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飞宇
家乡大坪,没大江大河,属衡邵娄干旱走廊地带,就是山涧流出来的小溪也是真的小,每到夏秋干旱季时都断流的。祖辈们为防旱灾,依地形地势修筑了大小不一的许多山塘,每在春末夏初雨水丰沛季节,便封筑塘坝口,蓄水便于农事灌溉之用,也兼养各种家鱼。
立夏一过,池塘里的水就暖和起来。水温一高,池塘里也热闹了起来!水塘中,各种水生动物都粉墨登场,或畅游,或跳跃,惹得水面波光粼粼;塘边的水草丛里,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各种蛙类忙个不停,有追逐嬉戏的,有独自鼓噪高歌的;塘边的垂柳枝上,不时歇憩着几只翠鸟,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机会一来,便“嗖”的一个俯冲,然后迅速上树,抖一下身上的羽毛,看得出往往总有或大或小的收获;塘圹的石缝中,土洞穴里,穴居着黄鳝、螃蟹等,也都伸伸懒腰,纷纷蠢蠢欲动,想外出觅食。
这时,正是钓黄鳝的好时机,我地黄鳝多,田里的黄鳝个头小,易捕捉。塘里的黄鳝个头大些,又穴居塘圹石缝土洞中,一般难以捕捉,只好采取诱钓的办法。
钓黄鳝首先要准备好制作饵具的材料。先是挖取蚯蚓,在屋前屋后的空地坑边,翻挖个大一些的蚯蚓,然后将蚯蚓与草木灰拌和起来备用;接着准备稻草,选取较粗壮的中稻草一把,去掉稻草茎基部的枯叶鞘,再剪去穗部备用。
准备好制作饵料的材料后,得制作饵具和准备诱捕工具。首先用一根准备好的稻草的茎基部,将一根蚯蚓从头端到尾端通穿起来,然后打上一个小圆形弯结,再用两根稻草在弯结处并结连起成一束,这样成束的三根稻草,有一定的韧度和硬度,不至于在水中被浸软或被洞穴中的黄鳝扯断,一般一次得准备十到十五束这样的饵具。再带上一把专用的剪刀和鱼篓,便可上阵。
饵具做好了,就下塘摆放。这是决定是否有收获的关键一步,得掌握“一选二轻三弹”之要诀。选是选塘选穴,得凭往年的经验,有些塘的塘泥肥,石圹多,黄鳝就多些,诱钓的几率就大些;轻是下塘要轻手轻脚,将饵具放入洞穴中去要轻,将饵具慢慢地放入挨近水面的石缝洞穴,尽量不使洞穴中的黄鳝受到惊吓,“黄鳝受了吓,硬泥钻三尺”!洞穴中的黄鳝一受到了惊吓,前功尽弃;弹是放好饵具后,在洞穴边,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相扣,轻轻弹击水面几下,引起洞穴中的黄鳝的注意。这样,每隔一两个洞穴将饵具依次放好。
最后是待捕。一切准备妥当,人只需静观饵具,过不了多久,总会有饵具露出洞外的稻草有响动的,这时不能慌了手脚,应尽量保持镇定,和黄鳝斗智斗勇的时刻到了!黄鳝虽为肉食凶猛性鱼类,摄食为啜吸式,但也狡猾得很,它往往先是用嘴试探性地动几下,若没发现有什么危险情况时,才会张大口啜吸的,这时,便会将蚯蚓吞入口中,外面的稻草束就会被拖入洞中,此时,便可迅速用左手捏住稻草慢慢往洞外拖,不能拖得太快,以免它没咬稳。待将露出洞口时,须迅速拖出,太慢它发现洞外情况会松口逃脱,然后,右手拿剪刀一剪,便卡住黄鳝,大功方可告成。
亮叔是钓黄鳝的高手。小时候在老家居住时,儿时的“死党”们都会钓黄鳝,只有亮叔“呷腥”些,他人特机灵,每次同他结伴去,收获总不少的,他和我年龄相仿,但辈分比我大一辈,我们两家的家境也差不多,都家庭生活条件差。我俩交情好,空闲时间寻找食物的时日多,每次同他去钓黄鳝时,总是边钓边传授给我一些秘诀,要胆大心细啦,要有快有慢啦等等。可我就是生性胆小,一下塘不是怕蚂蟥叮咬,就是怕洞中拖出水蛇来,有时,就是钓出大一根的黄鳝来,看黄鳝头上的似“王”字的花纹样,心里也有些发毛。所以,每次总喜欢和他结伴而行,合伙钓,我做前期准备工作多做些,“战利品”也随他分配,多数情况是回家后两家合伙煮着吃的,我们一个中午那时就会钓上两三斤之多。
喜欢呷黄鳝的欢乐场面。钓回来的黄鳝往盆里一倒,放少许水,再狡猾的它们也成了瓮中之鳖了,这时,院子里看热闹的大人小孩全围拢了过来,分享着喜悦!要么放到我家煮,要么放到亮叔他家煮,院子里厨艺好的长辈也自告奋勇来大显身手,反正一家院子里都是同脉同宗的一大家子人,大家一齐动手,有准备姜葱蒜的,有去摘“鸡屎”叶的,有烧柴火的,有准备其他配菜的。有时搞水煮“盘龙”,有时搞油炸“盘龙”,有时切段炒腊肉,往往不大一会儿工夫,这“水中人参”席就上桌了!大伙说着吃着笑着,其时,当医生的树叔会引经据典,说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解毒、除风湿等功效的药用,又有肉嫩,味鲜,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及多种维生素的营养价值来;盛培爷爷这村中老秀才总会洋洋洒洒地背上一段古文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然后又给我们这些小字辈的翻讲成白话文,并谆谆告诫,教育我们晚辈如何用心去读书做事。普庭爷爷是故事王,说黄鳝是雄可变雌,雌可变雄的,属阴阳逆转动物,妖气重,捕捉到一定程度时,方可打住,不然会变蛇的,说得神乎其神!听得我们几个毛发都竖起来了,所以每次有三四斤时,便打道回府,不敢再贪多钓。现在想起来,还蛮有意思的,长辈们无非是通过这些方式教育我们要读书上进,做什么事不可贪得无厌,要知足。其时不懂这些,只知道“呷鱼没有钓鱼味”,但大家在一起分享就感到很快乐。
多年过去了,好些长辈们都已作古,儿时的伙伴们也都满脸沧桑。可儿时那些快乐的时光,总深深印在脑际,长辈们的谆谆教诲,一直铭记于心,伴我成长,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