水花。这天,他拿着刚刚写出的《代悲白头吟》来到舅舅家,想请已是大唐诗坛风云人物的舅舅给以指教。对于外甥的诗,宋之问肯定也看过不少,也都没有引起他多大的兴趣。可这次却大不一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当他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时,突然眼前一亮,不禁连连称赞,爱不释手。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从繁华都市洛阳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的满城春色,到落花时节花瓣零落纷飞不知飘向何处;从洛阳女子目睹落花,感伤青春易逝人生的短暂;从美貌少年寻欢作乐到白头老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构思独特,联想丰富,抒情自然,语言优美,不仅揭示了花开花落、世事无常的客观规律,具有哲理性,也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染力。如此好诗,宋之问怎能不眼前一亮、连连称赞、爱不释手呢?
俗话说,君子不夺人所好。可这位舅舅偏偏要夺外甥这首诗,非让外甥将这首诗转让给自己。外甥可能不好驳舅舅的面子,也可能自己的诗被舅舅看重高兴得忘乎所以,就当场答应了。
回到家后,刘希夷激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他可能想,被舅舅看好的诗,肯定是难得的好诗,而这难得的好诗,很可能会使自己一夜成名,一鸣惊人,前程似锦,自己怎么能这样就轻易转让呢?于是,他重返舅舅家,表示悔意,不想转让。宋之问却诗迷心窍,竟令家奴用装土的袋子将外甥活活压死!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等多部史料记载了此事。
刘希夷再也不可能知道,他的这首《代悲白头吟》后来被收录到了《全唐诗》,同时,在宋之问的名下,竟然也有这首诗,只是标题改为了《有所思(一作刘希夷诗,题云代悲白头翁)》,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中的“洛阳”改成了“幽闺”,其他诗句与《代悲白头吟》一字不差。括号内的文字,可能是编者所加吧?难道编者没有辨别此诗真伪的证据吗?难道是因为宋之问的名气大吗?不得而知。
《旧唐书》记载道:“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如此才高八斗,难道就写不出一首可与《代悲白头吟》媲美的诗吗?即使写不出,也不能为了一首诗,杀死自己的亲外甥啊!真是爱诗爱到了畸形变态,爱到了丧心病狂,爱到了丧尽天良!
三
丧尽天良的事,还有一件。
“神龙政变”后,太子李显复位,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于神龙元年(705年)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因适应不了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迷恋昔日洛阳的荣华,宋之问不顾圣命,逃回洛阳,藏于好友张仲之家中。
一日,张仲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密谋杀掉武三思。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虽已死去,但朝中武姓的残余势力还不可小觑,武三思与李显还成了儿女亲家,越发不可一世,大臣们均义愤填膺。可窗外有耳,密谋不密,宋之问听到后,立刻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及王同皎等人被杀。张仲之万万没有想到,他收留的好友,竟是东郭先生当年救助的一条恶狼。
宋之问的告密,不仅化解了他私自偷回洛阳的罪,反而换来了鸿胪主簿的顶戴花翎。
如此忘恩负义、卖友求荣,不仅遭到时人的唾骂,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四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五言绝句《渡汉江》,一说是初唐诗人宋之问作于神龙二年(706年);一说是唐代后期诗人李频所作。可李频的家乡是寿昌(今浙江建德),即使做官、游历,也与岭外无任何关联。所以有关专家认为,宋之问不容置疑的官场沉浮、两次被贬岭外经历,此诗应是宋之问的。
《渡汉江》流传了一千多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恐怕是宋之问流传较广的两句诗了,至今还有人引用。引用者将这两句理解为游子浓浓的乡情、乡愁,却不知其背景和内涵。
这首《渡汉江》,是宋之问于神龙元年(705年)被贬泷州几个月后,于神龙二年(706年)偷偷潜回洛阳途中所作。诗中,宋之问没有提及自己被贬、偷偷潜回的尴尬处境,作为一名“逃犯”,他也不敢。所以,不了解这个背景的读者,单从字面上看,就是表达久居异乡的游子走近家乡的情感,所以人云亦云。
但细细琢磨,诗中还是有令人生疑之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按一般常理,游子走近家乡应情更浓、情更切,心情更激动,恨不得马上向来人打听家乡的消息,可宋之问为什么“情更怯”?为什么“不敢问来人”?这就说明了他作为一名“逃犯”的真正胆怯的心理:怕被发现、被告发,所以更不敢向别人打听家乡的情况。
五
在《新唐书·宋之问传》中,宋之问是一个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朝秦暮楚的小人。
凭着自己的文采,宋之问19岁中进士及第,鱼跃龙门,步入仕途,很快以应制诗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紧接着,他又凭着自己“伟仪貌,雄于辩”的优势,想进一步与武则天亲近,成为男宠。遗憾的是,他虽身材高大、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却因口臭而被武则天拒之门外。
彩色的泡泡破灭后,宋之问又追随宰相张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则天退位,结果被贬泷州。潜回洛阳、告密后,他又得到了提拔,又开始巴结武三思,倾附安定公主,结果遭到太平公主的忌恨,揭发他担任考功员外郎兼知贡举时,在对官员考核、举荐人才中,贪污受贿。唐中宗一句话,便将他降职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登基后,秋后算账,宋之问又因当年依附武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及武三思、“狯险盈恶”,被流放到钦州,后赦改为桂州。两年后李隆基继位,宋之问被下诏赐死在流放之地。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宋之问坎坷的仕途,虽与宫廷斗争的风云变幻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他极其低劣的品行,如果他品行端正,即使不做官,凭着他当时无人可比的五言诗和在文坛的名气,哪怕像杜甫那样颠沛流离,像李白、孟浩然那样寄情山水田园,肯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流芳后世。
可惜,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