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清海
旷世奇才:
清末举人卿丙离
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命运多舛的一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这一年的七月初二,卿丙离出生在石门乡大塘边老屋院子里的一个农耕世家。不论外面世界如何变局,老屋院子依然保持着乡土世界那种亘古的安静,人们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屋院子里的人们也绝不会想到刚出生的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有出息的人。卿丙离的父亲卿东阳、母亲范氏勤耕苦作,家庭收入仍入不敷出,靠挑担去走村串巷地吆喝卖豆腐,接济家庭。
卿丙离,字耀德,号映轩。丙离是家中长子,从小就参加各种农事,喂猪,打柴,放牛,车水抗旱,烧火磨豆腐,初长成家庭中的一个小劳动力。丙离聪慧可爱,七岁时,父母便把他送进村里的私塾念书。丙离勤奋刻苦,挑灯夜读,成绩出类拔萃。十七岁时,丙离也做起了先生,在村里办起了一所私塾。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学。家中的藏书也多起来,丙离经常把家中的书搬出,在坪里晒书。他不再满足于一山一世界,他比其他农村孩子看得更远。他自撰一联,以抒心志:
小楼半间,坐由我,卧由我。
穷人一个,王者师,帝者师。
这幅对联表达了他志存高远的思想境界。
没想卿丙离考试屡次不顺,功名迟迟不顾,直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卿丙离44岁时才高中举人。
据说,卿丙离要去参加举人考试时,家中出了一件异事,笼中的母鸡变作公鸡叫。卿丙离走到槽门边又折回,母亲问他为什么。丙离说昨夜母鸡变公鸡叫,兆头不好。母亲安慰道:“母鸡叫,公鸡叫,不中他人中丙离!”丙离听了母亲的话,才安心上路,和同学罗大光、钟麦卿一起赴省会长沙考试。揭榜后,湖南考取的106名举人中,卿丙离高中第16名。
翌年,卿丙离赴京参加春闱考试,为节省盘缠,他投宿最差的伙铺,一个猪血丸子要呷一星期。在京考试期间,他和湖南同乡马邻翼、谭延闿同住京都旅馆。然而,由于初涉京城,举目无亲,偌大的京城投宿无门,卿丙离怀着失意返乡。
1906年,卿丙离赴任云南开化府江那县县丞(县令待缺)。在江那县期间,卿丙离效板桥先生之风,体恤民情。1909年,父亲去世,卿丙离回家丁忧。离开江那县时,万民争送。老百姓心中自有杆秤,掂量得出好官和坏官。卿丙离在江那县三年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百姓自然舍不得他走,竞相在伞上签字,并赠他“德政”匾。遗憾的是,老百姓送的“万民伞”和“德政”匾难逃“文革”劫难,在“文革”中被毁。1913年,卿丙离被选为湖南省第一届省议员。
卿丙离回家丁忧三年,便无出仕之意,他不愿卷入仕途党派之争。《论语》云:“君子矜而不争,党而不群”。卿丙离秉持自己的立场和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群而不党”。他在乡下开馆授徒,做一名教书先生,怀抱“育天下英才”的教育理想,直至终老。卿丙离之学生欧阳缨,字梅林,在卿丙离门下攻读文史,1917年供职武昌亚新地学社,后主持该社编辑工作,在社30余年,编制地图甚多。
卿丙离育有三子,皆有出息。三个孩子从小受父亲熏陶,立志成才。长子汝衡,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任河南省警察厅督察员,不幸英年早逝;次子汝楫,燕京大学毕业,留美,著译多部;三子汝励,北平弘女大学毕业,晚年居隆回县城。
江山留胜迹。卿丙离在乡下的古寺庙宇、廊檐凉亭留下了很多楹联。《中国对联故事大观》称:“卿丙离联语惊人”。其《劝世文》等在乡间流传,尤具教化意义。其事迹收入《古今中外宝庆人》(上下)(岳麓书社,2005年)一书中。遗憾的是卿丙离少有著述存世,只有其女婿罗松筠的手抄本记录下一些吉光片羽,网上有拍卖。
卿丙离70岁时去世。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卿丙离堪称一代乡贤。
爱国志士:
外交史专家卿汝楫
卿汝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十六日出生于石门乡大塘边老屋院子,字助廷,号孝谦。父亲卿丙离,晚清举人,擅吟诗赋对。卿丙离抚子三,抚女二。
兄弟三人中,卿汝楫居第二。兄弟三人从小随父亲学《四书》《左传》,学业日日攀进。
1911年,卿汝楫进宝庆城读书,在宝庆城里读完小学、中学;1919年,肄业于长沙湖南高等工业学校;1920年,就读于长沙英文补习学校,在校期间,参与了毛泽东领导的驱张(张敬尧)运动。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教育系。
当时军阀混战,割据地盘,勾结美日瓜分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卿汝楫和进步同学组织了“协进会”,创办《协进月刊》。卿汝楫以“铁公”为笔名,写下《异哉,所谓教会教育》一文作为《协进月刊》发刊词,揭露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卿汝楫追随李大钊参加国民革命,成了一个优秀的革命者,他组织进步同学开展活动。那时,胡兰成(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从杭州来,进燕京大学副校长室抄文书一年,并旁听燕大课程,见到周作人、陈垣、郭云观、梅兰芳、卿汝楫等。胡兰成对卿汝楫非常崇拜,胡兰成回忆道:“……彼时我那一组,是四年级学生卿汝楫带头,每星期一次在男生宿舍他的房间里开会,他的说话,样样与我都是新的知识,我心里惟有十分佩服。”
“五卅”惨案爆发后,卿汝楫组织了“五卅惨案后援会”,并担任宣传部长,积极开展罢课斗争,声援上海的工人、学生和群众。
1926年,卿汝楫由刘隽发展入党。
接下来形势愈发不妙。1927年4月6日,卿汝楫出席了李大钊在俄国驻华使馆的会议,卿汝楫中途离场返校,幸免于难,李大钊被捕。当时的情形,胡兰成也有过描述:“李大钊与其他七个委员到俄国使馆开会,一齐被张作霖捕杀。只剩一个委员卿汝楫,那天开会后他一人先返校,幸免于难。”“燕大因是美国人办的,天天有侦探来窥伺,却不敢在校内捕人。卿汝楫有事必要出校门时,我总陪他同行,心里想着若遇不测,我可以挺身相待,给他脱走,因他的人才我万万不及,杀了他可惜,杀了我无所谓。”“却说李大钊等被绞杀后,每见张作霖到西山去,汽车护卫经过燕大校门外,我想了很久,一日才对卿汝楫吐露道:‘我要行刺张作霖。’言下又怕自己所想不当,卿汝楫只淡然道:‘那可用不着。’我因佩服他,才没舍身。”想那胡兰成也是挺仗义的,也可见卿汝楫在胡兰成心目中的地位。
为了工作的需要,卿汝楫奉命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北平西部区党部常委。以合法身份做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工作,促进国共合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形势急剧变化,卿汝楫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卿汝楫燕大毕业,被留在政治系当助教兼做研究生,开始潜心研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1932年,因研究生论文《美国侵略西藏史》受到研究委员会主席高厚德的斥责,不应写《美国侵略西藏史》,更不应把美国公开称作“帝国主义”,而拒发卿汝楫研究生毕业文凭。
1932年,美国对华采用新的奴化政策,在非基督教学生中挑选“高级人才”到美国接受教育。卿汝楫因此得到美国煤油垄断资本家洛克斐勒基金会授予的一笔奖金,赴美先后入普林斯顿、加利佛尼亚、士丹佛、芝加哥等四所大学学习。此时,卿汝楫开始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搜集资料,掌握了大量的帝国主义侵华史料。卿汝楫成绩优秀,1934年毕业考试甚佳,但因平时对主考教师丹赖特对中国的态度而与之争辩,对此丹赖特表示极度愤慨,以致拒绝授予卿汝楫博士头衔。然后卿汝楫入芝加哥大学注册学习《国际关系》学。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卿汝楫与黄圣祖、黄川谷等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创办《留美学生月刊》。然后又组织了抗日联合会。左学礼任会长,卿汝楫任宣传部长兼月刊编辑,组织华侨上街游行示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6年暑假,卿汝楫与黄圣祖、左学礼等到华侨和留学生人数较多的美国中西部城市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年底,亲蒋分子唆使洛克斐勒基金会驱逐他离境,宣布逾期取消川资(六百元),卿汝楫毫不妥协,继续以“记者”身份和“君度”的笔名撰文,在美国华侨办的《抗日月刊》和《留美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揭露美国阴谋。1938年2月。亲蒋分子以“卿汝楫不是留美学生,是共产党”为名,援引美国移民法将他被捕入狱。后经左学礼活动,由爱国华侨捐资五百美元,才得释出狱。同年秋,卿汝楫携带成箱美国侵华资料,经香港、广西取道回湘。
回国后,卿汝楫受聘西南经济研究所任秘书,被人告密为共党分子,遭开除。1940年冬,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1943年冬,日寇逼进,烽火狼烟,西北师院迁兰州。卿汝楫南下返粤,途径渝时,经人介绍在重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英语。
1945年1月,卿汝楫入美军魏德迈将军的美军驻华总司令部机要室任中文秘书厅秘书长,兼马歇尔使团翻译室主任秘书。专门翻译魏德迈与蒋介石的往来文件,却未能成功将底稿带出交给党组织。1946年6月底,调任国防部新闻局中将副局长。10月,国民党开始立宪,宣布卿汝楫为国大预选代表、立法委员,并由他起草《革新党政及实施经济政策会议》。卿汝楫回邵阳竞选立法委员,发表了《选举与国运》的演说,揭露国民党选举之虚伪。其间,卿汝楫回老家老屋院子。这是他多年后第一次回老家,以后也再没回过。途径桃花坪,特地受邀给松坡中学(今隆回一中)师生作报告。据当时的松坡中学学生贺石林(滩头狮子峡人)回忆:“(他)穿着一身白色西装,打着领带,洋里洋气,我感到十分稀奇。他家离我家不远,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留学美国多年。”
“竞选”失败后,卿汝楫回到南京。国民党惯用“精神胜利法”和“大忽悠法”,经常会干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胡宗南“攻克”延安后,这对于正处于疲势的国民党非常兴奋,国军上下欢呼雀跃。蒋介石自然大喜,立即安排进行宣传工作。于是南京国防部安排一批中外记者搭乘专机飞往延安。除了国民党党政系统的报刊之外,也包括立场较自由的《大公报》。1947年4月30日,卿汝楫率团55人经西安飞延安。组团到达延安后,看到共产党留下的政治标语,已遭涂掉,重新粉刷;在烈日下领“救济金”的民众面无表情。记者围着受训的壮丁拍照,但双方没有太多的交集。胡宗南安排召开的民众大会,有一、二位边区参议员和劳模被刻意安排出来讲话,他们都应国民党的要求说了一些“重获自由”的应景话。《中央日报》记者龚选舞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中外记者数十人专程赶往延安,亟欲探明国军光复共都的究竟,但统率西北的胡宗南将军只是客气地请大家吃一顿,终席之间却以沉默以对……”胡宗南事件除了“徒增笑耳”之余,也反应了国民党内部的真正情况,更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作战基本靠嘴的党派是不值得信任的。
从延安返回南京后,卿汝楫继续揭露批判蒋介石政府和美帝阴谋,和胡焕庸、卜绍周等主编《问世》旬刊(1947年7月《问世》出刊,共出13期)。他的住所受到监视,处境危险。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经上海逃往香港,和在港的李济琛先生取得联系。在香港,与妻子左学礼创办华光学院,宣传“新民主义”,揭蒋反美。
1949年6月,卿汝楫和妻子左学礼从香港返京。同年10月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卿汝楫在北京西单购买了一处住所。他先任燕京大学教授,于1953年任高教部参事。
卿汝楫著述甚丰。著作有《民主建国论丛》《美蒋阴谋秘闻》《美国侵华史》《美国侵略台湾史》,译著有《中国对外贸易史》(西甫里默的原著)等。其《美国侵华史》资料翔实,最具权威性,在港时着手整理撰写,进京后便潜心投入著述,第一册和第二册分别于1952年和1955年出版。“文革”中受到周总理的保护,周总理说,卿汝楫是革命作家,不许抄家。因而卿汝楫没被抄家。1970年,他出版了《毛泽东思想及其他》(油印本)。
正当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美国侵华史》第三册的撰写当中时,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导致病魔缠身,于1976年4月5日因胃穿孔在京去世,《美国侵华史》第三册遗憾地没有问世。