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中江
人物简介:陈曦骏,198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06年考入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市公安局,成为一名公安民警。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中国诗词大会七夕专场冠军,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人气选手,江苏卫视一站到底名人堂选手。
距离《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完结过去1个多月,拿下总冠军的民警陈曦骏重新回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5月3日总决赛播出后,他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时间不够用了。采访肉眼可见地增多,他还将诗词化用在工作中,比如用诗词宣传反诈知识,讲诗词党课等等。总决赛播出后,诗词大会的选手、诗词学会的前辈赠诗来贺,他在上下班的路上写酬答诗。“总之,变成了时间贫困户。”陈曦骏说道。
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陈曦骏谈到了文化传播。“文化传播”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绵长的乐趣与抚慰。他的微博账号“陈曦骏”有106万粉丝,自2019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后,几乎保持着日更的频率。他在微博回复粉丝留言,粉丝称他“陈警官”“陈Sir”。陈曦骏有两个千人粉丝群,他在群里和群友讨论诗词,聊历史故事,有时候也在群里开直播。陈曦骏还写了一本书,内容是晚唐到五代诗词中的历史,全书大概23万字,即将出版。不论是开微博、开直播还是写书,都是他与诗词、与人对话的方式。
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陈曦骏从长辈身上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爷爷幼时读过私塾,外出时行李有一半是书。爷爷家有藏书的习惯,6岁的陈曦骏跟家人一起看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完就开始读毛本《三国演义》,这是他爱上古典文学的开端。父亲原是一名修车工人,恢复高考后,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三年后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母亲是一名打字员,在她四十左右的年纪,置身于铅字机械打字向电脑打字的过渡时期。那时母亲彻夜背诵五笔输入法,完成了工作转型。父母的学习经历,带给了陈曦骏榜样的力量。
“我从小对古典文学就有偏爱,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已经被我翻烂了。”陈曦骏接着说,“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下发的所有课本和辅助读本上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我全都背下来了。”这在当时,让陈曦骏在同龄人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从学生时代到步入工作,陈曦骏很难找到“诗友”。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会发现身边有朋友开始看节目,诗词可以成为共同话题。”他回忆道。陈曦骏通过参加诗词大会找到了“诗友”,而更多热爱传统文学的观众则通过这档电视节目认识了陈曦骏。
文化传播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无论是讲座、沙龙、写书、电视节目录制等传统模式,还是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陈曦骏都在积极尝试。他希望让不同受众,在不同的场景下,都能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他有一个期待,那就是古诗词会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走到第六季,并将继续走下去的期待。
陈曦骏:“时间贫困户”与粉丝一起成长
1.参加这个节目让您被更多观众认识,从夺冠到现在,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参与古诗词相关的活动频率是多少?跟观众的交流情况是怎样的?
陈:从五月三号总决赛播出以来,变化蛮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睡觉和休息时间变少了,我是多血质的人格气质,虽然做事效率比较高,以前也没有午休的习惯(都是在工作或者看书、写作)。现在多了接受采访,还有比如用诗词宣传反诈知识、讲诗词党课等单位的工作,还有撰写其他诗词活动的稿件课程。夺冠之后诗词大会的选手、诗词学会的前辈赠诗来贺,我在上下班的路上给各位朋友写酬答诗。总之,变成了时间贫困户。
至于参加诗词活动的频率,目前大型活动每周都有,小型活动每天都有,线上的活动随时都有,除了完成日常工作,这些活动几乎占满了我的业余时间,不是在参加活动,就是在准备参加活动,或者去往活动的路上。
跟观众的交流,诗可以群,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诗词学习是需要交流的。因为时间关系可能点对面的交流更多吧,我的微博有百万粉丝,以诗词大会选手身份入驻的。从2019年初我参加第四季后,微博几乎是每日都更新和诗词有关的知识点,以及我自己的诗词作品,有些留言问题我也会回复。此外我还有两个千人粉丝群,经常会在群里就大家关心的、感兴趣的诗词和历史问题进行专门讲解,类似于网络沙龙的形式。此前也有过直播的形式,这种交流方式是比较擅长的。
我在接受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采访中说的目前的身份和文化传播的责任的关系。至于点对点的交流也有,比如一些专业观众,对写作,鉴赏感兴趣的,还有些同学会把他们关于李商隐,诗文本与音乐的关系专业学术论文发给我,我也乐于和他们一起探讨,帮助他们修改。而且我的一本撰写晚唐到五代诗词中历史大概23万字的书籍即将出版,我也希望跟随我的笔触的同时,透过这本书纸页和读者深度交流。
2.从一些相关报道我们能看到您有很好的家学渊源,长辈们从小就营造了一个文雅的家庭环境。现在回想起来,您最初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是在什么时候?有意识地学习积累是从哪个阶段,目前仍然保持着怎样的学习习惯?
陈:对于我的家庭来说,虽然没有很富裕,但是学习的传承,这种精神力量是我一生的财富。爷爷小时读过私塾,1947年从辽宁到北满参加革命,全部行李一半都是书。爷爷家的藏书习惯,让我在六岁时就开始跟着老版三国电视剧,读完了毛本三国,爱上古典文学。父亲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在恢复高考之后,从一名厂里的修车工人自学三年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母亲是一名国企打字员,四十岁左右,从铅字时代向计算机时代过渡,她彻夜地背诵五笔输入法,完成了转型。父母的学习经历,身教对我的影响远比言教要深刻。
兴趣从小就有,除了静夜思、咏鹅,我比其他小朋友更早的在四大名著中接触到了诗词作为韵文的美感。大概在小学开始背诵宋词,所以我从小一直在语文学习中对古典文学有着别样的偏爱,我从小学到高中背下来了所有课本和学校所发的辅助读本上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在当时和同龄人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有意识、有规划和有方向的学习,应该是在2017年报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前。那时参加了一个公安诗社,认识了一些诗友,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从纯业余爱好向重点兴趣爱好发展,从那开始不但读诗,也开始试着写诗。参加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七夕专场夺冠之后(我是这个节目唯一拿过两个冠军的哈哈),又不一样了,对选诗词读物选择、诗词鉴赏、诗词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期间有三个人对我帮助很大,之前背诵不求甚解,认识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诗兄之后,掌握了诗词解读的训诂方法,对诗词中的字音、字形、字义格外关注。在诗词的美学鉴赏方面,第四季总冠军陈更对我帮助也很大,比如诗词对内心窥视,诗词呈现的画面感,诗词的生活美学把握上。她还是第一个告诉我诗词创作用典故重要性的人。我想这样的帮助可能只属于诗词爱好者,即便是素昧平生。
还有一位就是第二届、第三届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海派诗词的领军人物杨逸明先生,2019年起,杨先生对我的创作指导非常多,让我从格律、词句、意境和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到现在写下了800多首诗词,也让我的作品散见于《中华诗学》《当代千家诗词》及中华诗歌网。作为一位诗坛老前辈,能对我这位晚辈后学,以友相称、以亲相待,让我想到了前辈诗人的情感温度是能与诗圣杜甫相接。
目前,几乎还是保持第六季录制前的学习状态,每天坚持背诵,复习,每周坚持写鉴赏,创作古体诗词,前几天去花博会一天写了十首诗。但是时间没法像之前那么多,只能提高效率了,包括在地铁上的默诵,包括在开车时的诗词广播收听。
3.从您的个人感受,现在这股传统文化古诗词的热潮,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并且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陈:其他领域我不算了解,从古诗词的传播来看,我觉得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是古诗词热的元年。说到变化我亲身体验有三,一是我的同好变多了,从读书到刚开始工作时,我基本是一个诗友没有,诗词爱好是我独乐乐的事儿。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身边有了节目观众,开始能成为话题了。我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我发现喜欢诗词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而且诗词掌握之多,理解之深,是我在当年不能想象也不能比拟的,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亚军韩亚轩,八岁会背1400首诗的来丁丁,还有两次站上舞台的宋红日、郭津山,这些孩子都非常优秀,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古诗词传承下去的生命力。二是大家读诗的范围变广了,理解更深了。我们从诗词大会的第一季到第六季题目难度不断上升就可以看出,选择诗词范围越来越广,从第一季唤醒大家的课本诗词记忆,到第六季从先秦到近现代课本外、辅助读物外、经典优秀诗词的广泛选入。从最初的字词、诗人、填空、背诵等简单直接的概念性题目为主,到如今第六季从学科上综合文学、历史、美学等更重视选手在背诵基础上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题目。诗词大会的观众们在成长,选手们也在成长。
诗词离我们生活更近了,现在在工作中,在文章材料中嵌入几句古诗词来表达意思,增加文采。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也开始出口成诗。比如吃饭会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比如思念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比如中秋节会说“今夜月明人尽望”。就连诗词大会第六季都有了考察诗词场景应用的千人千问。所以我觉得古诗词时间上不只属于在千年前的大唐,空间上也不只存在于孩子们课堂,相信此刻和将来,古诗词在保持雅文化同时,像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4.过去我们一提到诗词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非常古风的画面。这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度上升,各种创新的现代的形式都涌现出来了。包括您本人也参加过不少诗词类的节目,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做一些普及传播。您认为在当下,如何让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您参加或者听说想到的形式里,感觉最好的传播和普及途径是什么?
陈:您提到这三位诗人确实是粉丝众多,他们的作品也是高频出现,也巧了他们三位的诗我都会背百首以上,李白的诗词我会两百首以上。讲座、沙龙、写书、创作投稿、节目录制等传统模式,还是通过博文、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传播,这些我都有涉猎。
我认为文化传播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同受众、不同场景、不同内容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受众来说,对于孩子来说,兴趣的培养更重要,比如通过孩子更能接受的漫画,故事,动画视频(我和央视频合作过一个动画《诗兄与诗弟》)等,再有机会组织一些诗会、诗词比赛等参与度高的活动或节目这样效果会更好。
对于上班族来说,如何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让他们在通勤时间中能快速获得知识点,重新唤起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我觉得短视频的形式更理想。
从场景上来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影响力大,传播广的节目,这样的节目普适强,而且通过选手人物和诗词之间故事形成榜样力量,比如视力障碍热爱诗词的吴幽同学,驻守北国边疆忍霜斗雪、侠骨和诗心融为一体的边防民警王子豪,将诗意融入传统服饰设计的周立言,他们的故事充满正能量,感染了更多观众,热爱诗词,热爱文化,热爱生活。
还有的场景比较适合电子书或者音频产品,比如我在开车路上就会选择一些讲诗词音频类的课程来听,比如郦波老师的《中华诗史》、蒙曼老师讲的《唐诗三百首》,这样会让旅途或者上下班路上不寂寞。
而用微博、抖音短视频这一类的传播,可以随时随地,比如我只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录制一段诗词讲解视频。在上班的地铁上可以完成一篇讲解古诗词的博文。每天的内容积累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传播风格,这也可以看成一种养成类的传播,会吸引相对固定的爱好者来收看,而一直跟着博主的爱好者们也在跟着博主成长。
5.这一届的比赛,赛制有了很多创新。您也提到自己参加过不止一次。那么从您的感受来看,这一届的形式创新上有哪些亮点?
陈:这一季的赛制改变的确非常大,也让我此前的参赛经验优势不复存在,也让我给自己的参加第六季定位为“诗词大会的老朋友和第六季新选手”。首先是参与人数更多了,往年只有百人团,今年增加了云中千人团,同时还开通了同步答题,让诗词大会的参与度更高了。二是环节上创新,增加了竞争更为激烈的大浪淘沙,两两对抗赛的二人pk模式也更有看点,尤其是千人千问考察不同场景下诗词的学以致用。三是飞花令的难度和趣味性增加了,原来单字的飞花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双字、范围组合飞花令,更考察选手们诗词背诵和应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空间想象力。
6.最后请向观众推荐两三本古诗词相关的优秀图书。
陈:如果你想多背点诗词,选一些精选集最合适,初学者可以看看《唐诗三百首》,文学史范围在扩大点,可以看看《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这是我们第六季选手几乎人手一本的“绿宝书”。
如果您喜欢鉴赏类读物:一本是我已经翻烂掉的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今天仍没有过时,也没有能超越它的鉴赏类作品。
还有就是郦波教授的《宋词简史》。郦波老师的解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比如小学、美学、史学,能全方位的展现作品,同时按历史脉络的写作顺序,也能令读者清晰地把握词的演进。再加之知人论诗的解读,更重视情感窥视,在解读词作过程中,让我们更了解词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作者系《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