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不朽的经典,是思想的喜马拉雅。《汉书·扬雄传》言称文帝、景帝及司马迁都说《老子》“过(超)于五经”,清代魏源说《老子》是“救世”之书,或以为不读《老子》“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传世版本很多,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传广泛影响大。《隋书》说河上公是西汉人,学界或有异议,就文本而言,河上本与王弼本似乎相近。
1973 年长沙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和 1993 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帛书《老子》有甲乙两个抄本,甲本抄于汉初之前,乙本是汉初抄本。郭店楚墓是战国中期墓葬,楚简《老子》仅涉及帛书和传本的 31 个章节。版本流变,帛书和楚简理论上更接近原本。
世传本《老子》有 81 章五千余言,其辞“微妙难识”(司马迁),文意或显或隐,古今注本虽多,但种种疑难始终未能破解或解说不能妥善。者闲来无事宅于家,正好了却心愿,读来读去读《老子》,由闲读到系统探究,由碎帖备忘到通览标识。解老首先要读懂文本,在我看来,帛书和楚简有助于探察《老子》之本真。
本书以帛书《老子》为路径,比对楚简本及河上本等世传本,不避疑难字句,不为虚妄之言,解读辨识力求科学严谨。朱谦之的《老子校释》和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是我攀爬的台阶,谨此心香一炷,谢谢两位先生的铺垫和导引。
十分幸运能独立深入研读《老子》,常有人所不言的感悟,欣欣然。初稿后反复推敲修琢,但限于水平,自度一定难免浅陋和错谬,欢迎批评指正。
2023年3月春日于深圳
好评率
0%
(0)人参与评价
我要评价 购买过此商品的用户才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