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志超
815年,在广东连州,从大唐京都长安贬来了一位刺史,他就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文学家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祖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存世《刘宾客集》。刘禹锡22岁登进士第,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三登文科,名播四方。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官府横征、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贞元末年(805),监察御史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王伾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的匡扶大唐社稷、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永贞革新”运动。由于革新运动触及了宦官与藩镇利益,遭到了强烈抵击,100多天后,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病亡。刘禹锡被逐出长安,贬为远州(今四川茂县))刺史。刘禹锡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县)时,改为贬任连州刺史。没过多久,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元和十年(815年)春,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一首题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人把玄都观的千株桃树比作朝廷新贵,暗示新贵声势显赫、满朝趋奉的情景;后面两句则讽刺他们是作者离开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政治暴发户”,表示了极大的鄙视,表达着对朝政的不满。这首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见《新唐书·刘禹锡传》),触及了新贵的利益及唐宪宗的脸面。刘禹锡被贬谪边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当刺史。与此同时,好友柳宗元也因武元衡等人的仇视,被贬任柳州刺史。得知刘禹锡远谪播州时,柳宗元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柳宗元便要求朝廷让自己与刘禹锡互换。可见,柳宗元与刘禹锡确是肝胆相照,亲如兄弟。幸有御史中丞裴度帮助,唐宪宗以“不欲伤其亲”为由,把刘禹锡改为贬任连州刺史。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二十二日,刘禹锡与柳宗元结伴而行,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一路遍游诸景,诗酒相依。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策马越五岭南下连州。衡阳分别,柳宗元先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刘禹锡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十一日,刘禹锡带着母亲妻儿来到了距离长安3600多里的连州任所。刘禹锡上任后,没有因为事业受阻、怀才不遇、心境之苦而怨天尤人,而是深入调查研究连州的社会状况。在散文《连州刺史厅壁记》中,刘禹锡写道:“……邑东之望曰顺山。由顺而降,无名而相歆者以万数,回环郁绕,迭高争秀,西北朝拱于九疑。城下之浸曰湟水……山秀而高,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详尽记叙了连州的地理、山川、建置、气候、物产、民情,语言优美,韵味隽永。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勤于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
为发展生产,刘禹锡进村入户了解农桑之事,写下了一首首表现农夫勤劳淳朴的诗歌。如名篇《插田歌》:“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傍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首诗歌从平凡真实的生活入手,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及与计吏的一场对话,赞美了农民的勤劳淳朴,讽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在《莫徭歌》《蛮子歌》中,刘禹锡对瑶族同胞外貌、服饰、婚姻制度、生产情况、风土人情作了生动的描绘,给我们留下了独具一格的古代瑶族风情画,体现了刘禹锡接近劳动人民的本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州的刺史,能如此写诗赞许瑶族,为加强瑶、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树立了典范。在《全唐诗》中,吟瑶的作品少之又少,而刘禹锡写了3篇,且都是关于连州,实在难能可贵。
连州地处五岭南麓,粤、湘、桂三省区的结合部,是汉、瑶两族杂居的地方。这里的瑶族,唐时称“莫徭”,常常受到汉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作为地方长官的刘禹锡,他主动跟瑶胞交往,倡导瑶汉团结。他了解到瑶家成年男子几乎都是打猎高手,于是,在莫徭的“猎日”,他带领汉人随从,饶有兴致地跟随瑶族猎人上西山打猎。在《连州猎日观莫徭猎西山》,他写道:“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对瑶族同胞围猎场面描绘得生动传神。“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写出了瑶族猎人善用猎狗追捕野兽。“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写出了瑶民扛着猎物进城换取盐布刀鼎等常用之物的喜悦神态。整首诗写出了猎者之勇猛、禽兽之惊惶,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送曹璩归越中旧隐并引》《海阳十咏》《吏隐亭述》等诗篇,是刘禹锡描写连州山川之作。他用了“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送曹璩归越中旧隐并引》)和“天下山水,非无美好”(《吏隐亭述》)等诗句,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刘禹锡的连州的诗文作品,是一幅反映中唐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闪耀着爱国主义和进取精神的思想光辉。
刘禹锡懂得,要振兴连州,必须开展文化教育,启蒙州民心智。为此,他登台讲学,栽培连州人。在刘禹锡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十三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刘禹锡非常高兴,立即赋诗《刘景擢第》祝贺:“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刘景擢第之后,各地学子慕名云集连州,向刘禹锡请教。二十年后,刘景的儿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官至宰相。此后百十年,连州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诗人名闻于世。自唐至宋,连州的进士人数历届增加,文风大盛。
唐代,广东出了38名进士,连州占12名。北宋,广东出了127名进士,连州占43名。连州因此有“科第甲通省”的美誉!这种人才辈出的文化现象,在当时的岭南极为罕见。可以肯定,连州文化的发展,甚至岭南文化的发展,刘禹锡为此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刘禹锡在连州遇上了一位年轻人曹璩,是来自越中的老乡书生,为求名,他曾“以干东诸侯”(《送曹璩归越中旧隐并引》),却没有结果,后来甚至想通过隐居名山来提升自己的名声。刘禹锡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多读诗书才是王道。曹璩听了刘禹锡的话,“愀然如悔”(《送曹璩归越中旧隐并引》),拜其为师。九个月后,曹璩学有所成,决定回浙江会稽继续读书。临别之时,刘禹锡写下《送曹璩归越中旧隐并引》赠给曹璩,尽显豁达本色。诗曰:“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古人云,人生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喜。对于一个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上老乡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诗歌首联是刘禹锡对自己这几年贬谪生涯的概括。自从被贬以来,他走过了潇湘很多地方,却都没有遇上能一起回忆故乡的知心好友。到了连州,一开始也是“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见刘禹锡《元日感怀》),所以,能够遇到曹璩这个老乡,刘禹锡的兴奋心情可想而知。颔联写的是他在这贬谪生涯所做的事——抽空读书。他在邻水的湖边建了几间茅屋,每晚挑灯夜读。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他曾坦言“及谪于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刘氏集略说》)。刘禹锡在这里写自己读书,更多的是现身说法,勉励曹璩好好读书。如此看来,刘禹锡对这个老乡、学生,也是用心良苦。颈联连用两个典故,是他对曹璩的规劝和勉励。前一句是西汉朱买臣随计吏上京求取功名利禄的故事,而后一句是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的典故。他用这两个典故旨在鼓励曹璩静心读书,待得有所成就时,终会达成所愿。最后一联,是他要曹璩转达亲友的话:“如果家乡的亲友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就说我这里山水比画卷还要美丽。”“千山画不如”是刘禹锡爱国情怀的抒发。
连州海阳湖,在唐代之前,是一片低洼湿地。唐代大历二年(766),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湖南道州刺史元结(字次山)当时代理连州刺史之职(道州、连州两相邻,同属湖南管辖)。一次,元结从道州(现称道县)来连州执行公务,他登上城楼,见远处景色美丽,山和天浑然一体,近处巾峰山下北山附近是一片低洼地带,他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在这地带建个人工湖,既可赏景,又可灌溉周边农田。于是,元结请来工匠,疏凿这一片低洼湿地,引巾峰山、北山多股泉水,建成一个五百多亩的大湖。并建造了湖光亭、湖光桥。元结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此湖正处于这样的地域,故把此湖命名为“海阳湖”。元结曾任水部员外郎之职,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广蓄泉水,完成了海阳湖这项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使海阳湖成为岭南早期有名的人文风景区,也是连州第一胜景。刘禹锡被贬连州后,整修海阳湖,增建吏隐亭、切云亭、云英潭、玄览亭、斐溪、蒙池、棼丝瀑、双溪等亭台水榭,统称“阳湖十景”(又名“湖上十亭”)。他精心为每个景点赋诗一首,合称《海阳十咏》。《海阳十咏》成为了当时对外宣传连州的重要作品。其中,《海阳十咏》双溪诗曰:“流水绕双岛,碧溪相并深。浮花拥曲处,远影落中心。闲鹭久独立,曝龟惊复沉。蘋风有时起,满谷箫韶音。”诗句描绘了与海阳湖相接的源自星子、东陂的两条碧绿溪流,绕着大云、桂林两个汀洲流淌的绮丽景色。刘禹锡重新修缮海阳湖,建亭立榭,使海阳湖成为岭南地区的一个文化名园和岭南园林艺术典范。吸引了广州、韶州的行政官员和文人骚客到连州游览,如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马总多次来连州,刘禹锡偕同泛舟海阳湖,共商两地经济发展大计。刘禹锡还把中原的农耕技术带来了连州(进而在岭南推广),教连州人民用先进的方法吸水灌溉农田,垦复梯田,发展农业生产,改善连州人民的生活。
刘禹锡在医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刘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他提出“预防在先,治疗在后”的医疗防治思想、“过当则伤和”的中医治病原则和正确的中药炮制方法。连州出现“罕罹呕之患”的疫情,他急群众所急,请湖南道州刺史薛景晦寄单方来,薛景晦把民间的方子寄来连州,疫病患者依方治疗,病很快就好了。刘禹锡还请来茶师,把清热润肺的藤婆茶制成茶饼,发放给百姓服用。经历了这次疫情,刘禹锡加强了对医药的研究,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方剂,撰写成了医书《传信方》两卷,供人们治疗疾病参考使用。他在序言中介绍了成书过程:“予为连州四年,江华守河东薜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为赠,其志在于拯物,予故申之以书。异曰景晦复寄声相谢,且咨所以补前方之阙。医拯道贵广,庸可以学浅为辞,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余方,用塞长者之问,皆有所自,故以传信为云。”
《传信方》两卷不仅在连州流传,还传遍南粤大地,以至大江两岸,还传到日本、朝鲜等地。如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等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刘禹锡编撰医书,燃起了连州这个边远之地的医学之光。在连州,刘禹锡践行了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的心愿:整肃官场,做到“功利存乎人民”。
刘禹锡积极加强与周边粤湘桂州县的联系,使连州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连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和十四年(819)十月,刘禹锡母亲病逝,他护送灵柩北上洛阳,就此告别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