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跃清
晚清有“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魏光焘的声望和他们比,相去甚远。其一生戎马,效力清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魏光焘寂寥身后事,平生功业鲜为人知。
魏光焘(1837—1916),号午庄,湖南邵阳金潭乡(今属隆回司门前镇)人,幼年失怙,兄妹六人,其居长,几个细崽子(小孩)在母亲李氏的拉扯下,艰难度日。魏午庄儿时只上过五年私塾,但很快就放牛、砍柴、帮工,承担起家庭重担。我家离司门前不远,曾属于司门前镇,小时候常听老人闲谈魏制台(魏午庄)的故事,说他年轻时跟大家去离家不远的金水河淘金,只要他在场,那天定有收获;如果他不在,收获就很少。后来,一些淘金老板摸到了“名堂”,就高薪请他去,哪怕在一旁看着,不干活都行。我们那曾流传:“魏午庄淘金,困觉(睡觉)都有。”当然,这是他发达后,乡人的附会之言。我们那有俗语“天旱三年,饿不死厨匠师傅”,为免于饥馑,魏午庄还跟人学过厨工,当过短时间厨子。他十九岁那年,湘军在江西与太平军激战,为补充兵员,在邵阳一带招募壮勇。在母亲的鼓励下,魏午庄弃农从军。我们老家至今如此,农家子弟要想“出息”,除了考大学,就是当兵。
魏午庄投身湘军,因作战有勇有谋,屡获升迁,先后以知县、知州、道员、盐运使等衔留用,遇缺即补,不到十年时间就从一名士卒成为一名享受从三品待遇的官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清政府为了鼓舞湘军士气,历年因战功保举武职三品以上的达几万人,也就是“湖南帮”十来年里冒出数万个“挂名”厅级干部,而清军绿营(正规军)干部编制才一万多点,三品武职仅六百余人。湘军属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后即散的“民兵”“临时工”,随着队伍撤编,很多“候补”高干穷困潦倒,一辈子没等到正式上任。
魏午庄与诸多同僚比是幸运的,解甲归田不久,同治七年(1868),回汉杂居的陕甘两省爆发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力挽西北危局。同年12月,左宗棠征调老部下魏午庄前往汉口办理营务,训练马队、车队,以备马战、车战。在平定陕甘回民起义中,魏午庄作战勇猛,因军功被左宗棠保举实授为甘肃平庆泾固道。魏午庄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族孙。在此任上,他请左宗棠作序,重刊《海国图志》100本。魏源的《海国图志》刊行后,很快风传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催化剂,但在国内少人问津。很多守旧官僚认为该书离经叛道,应当销毁,当时的理学大师、正红旗人乌齐格里·倭仁提出著名论说:“窃闻立国之道,尚仁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一时《海国图志》几成孤本,为使经典不至于失传,魏午庄倾囊刊印。如今流传最广最具权威的就是平庆泾固道署刊本。
光绪元年(1875)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将最大的难题——粮草筹集与运输交给魏午庄。当年冯玉祥的父亲在军队里担任哨长(相当于班长),随军开赴新疆。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回忆起他父亲的描述:那时军事上的设备都幼稚得可怜,而且对于士兵的待遇也是猪狗不如的。这样横贯数省的长途行军,嘉峪关不设兵站,士兵的口粮一次发给八天的量,全是生红薯,由各人自己背负着。从内地到新疆,一条黄沙漠漠几千里的长途,本来尽够人走的了,如今再加上八天口粮的生红薯,总计至少在十五六斤以上,压在背上,叫人怎么受得了?这样的长途跋涉,一天一天,好像永远走不到头。一路上,饿了的时候以红薯充饥,渴了的时候仍然以红薯止渴……从这以后,他看见红薯头就发疼。历史,人民记住的是它的恢宏走向与磅礴气势,那些温润或粗粝、血腥的细节时间一长就淹没烟尘中,变得漫漶不可考。魏午庄修筑道路,改善交通,奔走操劳,终于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西北的“左公柳”家喻户晓,誉为美谈,而种植“左公柳”功劳最大的当属魏午庄。魏午庄率部驻守甘肃陇东期间,目睹沿途各县满目苍凉萧条,乡间“穴处蜂房,气象荒凉,无修竹茂林之盛”,魏午庄说“古者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通衢之旁,植杨以表道,其所由来久矣”。他先是劝告、帮助陇东地区百姓选择当地宜种的树木,如桑树、榆树、桃李等。同治十二年(1873),随着左宗棠命令各驻防部队遍种柳树,魏午庄部迅速贯彻落实左宗棠意旨,派人四处搜集柳枝,广泛栽种,按时灌溉,及时补栽,为防止游民偷拔和牲口践踏,派兵守护,同时颁布毁树砍伐禁令。到光绪四年(1878),约6年时间,魏午庄率部在其防区内,自泾州瓦云(今泾川县飞云镇)至瓦亭、隆德至静宁石铺,其间瓦亭至隆德、界石至会宁城东,600多里驿道上种下20多万株柳树。经过数年的精心种植和管理,“左公柳”终于得以“郁青青以蔽茂,纷冉冉而陆离,已有可观”。
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以魏午庄“才品尤长,实心任事”向朝廷奏举接署甘肃按察使一职,后接任甘肃布政使。此后,历任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新疆巡抚、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
在魏午庄主政一方的30余年间,有一段堪称悲壮的插曲。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淮军屡战屡败,朝议“以湘代淮”。清廷遂授湘军宿将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瀓督办军务,节制关内外各军。因母丧,正在家丁忧的魏午庄应诏随吴大瀓率部奔赴辽东。1895年正月,魏午庄率“武威军”6营出关。3月5日凌晨,魏午庄领兵3000与日军两万精锐,在牛庄展开激战。“东洋小丑犯牛庄。士尽争先血染冈。大炮长枪何所惧,要将胆剑斩豺狼”,时年已57岁的魏午庄仍豪气冲天,壮怀激烈,率部与日军短兵相接,竟日厮杀,血肉横飞,战至深夜,湘军伤亡近2000人(日军伤亡约400人),终寡不敌众,魏午庄命令突围。多年后,他在《湖山老人述略》中描述这一幕:“雪天冰地,兵勇喘息未定,适倭寇由辽阳纠股二万余众来扑。余督兵御之,血战竞日。余坐骑凡三易,究以众寡悬绝,援兵不至,死亡过半,且无精利枪炮,兵少械窳,力不能支……”我们老家的说法是,魏“午庄”打“牛庄”,地方“犯冲”,注定打不赢。甲午兵败,湘军已不足以“执干戈以卫社稷”,这不是湘军勇猛的消磨、血性的丧失,而是武器装备、指挥系统的代际差距,更是体制的差异。
如果说魏午庄从军秉承的是一股子血性、刚烈、勇猛,那么他为官从政坚持的是务实、谨慎、敬业、勤勉,尤以“勤奋好学”作为立身之基、进取之阶、做人之本。
我们老家流传一则故事,魏午庄成为封疆大吏后有次回乡探亲,宴席上一位私塾先生借酒指着一盘盐梅,对魏午庄说:“盐梅、盐梅,孔子、颜回,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话里话外无不含揶揄之意。只见魏午庄神情自若,指着面前一盘咸姜,用家乡方言随口应答:“咸(韩)姜、咸(韩)姜,韩信、张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语惊四座,让人刮目相看。家乡的人们并不知道魏午庄鞍马劳顿之余,伏案劳神间隙,手不释卷,一有空就向幕府的读书人请教,读书、写字、吟诗作文,经年不辍,一直到晚年,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汉隶400个,多年从未间断。魏午庄留下了《新疆志略十四年》《慎微堂诗文集》等著作,其书法端庄稳重、刚毅磊落、遒劲雄健,力透纸背,是他的性格气质的写照。
在晚清总督一级二品大员中,魏午庄出身低微,学历几乎也是最低的,连个最低的秀才功名都没有,如果不敏而好学,一个赳赳武夫几乎不可能位及重臣。更难能可贵的是魏午庄不但自身学而不厌,而且每任职一地,首务就是过问、兴办当地的教育。这一方面乃其职责所系,另一方面可能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想读书而不能。
同治八年(1869),魏午庄率部巡陇东,在抚恤百姓、恢复生产后,首昌捐资修复庆阳大成殿;同治九年(1870),捐资修建泾州考棚;同治十年(1871),修复固始文庙;光绪十六年(1890),组建新疆第一所现代书院——博达书院(今乌鲁木齐第一中学前身);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建陕西崇实书院、游艺学塾,为振兴陕西培养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按照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原则和制度,在西安创办一所陕西中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魏午庄大举派遣留学生,创办云南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云南高等学堂,当云南石屏籍袁嘉谷高中经济特科第一名的消息传来,其当即手书“大魁天下”四个大字,至今挂在昆明金汁河畔的“状元楼(聚魁楼)”上。
这其中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是魏午庄最引以为傲的大事、幸事,他将其列为在两江总督任上德政要务之首。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改良维新风起云涌。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人才为政事之本》的兴学诏书,谕令各省督抚学政开办各级学堂。翌年5月,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荪、罗振玉等名流、学者商议兴办学堂事宜。大家一致认为,兴学育才的主要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缺,而开办高等师范学堂,不仅可以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而且所需经费较少。不久,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
光绪二十九年(1903)2月,张之洞上奏《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重申“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并奏请在江宁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一所三江师范学堂,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均可入堂升学。三江师范学堂拟照北洋学堂章程,延聘日本教习12人,挑选本省科举出身的中国教员50人,相互学习,先练教员。预定学额900名。前三年先招速成科、本科,以满足各州县小学教育之需,第四年招收高等师范本科,以备中学教员之选。学堂由翰林编修缪荃荪任总稽查。
光绪二十八年(1902)11月,魏午庄调补两江总督,翌年3月履任。从时间上看,也就是说创建三江师范学堂,由刘坤一、张之洞立项,魏午庄承担筹建、施工,工作尤为繁重。
创办学堂,校舍尤重。规划设计、材料使用、建筑风格,由湖北师范学堂堂长胡钧仿照日本帝国大学的蓝图拟定。当魏午庄了解到建筑工程预算需要30万两白银后,认为:“若照洋房间数改造华式约需银18万两左右,值此度支奇绌,不独造房无此巨款,即将来常年经费需款浩繁亦恐难以为继。”他和学务处会商后,定为以原定三省学额900名,分为三班召集入堂,这样建造房屋也可以依次递增。首先按照分班学生人数,选择不可少房屋分别起造。经过核算,共需工料槽平银98500余两。魏午庄指定在江宁筹饷捐输款内解存库银58000两,尽数动拨。不足部分,由江宁布政使设法另外筹集。
经费解决后,校舍建设很快开工,进展迅速。光绪二十九年(1903)12月1日,《大公报》报道:“洋楼五所,局面极其宏敞。”1904年1月25日出刊的《东方杂志》报道:“校舍俱系洋式,壮丽宽广,不亚日本帝国大学。建筑之费,初定二十万两,后因推广规模,再支十五万两,现正赶工,明年秋间即可落成。”同年8月,校舍一处走廊被雨水冲塌,魏午庄派人去查勘。因中日教习都不愿意居此危房。故暂借昭忠祠临时使用。8月31日,魏午庄派候补道穆少若前往查验三江师范学堂工程,发现工程监督查宗仁有疏忽之责,经过一系列补救,工程于10月完工。
三江师范学堂建成后主要建筑有:三层西式钟楼,是当时学堂的主楼,也称“一字楼”(按照形状取名),后称“南高院”,现存东南大学本部。二层西式楼的教习房,是外籍教习的居室,位于东南大学西校门。二层西式方形楼,形似“口”字,也称“口字房”,位于东南大学图书馆附近,后毁于大火。上世纪20年代,在原址附近建起新图书馆,后又在对面建起科学馆。四座美观气派大楼在当时的南京城已是一景,蔚为壮观。这些建筑直到今天,仍以其中西合璧的形式、古朴浑厚的外表,成为近年来诸多电影、电视剧取景地,如从电影《建国大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等,都能见到它们庄重典雅的身影。
魏午庄在担任两江总督的一年半时间里,对于三江师范学堂浩繁、宏大的建校工程及开学前繁杂的筹备工作,其周密组织,扎实推进,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因首次招聘中国教习仅录取20名,较预计的50名相差甚远。魏午庄指令两江学务处发出晓谕,让各地官员在此保荐科举出身人员,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4月底全部集中江宁,“特再行考试一次,以广搜罗而昭公允”。三次续考总计录取50名,加上张之洞任内录取的20名,共有70名,基本解决了师资问题,为三江师范学堂顺利开学奠定了基础。
光绪二十九年(1903)6月,三江师范学堂聘请的菊池谦二郎等11名日本教习到达南京。学堂总办杨觐圭于6月19日召集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开会,除明确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各自承担的教学课程外,还确定中日教习彼此以“学友”称呼。6月25日,三江师范学堂开学。因该年度尚未招收学生,故所谓“开学”,即华洋教习互相教练、互换知识。日本教习在中国教习指导下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及经学;中国教习向日本教习学习日语、教育、博物、卫生、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等。这为期一年的相互学习,其目的如张之洞所言:“俟一年之后,学堂造成,中国教习于东文、东语、理化、图画等学通知大略,东语教习亦能参用华语以教授诸生,于问答无虞扦格。”由于语言阻隔,中日教习“互换知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光绪三十年(1904)6月,魏午庄对中国教习进行考核,从70人中挑选56名留校任教。根据学堂章程,结合教习自身功名及考试成绩,分别派为正教员、副教员、助教员,作为学生教习,讲授中国经史、文学、舆地、算学、体操等。学堂在开学前即制定了《三江师范学堂章程》,凡十五章,分别规定了“立学总义”“考试规则”“学科课程”“各员职务”,有关讲堂、斋舍、操场以及礼仪、赏罚、放假、毕业、服务等条规和学堂禁令。
1904年9月15日、16日,三江师范学堂在三省举行招生考试,因前来应试的人数有限,仅录取120人。10月又进行一次招考,录取180人,共计300人。所取学生三年制初级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一年制速成科81人。11月26日,正式入学上课。待四年后再添置高等师范本科,用以担任各地中学教习。魏午庄深刻认识到师范学堂对两江地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说:“盖中小学堂之学生,程度日以加深,则师范学堂之教员养成,亦刻不容辍。此学堂实为三省中小学堂命脉,所关固不能不加意经营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三江师范学堂于次年停办,其历时近十年,先后有毕业生2000余人,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国画大师张大千等均毕业于该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学堂之一,为江南三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对于这一地区的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江南地区创立的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等,源头都在三江师范学堂,其院系以及教职员工大多缘自三江师范学堂。202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不约而同地庆祝建校120周年,皆尊奉三江师范学堂为其宗源,魏光焘是大学主要创始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魏午庄在闽浙总督任上奉旨开缺,回到老家邵阳县(今邵阳市东郊佘湖山)闲居,自号湖山老人。1911年10月,清廷命魏午庄为湖广总督,其以年老病弱为由未赴任。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电邀魏午庄出任五省联总,其坚辞不受。民国五年(1916)4月17日,魏午庄病逝于寓所,享年79岁,清废帝溥仪追其谥号“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