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翼平
楼田朝圣
道县楼田,让我想起威尼斯。
楼田在木桩上垒土造田,威尼斯在木桩上树基建城。
它们的前世今缘都是水,用万年木桩打进水底,托起一片沧海桑田。
在去楼田的路上,我心生怪意,想刨开田底,挖出古人埋的万年木桩看看。
但我是一位朝圣者,没有土木工程师的时间和技术,我是来寻找和朝拜产生千年思想家的圣物的。
中国人对圣贤和先辈的崇敬有两个极致,一个是生地,一个是葬地。楼田,既是濂溪先生的衣胞之地,又是其父亲的归葬之地。走进楼田,最先让你心生敬意的便是周家的祖墓。周敦颐父亲和兄嫂的墓距村口不足百米。早几年文物部门及周家后裔在重修祖墓时,取道县、衡阳、九江三地之圣土同修,以表达对土地的祭拜和对濂溪先生的崇敬。我放轻脚步,心存敬仰,在其父亲的墓前叩拜,用深深的三鞠躬表达自己的膜拜之情。
一鞠躬,感谢时代造化。
周敦颐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初五。这时是宋朝开国第五十八年,也是澶渊之盟缔结后的第十四年,宋朝正蒸蒸日上,廓清黑暗。宋开国五十多年,历三代国君,时局趋于稳定,朝野富庶而俭约,国家开放而知礼,读书之风举国盛行。有一首诗与周敦颐同龄,那就是宋真宗亲自撰写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周敦颐在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民读书的年代。北宋王朝从五代各帝猝亡的历史中总结出“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的得失,反思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轻易得手的惯例,“千年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以“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创举进行制度改革,让军人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与之对应,推行以文治国方针,大量起用文人,“权知军州事”。一方面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文人士子引向攻经读史之途,皇帝还亲自推荐读书目录,带头研读讲授儒学经术;一方面加大开科取士力度,为国家招揽人才,为读书人提供出路。景德二年(1005),一次取进士246人,特奏名五举以上110人,“九经”以下570人,诸科“三礼”以下75人,共1001人。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这种浓郁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生态为周敦颐的横空出世提供了良好土壤。楼田诞生一代硕儒,要谢天谢地谢时代!
二鞠躬,感谢家庭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周敦颐出生在一个好时代,更落户于一个好家庭。按当今的话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学二代”“官二代”,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就是他的家庭背景。周父六兄弟中,有两名进士,周母郑家两代五进士。从优生学来看,高智商的结合让周敦颐获得了先天注定的优秀遗传因子;从优育学来看,周父辅成进士出身,饱读经史,在周敦颐出生后,辞官在家,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教导儿子读书。周母郑氏出身汴京望族,是一位知识女性,知书达礼,亦会“孟母教子”,加强儿子的课外辅导和作业督促。夫唱妇随,主辅结合,良好的家庭教育,周敦颐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周敦颐的祖父性喜恬安,躬耕不仕;周父发愤读书,志于进士;周母知书达理,处事周全。这一切,让周敦颐自幼养成了明敏笃厚的气质。他成人后处理政事仁恕精严,都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就连晚年退隐自然,辞官养老,也与其父的举动如出一辙,惊人雷同。
三鞠躬,感谢少年勤学。
周敦颐是早慧的神童。百多年后的度正(1166—1235)在《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记载了一个传奇故事:“先生年五岁,辨五星墩于宅之左右前后,分配五行。”讲的是天禧五年(1021)重阳节,秋高气爽,辞官赋闲的周辅成同族人移凳庭前,逸情聊天,村前田洞中的五个小山峦引起大家的兴趣,商议着各取一名。可闲议良久,不得其名。这时,坐在一侧旁听的小敦颐,看到大人们面带难色,竞脱口而出:这五个山堆就像五颗星星。那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水星,北边的叫金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就叫“五星墩”。大人们一听豁然开朗,便采纳了小敦颐的建议。这五个小山峦被正式命名为“五星墩”,此后成为楼田村一景,至今遗迹犹存。
从祖墓前行两百米便是圣脉泉,这是一股泉,也是一口井。千年以前,濂溪先生喝着这股泉水长大,这股泉甜嘴滑喉、滋心润肺。像所有小孩都亲水一样,先生“濯缨而乐之”,留下了钓游、濯足、嬉戏玩耍的身影。
我踏着古人的足迹而来。朱熹的老师李侗来了,在泉水上方悬崖刻上“濂溪”二字;明代知州方进来了,在井口石壁上留下“圣脉”镌刻;黄庭坚、杨万里来了,陆游、朱熹来了,何绍基来了……在圣脉泉口,何绍基端坐其旁,久久凝思,写下《濂水寻源》:
清波洗尘雾,兹泉实神湫。
逝者已如此,来者知何由?
森立忽千嶂,阻积势迭稠。
天工不藏拙,地灵不知幽。
到底尚如许,其下安可求?
谁知万山底,气与乾坤浮。
灵脉遂坌涌,浩瀚不可收。
下道百川水,上通洙泗流。
自然之泉,已是思想之泉;濂水之源,已成理学之源。圣脉之水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亲临圣泉,我闭眼合掌,默念敬仰,蹲身凝视,掬水捧喝,丝丝甘甜从口入,一线灵光自头贯,顿感多了许多精气神。
喝罢圣泉,抬头向山上石壁望去,“道山”两字倏然入眼。进村之前,见楼田村后环绕的石山就是这道山。山势从西向东,逐步隆起,最高处约30米,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间一条匍匐蠕动的无足长虫。道山古称豸岭,周敦颐尊为道学开山之后,改称道山。
沿着石级往上走,半山之下,便见一个大溶洞,原名楼田岩,后改为道岩。岩口不大,约四平方米,岩洞里面却很大,分上中下三洞,上洞叫“天上仙宫”,中洞叫“人间皇宫”,下洞叫“海底龙宫”。天上仙宫之上,便是道山山顶。顶上有一处古人石砌的聚居之所,里面有一口古井,大旱不涸,久雨不溢,清澈透莹,人称“瑶池仙井”。
田野小村有如此美景,是村之福地,更是村中人孩提年代的好去处。道山、道岩陶冶了历朝历代的楼田人,是楼田人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根。面对千年万年不变的道山、圣泉、道岩,有人忘情于山水,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超然于山水。忘情者得快乐,寄情者得情怀,超然者得思想。小敦颐就是这样一位千年智者,他与同伴在道山钻溶洞、攀山顶、饮甘泉,玩够后常常一个人凝视发呆。大地之心流出的涓涓之水、万年溶洞自然造化的奇异景观、道山顶上云卷云舒的无穷变幻,一一让他想起古书中那些似懂非懂的东西。日月星辰,天地合一,水润万物,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幼小的脑袋思接千载,心向浩宇,求解大人们都无法回答的疑问。道岩是他的地心探测器,道山是他的天文瞭望台,他思索天、地、人,悟道、悟理、悟法。五岁能辨五行,十二岁立志求道。对一个从未离开过道州的山村少年,这就是儒学的开蒙、道山的启迪。
月岩得月
在我的心中,月岩就是一座千万年的月亮城堡,这座城堡只开了两扇城门,东边的城门是月亮做的,西边的城门也是月亮做的。城堡的巨大屋顶是月亮做的,城堡内壁的全部装饰也是月亮做的。这里一洞含三月,洞中含月,月中含洞。月亮城堡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之乡”,里面住着许多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长寿老人,周敦颐就是这座月亮城堡里最年长的老人,是统治月亮城的“千年土司”。
我怀着去耶路撒冷大教堂朝圣般的虔诚,向月亮城拜伏前行。
月岩东洞高40余米、宽20余米、长60余米,一位千年前的少年在洞口接待了我。他十二三岁,一身布衣,一头髻发,双眼睿光,满脸灵气,左手执《论语》,右手向我伸来。他说自己的家离这儿不远,只有七千米,先前是与小伙伴们来玩,发现这里的岩洞一眼一个月亮,一步一个月亮,让他看傻了、望呆了、想痴了。别的伙伴们走了,他还安坐在这里。摸一摸岩壁,敲一敲石头,望一望天空。像五岁时发现家门口田洞里的“五星墩”一样,这里的月圆月缺,变幻无穷,宇宙之浩瀚,阴晴之变化,充满了玄妙奥秘。他跟日月交谈,与岩石对话,从小小的岩洞,居然可以看到宇宙的变幻。阴阳互动,万物化生,不就在这小小的月岩,不就在自己小小的内心?这无数的上弦月、无数的下弦月相交一起,不有点像道家的“太极图”?这月岩,与道有缘,与自己有缘,是为自己而生的。
有了月岩,小小少年“筑室读书期间,睹此而悟太极”,由此有了读书明理的地方,有了月岩学堂与先生吴明的求问。
少年周子:“在月岩抬头向上看,当中虚顶,天外有天;向洞外看,山峦起伏,山外有山;向洞中看,有仙人床、仙人田,洞中有洞。这是为什么?”
先生吴明:“道理是无穷的,强中还有强中手,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必须谦虚谨慎。”
少年周子:“从东洞往西走,看见头上的‘月亮’由缺变圆,由圆变缺;从西洞往东走,也是一样。这是为什么?”
先生吴明:“它告诉我们一个盈则亏、亏则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理,做人做事处理关系必须要适中。”
有了月岩,小小少年有了立志求道的志趣,有了楼田月夜父子的一番长谈。
父亲:“敦实,你这么喜爱读书,文章也写得不错,将来想干点什么?”
儿子:“父亲,我不想做官,我想研究孔孟之学,吸收各家精华,将儒家思想再推进一步,以正人心、明道理。”
父亲:“敦实,学而优则仕,当朝天子这么重文人,你为何不求功名仕途,不为咱周家光宗耀祖?”
儿子:“父亲,您不是当了官还归田退隐吗?相信我,不当官,也会出人头地、光耀门庭的。”
父亲:“敦实,你的想法太高远,要实现很艰难。但你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脚踏实地,坚定地走下去!”
儿子:“请父亲放心,请父亲多多指教!”
父亲:“好,但我的学识有限,楼田的天地太小,你要走出楼田。今后多去舅舅家,去汴京,多向舅舅请教去,他现在已经是朝中大臣,又是龙图阁直学士了。”
儿子:“父亲,我一定要去的。”
这番师生月下求问和父子月夜长谈,使小小少年有了深深感悟,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此非月之望也,亦非月之上下弦也。其中圆虚通天者,非太极乎?由东西二岩观之,非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乎?岩畔溪流,萦纡如带,而群峰矗矗,森布于岩之左右,如屏如戟,如牖如笏,皆具五行之象,非太极之水火金木土乎?此天地之太极,不必假借,不必点缀,昭然在心目间,可一览而竟者。
月岩中洞是一轮巨大的满月,直径200余米,是我平生见过最大最近的“月亮”。我来到月亮城中殿,这里的装修“银”碧辉煌,天地合一。穹顶是“千年土司”亲自描绘的那幅《太极图》,千年以来,周敦颐就是月亮城堡里地位最高的月亮大巫,掌管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他用天之蓝、云之白、夜之黑、山之绿为颜料,心怀宇宙,眼收乾坤,察山形水势,观云卷云舒,绘就了这一巨幅《太极图》。
月亮城的建筑取法自然、鬼斧神工。月岩自小就是周子的,在月岩他不着一字,月岩永远是他的祖宅。他一生性好山水沟壑,所到之处,有奇妙岩洞者,他必游览,必题刻。在江西,修水的清水岩、赣州的罗田岩;在湖南,零陵的朝阳岩、淡岩、华严岩,道州的含晖洞、东安的九龙岩;在广东,连州的大云岩、肇庆的七星岩、阳春的通真岩、德庆的三洲岩,都是他心中的月岩。他要题上名,要据为己有。他将这些岩洞搬回月岩,在月亮城里建成了微缩的月岩景区。一个个微缩的岩洞,千姿百态,洞幽石美,堪称一绝。
月亮城的设计一步一景,巧夺天工。在月岩景区的对面岩壁,展示三幅大型的天然太极图画,一幅是江苏鹤林古寺的阴阳鱼图,一幅是郴州汝城的予乐湾俯瞰图,一幅是永州嵛峰的潇水回流航拍图。三幅天然图画,三处太极胜景。一处处自然奇观,让周子观物悟道,画出那张理学的《太极图》,写就那篇理学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是这幅画、这篇文的主题和精髓。
我向月岩西洞走去,这西洞高70余米、宽60余米、长100余米。一位皓首白发的长者站在洞口。
老年周敦颐是月亮城最大的一轮皓月。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人朝着月亮而来,走了一批批,来了一批批,这些人都是月亮的粉丝。
月亮城里有一堵长长的岩壁文化墙,是留给这些粉丝们的,上面刻满了元明以来的题词,这是人文的精灵。我慢慢地品读文化墙上千年粉丝的诗文题刻。有长长的散文,顾宪成《游月岩记》、李发《月岩亭记》、王会《月岩图说》,一篇篇读来,仿佛亲临其境。有雅韵诗词,如蒋忠《月岩》:“一窍通天月出初,阴阳动静两模糊。元公契得于中理,写作先天《太极图》。”陈凤梧《题月岩》:“层崖悄直倚穹苍,洞口虚明月影藏。两画阴阳分左右,一圈太极奠中央。天生胜境非人迹,地入濂源是道乡。鸟韵花香三十里,尘怀到此自能忘。”闪应旸《游月岩》:“中天太极邃还见,两窍阴阳空复明。天造地设此奇境,月形弦望谁拟评。理窟百年淑后学,道源千载仰前英。洞府山灵欲招隐,云軿风蹬趋去程。”一首首吟诵,体会当年的寻踪情怀。有精悍题刻,如“理学渊源”“浑然太极”“悟道先迹”“如月之中”“道在其中”“豁然贯通”,一方方审读,感知题刻者的深情厚谊。千百年来,历代名士、政客和游人的足迹都湮没在草蔓砾石中,只有这轮星月斗转、周而复始、无穷变化的“月亮”明亮如一。我为这些先辈粉丝而感动。
我也是周敦颐的粉丝,可我不敢在这里留下一点痕迹,哪怕是“到此一游”四个字。我只带着他的《太极图说》来了,想请他在扉页上签名。可他心怀苍穹,无暇顾我。我才知这轮皓月大美无言,吾辈渺小无名。
我怀着遗憾悄悄而去,走出西门,一片月光的清辉,洒在我的周身,洒在我捧着的《太极图说》上。我顿悟,这清辉之光不就是月亮老人给我的签名吗!
于是,我立即转身,退后两步,向着西门的月亮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