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根胜
胡克嘉《回·嘉——文献影像中的东莞城市记忆》是他个人退休后策划的摄影展。这个展内容很丰富,一是“摄影文献叙事”,主要是个人的摄影经历文献包括照片、手稿、笔记、证书、文章和实物等,记述个人与时代、社会的关联;一是“东莞城市影像记忆”,主要以时间为轴线,以影像为载体,集中反映从1991年至2021年东莞城市中心区的历史变迁,进而立体展现东莞的城市发展,共6万字,200余幅图片。
《回·嘉——文献影像中的东莞城市记忆》是胡克嘉个人的摄影文献叙事,也是他前半生的个人艺术回望与总结。这个回望与总结对个人是自信的、充盈的,对于社会是具有启示性的。
胡克嘉的摄影文献叙事展谈不上伟大,但给我的第一个联想是爱因斯坦关于科学探索的三种动机:一是爱好,是特殊娱乐,并以超乎常人的智力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与自己宏图大志的满足;二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三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摆脱自由变化不定的欲望的桎梏,透过清净纯洁的空气,自由地眺望、沉醉地欣赏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爱因斯坦谈到的是科学探索的动机,其实,艺术探索的动机又何尝不是如此。胡克嘉的摄影文献叙事展的动机是什么呢?如果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可以说他的实践是失败的。这其中必然是爱好,是特殊娱乐的驱使,但这个显然是本能的、显性的。所以,爱因斯坦认为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合于他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后者。这也是平凡之中蕴涵伟大的妙处。
胡克嘉以影像为线索,以城市为主体,从影像的视角,看城市的精神。整个展览和书籍以时间为轴线,以个人的摄影经历坚守摄影初心,以文献影像方式回望东莞发展的前世今生,以文献和图片证史来说明,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关系。胡克嘉一生执着而且坚守,安徽、贵州、四川、广东,一路行来,走得踏实,走得坚持、坚定。他手上的摄影机给了他一个切口,坚持不懈地去打捞他走过的城市的意象与精神。因此,我们从胡克嘉镜头里看到的并不是具体的描述与物象,而是一个个坐标,和一个个视角,这些坐标指示或限定我们要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其中,胡克嘉用心与用力最多的是东莞的镜像,集中呈现从1991年至2021年东莞城市中心区的变迁。有了这样的镜像作为基座,我们才有访问和了解这座城市现今生活的依据。所以,胡克嘉个人的摄影叙事是作者观察的角度,是关于这个时代,这片土地,这座城市的认知、思索与叙事。
胡克嘉是个新莞人,他是外来人、异乡人,但又把东莞当成他的第二故乡。这种既是本地人又是外地人,给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的选择。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影像要和城市形成对话,带领我们去探寻城市的灵魂、气质、神韵。正如北大中文系李杨教授所说,在一般的城市影像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地标、摩天大楼,或是历史的遗迹,但构成城市的,其实还有欲望、恐惧、创伤、记忆、怀旧和感伤,只是这些元素被幽灵化了。影像是我们洞见城市真相的通道,通过影像将他们打捞出来,即对城市的探秘。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感受到摄影基调的质感,而非普通的浏览,这也是胡克嘉的不少摄影作品带给我们的兴味与启示。
城市的气质,其实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身上那屡烟火气。胡克嘉的诸多摄影善于捕捉在生活中即时呈现的人物细节,通过人物去展示城市的建设气象。同时,摄影要求极高的艺术,要有画面质感,追求拍摄的精美程度,以展现城市空间美好的人文风情,也体现胡克嘉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
东莞是一个充满魅惑力的城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今天我推断深圳一带将会超越上海,我肯定地推断深圳将会超越硅谷,主要是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东莞不是一个普通工业区,不是温州那样专于小商品,不是苏州工业园那样名牌满布,不是阳江那样专于一两项行业。东莞是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而且造得好、造得快、造得便宜。其实,在这个年轻的城市里,每一代人对待城市的感情十分不同。胡克嘉以影像记录东莞的昨天,其中,蕴含一种家事见证城事,旧物揭示历史的意味。在若干年后,我们再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时候,相信后来人不是要做作者的寻访与旧地重游,而是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形成对话,这也许就是胡克嘉城市影像的城市史的价值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