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燕
人物简介
叶纯,东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东莞市政协委员,东莞广播电视台制片人、主持人,一级播音员;主持的栏目有《城市的声音》《政协议政厅》,曾荣获东莞市十大杰出青年、南方传媒集团最佳访谈节目主持人、东莞城市精神百名杰出人物等称号。
如果要给东莞改革开放的40多年留一个时间胶囊,那情感和声音的类别里要留一个位置给叶纯。作为东莞最知名的好声音之一,主持《城市的声音》18年,她倾听了几千个情感故事,这些故事是工业城市变迁中的情感样本,也让她成为无数听众心中的“情感达人、知性主播”。
在翻天覆地的城市化进程中,她用理性的话语将听众从情感的漩涡中带出,以温暖的声音安慰着孤单的人们。
她形容这个过程“跟探险差不多”,因为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出关键词,并对倾诉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推进。
随着东莞城市的转型升级,叶纯也越发从容淡定,仿佛有了一层岁月的包浆。
在一个春日的上午,叶纯带着标志性的温暖笑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一次,她从倾听者变成了主人公。
从“小镇姑娘”到电台主播
在被看作“吃青春饭”的主持人行业中,叶纯可以算是有些晚成,26岁才入行,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女主持人在这个年龄应该已经登上了事业巅峰。
情感类节目的定位让她一开始就是“叶纯姐姐”,她没有过其他女主持人撒娇卖萌的阶段,从一开始就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的、可以依偎的、温暖的“知心姐姐”。
在成为电台女主持人之前,叶纯的成长环境似乎并不是为一位女主播准备的。她是出生在方言区的“小镇青年”,只是她所在的镇要更大一些——景德镇,一个名字中带“镇”字的地级市。
叶纯的父亲是小学校长,母亲在供销社工作。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老师多用方言教学,身边的家人、同学也全都说江西话。每天早上,父亲打开收音机,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作为闹钟,叶纯在普通话的背景音中刷牙洗脸,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叶纯虽然偶尔参加朗诵比赛,但语言方面的才能似乎不算突出,真正的飞跃是在一次失败和挫折后产生的。那时候,学校要招聘学生播音员,叶纯自信满满地去考试,没想到落选了。这一次,她认识到自己“技不如人,要好好练”。从此,她每天早读课都捧着自己的语文课本狂练普通话,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中师三年级,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故事,讲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那时候她知道,普通话算是练出来了。
考进大学之后,她顺利进入学院广播站,如愿以偿当上了学生广播员,还去当地电台做嘉宾主持,参加各种语言类的大赛,越来越着迷于语言艺术的魅力。
冥冥之中有一双手,把从小被父母安排“当老师,端铁饭碗”的叶纯,一次次拉回了播音主持的行列。
1998年,她陪同学到东莞参加中学老师的面试,从老汽车站路过西正路,看到东莞电台的牌子,同学鼓励她去试一试,她跟门卫聊了聊,门卫居然就让她上楼了,而且直接见了副台长。面试一番之后,那位和气的女台长几乎要当场拍板,让叶纯马上来上班。
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经历,在那时的东莞似乎并不稀奇。“当时的东莞,满大街都贴着招聘广告,似乎有无数的机会,”叶纯总结:“那时候也正赶上了广播电视大发展的机会。”
但出于各种原因,1998年叶纯并没有进电视台,而是又回学校当了一年老师。直到一位教授在看了她主持的内部晚会后感慨:“你这个表达水平和控场能力,做老师有点可惜了,还是应该做主持人。”
经历了考上景德镇电视台却碍于学生身份没有去,又曾经错过江西省教育电视台录取通知的叶纯,决定为自己争取。她参加了东莞电台的“主持人争霸赛”,毫无争议地拿到冠军,顺理成章地留下来。
用学习对抗焦虑
“我是跟着兴趣走,兴趣培养了我的专长,专长成了我的职业。”叶纯这样总结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面对各种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习。学习让叶纯的母亲从贫寒农家女变成能写会算的国企职工,也让叶纯从一个非专业人士迅速成为专家型主持人。
2001年,《城市的声音》开播,一开始是晚上10:00—12:00,叶纯在节目里形容是“深夜起航,凌晨到站”。每一次下班都是夜半星稀,但叶纯没有觉得辛苦,“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人是不会感到辛苦的。如果从事不擅长或者不喜欢的工作,那每分钟可能都是煎熬”。
做着做着,叶纯感到“内功不足”,于是报名学习心理咨询,包括“读心”和咨询技巧,以期用更专业的谈话技巧引导听众,并拿到一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主持情感类节目就像心理咨询,只是更加短平快。”在节目之外,叶纯回复了大量读者来信:“我做了很多这种笨功夫,文字能够锻炼人的思维,电台的节目是随风而散的,但文字能够沉淀下来。”这些沉淀下来的文字,其中一部分变成了《爱情创可贴》。在这本书里,她用五十个真实故事来讲述五十类情感的不同面貌。
在做了十几年情感节目后,叶纯感到“社会生活很丰富,不只有爱情”。网络时代与智能手机的兴起,让更多人的情感有了其他出口,人们对专业媒体有了更高期待,于是叶纯把一周五期的《城市的声音》先拿出一期来做访谈,然后是两期、三期,逐渐过渡,慢慢全部变成访谈,让听众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至少用了三年的时间。
谈心节目改版为访谈节目后,一周五天,叶纯每天要面对两到六个嘉宾,一年下来需要请上千位嘉宾,这几乎是电台栏目里劳动强度最强的一种类型,“每天都需要有一个新话题,每天都面临可能请不到合适的嘉宾而开天窗的恐慌”。这份迎难而上的努力,让她获得了更强的策划与组织能力。
面对职业的倦怠期,叶纯的化解方式是学习生涯规划,并拿到了二级职业生涯规划师证书。“我是有了内在的困惑之后才去学习,是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压力,学习引领着我往前走。”知识是一个人的铠甲,保护自己不被外界的评论和自身的怠倦反噬。
叶纯喜欢与知识分子打交道,2007年,她受邀加入东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在与其他会员的交往中,她感受到了滋养,并在知联会的推荐下担任市政协委员,她主动要求加入提案委员会,这让她对社会事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以沉淀回报岁月
演员咏梅获得柏林影后时,叶纯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段咏梅的访谈,并加上了一句“淡泊宁静,令人钦佩”。
“社会越进步,对有内涵的女性就会越欣赏。”叶纯说,“人到四十,事业该何去何从?是该不忘初心,还是谋划转型?如何分配时间与精力,来保持平衡?这些都需要重新认知。”学习生涯规划之后,她对自身有了新的认知,并在工作和生活、责任和梦想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连续工作19年之后,2018年冬天,叶纯给自己休了职业生涯以来最长的一个假期,与几位女性朋友一起去欧洲自驾游。“全新组合,结伴出行,玩得很开心。”虽然年底是比较忙碌的阶段,也因为这个行程而放弃了一些工作机会,不过叶纯明白,工作是永远干不完的,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在叶纯身上,你可以看到职业女性的魅力,在自己的领域里熠熠发光的四十岁女性,外表光鲜、经济独立、精神自由,她们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生活中永远体面、有控制感。
在《政协议政厅》里,来参加节目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作为主持人,叶纯要有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认知,更需要极强的洞察力和把控力。
在这种场合,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一根线”,“嘉宾是珍珠,我的作用是把他们串起来,让他们发光发亮”。因此,她的大量时间花在了节目之外,提前和嘉宾进行沟通,商定访谈提纲,但更多的是用真诚和鼓励引导嘉宾:“我把每个嘉宾当朋友,我努力去帮助他们在节目里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这也是叶纯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无论是对深夜打来电话的工厂打工者,还是在节目里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她都平等视之,真心对待。这可能是她能够一直在岁月流转中让自己和节目越发沉淀并散发魅力的原因。
面对未来,她仍将渐进式地、从容地改变,不着急出书,也不着急做跳崖式的突破,一切将顺其自然地到达。
对叶纯来说,岁月带给她的是越发从容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